首发于 教育学考博经验

教育学考博学术书籍推荐

教育学原理专业

  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局.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2. ★学记[M].
  3. ★[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M]. 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6.
  4. ★[美]杜威.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5. ★[日]筑波大学教育学研究会.钟启泉译.现代教育学基础(修订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6. ★[美]布鲁纳著. 邵瑞珍译. 教育过程[M].北京: 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
  7. ★[美]泰勒. 施良方译.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
  8. ★[德]博尔诺夫.教育人类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9. ★陆有铨.现代西方教育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10. ★叶澜.教育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11. [德]布列钦卡. 彭正梅,张坤译.信仰、道德和教育:规范哲学的考察[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12. [德]赫尔巴特.李其龙译.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13. [法]朗格朗.周南照等译.终身教育引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5.
  14. [美]阿伦·奥恩斯坦,莱文·丹尼尔. 杨树兵等译.教育基础[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
  15. [美]杜威.赵祥麟等译.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16. [美]约翰·S,布鲁柏克.吴元训主译.教育问题史[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1.
  17. [挪威]波·达林. 范国睿主译. 理论与战略.国际视野中的学校发展[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
  18. [日]佐藤学.钟启泉译.课程与教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19. [英]斯宾塞.胡毅,王承绪译.斯宾塞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
  20. [法]卢梭.爱弥尔. 论教育[M].北京:商务印书出版,1978.
  21. [英]约翰·怀特.李永宏等译.再论教育目的[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
  22. [美]乔伊斯・P. 高尔, M. D. 高尔, 沃尔特・R.博格.教育研究方法实用指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2007.
  23. 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师专业的理论与实践[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4. 瞿葆奎,陈桂生.教育学文集·教育与社会发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25. 瞿葆奎,丁证霖.教育学文集·教育目的[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26. 瞿葆奎,雷尧珠,王佩雄.教育学文集·教育与人的发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27. 瞿葆奎,施良方,唐晓杰.教育学文集·智育[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28. 陈桂生.教育原理(第二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9. 张人杰.国外教育社会学基本文选(修订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0. 施良方. 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教育史专业

(一)中国教育史部分

  1. 杨伯峻. 论语译注[M]. 北京: 中华书局,1980.
  2. ★杨伯峻. 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3. 任继愈. 老子新译[M].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4. 陈鼓应. 庄子今注今译[M].北京: 中华书局,1983.
  5. 孙诒让. 墨子间诂[M].北京: 中华书局,2001.
  6. 梁启雄. 荀子简释[M].北京: 中华书局,1983.
  7. ★礼记(大学、中庸、学记、乐记). 参读田正平,肖朗主编. 中国教育经典解读[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8. 董仲舒. 对贤良策. 参读田正平, 肖朗主编. 中国教育经典解读[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9. 朱熹. 四书集注[M].长沙: 岳麓书社,2004.
  10. 王守仁. 传习录[M].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11. 张之洞. 劝学篇. 参读田正平,肖朗主编. 中国教育经典解读[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12. ★蔡元培著. 高平叔编. 蔡元培教育论著选[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13. 胡适著. 白吉庵,刘燕云编. 胡适教育论著选[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14. 黄炎培著. 田正平,李笑贤编. 黄炎培教育论著选[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15. 晏阳初著. 马秋帆,熊明安编. 晏阳初教育论著选[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16. 梁漱溟著. 马秋帆编. 梁漱溟教育论著选[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17. ★陶行知著. 董宝良主编. 陶行知教育论著选[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18. 陈鹤琴著. 吕静,周谷平编. 陈鹤琴教育论著选[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19. 孙培青,李国钧主编. 中国教育思想史[M].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20. ★陈学恂总主编. 中国近代教育论著丛书[M].上海: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2002.
  21. 田正平主编. 中国教育近代化研究丛书[M].广州: 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
  22. 宋恩荣主编. 中国近现代教育家系列研究丛书[M].沈阳: 辽宁教育出版社,1993—1997.
  23. ★王炳照,阎国华主编. 中国教育思想史(1-8卷)[M].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24. 李国钧,王炳照总主编. 中国教育制度通史(1-8卷)[M].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25. 张瑞璠主编. 黄书光副主编. 中国教育哲学史(1-4卷)[M].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26. 陈学恂主编. 中国教育史研究(1-7卷)[M].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7. 梁启超著. 中国历史研究法[M].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8.
  28. 金林祥主编. 20世纪中国教育学科的发展与反思[M].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29. 丁钢著. 中国教育的国际研究[M].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
  30. 杜成宪等著. 中国教育史研究九十年[M].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31. 黄书光等著. 文化差异与价值整合:百年中国基础教育改革进程中的思想激荡[M].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32. 金忠明著. 教育十大基本问题[M].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
  33. 王伦信著. 清末民国时期中学教育研究[M].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4. 孟宪承等编. 中国古代教育史资料[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
  35. 陈学恂主编. 中国近代教育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1987.

(二)外国教育史部分

  1. ★滕大春主编. 外国教育通史(1-6卷)[M].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1994.
  2. ★吴式颖,任钟印总主编. 外国教育思想通史(1-10卷)[M].长沙: 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
  3. 赵祥麟主编. 外国教育家评传(1-4卷)[M].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4. 华东师大教育系,杭州大学教育系合编. 西方古代教育论著选[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5. 任钟印主编. 西方近代教育论著选[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6. 王承绪,赵祥麟编译. 西方现代教育论著选[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7. 张斌贤主编. 王保星副主编. 外国教育思想史[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8. 贺国庆,王保星,朱文富等著. 外国高等教育史[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9. ★[古希腊]柏拉图著. 郭斌和,张竹明译. 理想国[M].北京: 商务印书馆,1986.
  10. ★[法]卢梭著. 李平沤译. 爱弥儿论教育(上下卷)[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11. ★[德]赫尔巴特著. 李其龙译. 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12. ★ [美]约翰·杜威著. 王承绪译. 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13. [俄罗斯]卡特林娅・ 萨里莫娃,[美]欧文・V. 约翰宁迈耶主编. 方晓东等译. 当代教育史研究与教学的主要趋势[M].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14. ★[意]贝奈戴托·克罗齐著. 傅任敢译. 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M].北京: 商务印书馆,2005.
  15. ★Brubacher,J.S..A History of the Problems of Education[M]. New York :McGraw-HillBook Company, 1966.
  16. ★Bowen,J. A history of Western education (V.1-3)[M]. London: Methuen, 1972-1981.

教育政策学专业


  1. ★[德]赫尔巴特.李其龙译.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2. [法]朗格朗.周南照等译.终身教育引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5.
  3. [加]莱文.项贤明,洪成文译.教育改革:从启动到成果[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4. [加]梁鹤年. 丁进峰译. 政策规划与评估方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5. [加]威尔·金里卡. 刘莘译. 当代政治哲学[M].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
  6. [美]R·M.克朗. 陈东威译. 系统分析和政策科学[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7. [美]伯特·G.欧文斯. 窦卫霖,温建平,王越译. 教育组织行为学[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8. [美]查尔斯·E.林德布洛姆. 竺乾威,胡君芳译. 决策过程[M].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
  9. ★[美]杜威.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10. ★[美]弗朗西斯·C.福勒. 许庆豫译. 教育政策学导论[M].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
  11. [美]拉雷·N.格斯顿.朱子文译.公共政策的制定——程序和原理[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1.
  12. [美]罗伯特·达尔. 王沪宁,陈峰译. 现代政治分析[M].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13. ★[美]斯蒂芬·鲍尔. 王玉秋译. 政治与教育政策制定——政策社会学探索[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14. [美]威廉·N.邓恩.谢明等译. 公共政策分析导论[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15. [美]约翰·S.布鲁柏克.吴元训主译. 教育问题史[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1.
  16. [美]约翰·罗尔斯. 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 正义论[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17. [美]詹姆斯·M.布坎南.平新乔等译.自由、市场与国家——80年代的政治经济学[M].上海:三联书店上海分店,1989.
  18. [日]筑波大学教育学研究会.钟启泉译.现代教育学基础(修订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19. ★陈桂生.教育原理(第二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0. ★陈振明.公共政策学:政策分析的理论、方法和技术[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1. 靳希斌. 教育经济学(第4版)[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3.
  22.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局.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23.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教育—财富蕴藏其中[R].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24. 瞿葆奎,陈桂生.教育学文集·教育与社会发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25. 瞿葆奎,丁证霖.教育学文集·教育目的[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26. ★翁福元. 教育政策社会学:教育政策与当代社会思潮之对话[M]. 台北: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7.
  27. 吴康宁.教育社会学[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28. 吴政达. 教育政策分析:概念、方法与应用[M]. 台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9. ★叶澜. 教育概论[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30. ★袁振国.教育政策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31. 约翰.丘伯,泰力.默著. 政治、市场和学校[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32. 张人杰.国外教育社会学基本文选(修订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3. 张文显.法理学(第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34. 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课题组. 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R].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教育文化与社会专业


(一)中文书目:

1、[英]斯道雷著,徐德林译:《斯道雷记忆与欲望的耦合--英国文化研究中的文化与权力》[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2、[法]P.布尔迪厄 ,《国家精英——名牌大学与群体精神》[M].北京:商务印务馆, 2004.

3、[法]P.布尔迪厄著,邢克超译:《再生产》[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4、[德]哈贝马斯著,曹卫东等译:《现代性的哲学话语》[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

5、[美]詹姆斯.克利福德 乔治.E.马库斯编,高丙中等译:《写文化-民族志的诗学与政治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6、布鲁纳著,宋文里译:《教育的文化:文化心理学的观点》[M].台北:远流出版公司,2001.

7、丁钢主编:《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1-12辑)[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2010.

8、劳伦斯·纽曼著,郝大海译:《社会研究方法:定性和定量的取向(第五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9、雷蒙·威廉斯著,刘建基译:《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

10、马尔科姆沃特斯:《现代社会理论》[M]. 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11、乔治·马尔库斯等,王铭铭等译:《作为文化批评的人类学:一个人文学科的实验时代》[M].北京:三联书店,1998.

12、吴刚著:《知识演化与社会控制:中国教育知识史的比较社会学分析》[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13、尤瓦娜·林肯、伊冈·古巴著,杨晓波、林捷译:《自然主义研究:21世纪社会科学研究范式》[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4.

14、约翰·哈特利著,季广茂译:《文化研究简史》[M].北京:金城出版社,2008.

(二)外文书目:

1、Apple, M. W., Cultural Politics and Education[M]. Open University Press,1996.

2、Bernstein, B.,Social Class, Language and Socialization. in J. Karabel and A.H. Halsey, (eds.) Power and Ideology in Education[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3.

3、Collins, R.,The Credential Society[M].New York, Academic Press,1979.

4、Delgado-Gaitan, C.,School matters in the Mexican-American home: Socializing children to education, [J].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29,1992.

5、Halsey, A.H., Lauder, H., Brown, P. & Wells, A.S. (eds.) ,Education, Culture, Economy and Society.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7.

6、Jackson, P. W.,Life In Classrooms[M].Holt, Rinehart & Winston,1968.


少年儿童组织与思想意识教育专业


  1. 埃里克森.同一性:青少年与危机。孙名之,译.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2. 华生.儿童研究简史.林崇德,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 R.凯根.发展的自我.韦子木,译.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
  4. 皮亚杰.儿童的道德判断.傅统先,陆有铨,译.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
  5. 玛丽亚·蒙台梭利 .童年的秘密.马荣根,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6. 张文新.儿童社会性发展.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7. 菲利普·阿利埃斯.儿童的世纪.沈坚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8. 尼尔·波兹曼.童年的消逝.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9. 阿莫纳什维利.孩子们,你们好.朱佩荣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10. 刘晓东.儿童文化与儿童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11. 卢梭.爱弥儿 论教育(上、下卷).李平沤,译.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12. 内尔·诺丁斯.始于家庭.侯晶晶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13. 内尔·诺丁斯.学会关心.于天龙,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14. M.M.Murrphy.美国“蓝带学校”的品性教育.周玲,张学文,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15. Thomas J. Zirpoli.学生行为管理——教师应用指南(第四版).张丹丹等,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16. 斯普林格.脑中之轮:教育哲学导论.贾晨阳,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7. 古特曼.民主教育.杨伟清,译.译林出版社,2010。
  18. 斯特赖克、索尔蒂斯.教学伦理.洪成文,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19. 金里卡.当代政治哲学.刘莘,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
  20. 阿普尔.教育能够改变社会吗?王占魁,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21. 黄向阳.德育原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2. 李家成、王晓丽、李晓文.“新基础教育”学生发展与教育工作变革指导纲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3. 卜玉华.班级生活与公共精神的养成.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
  24. 吴遵民.当代校外教育论.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
  25. 李晓文.青少年发展研究与学校文化生态建设.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26. 赵国强.少先队管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27. 王占魁.价值选择与教育政治——阿普尔批判教育研究的实践逻辑。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
  28. Anita Schorsch. Images of Childhood : An Illustrated Social History, A Main Street Press Book ,1979.
  29. Philip Aries . Centuries of Childhood : An Social History of Family Life ,Alfred A. Knopf ,1962.
  30. David Perkins. Making Learning Whole: How Seven Principles of Teaching can Transform Education.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2009.
  31. John D. Bransford, Ann L. Brown, and Rodney R. Cocking. How People Learn: Brain, Mind, Experience, and School. National Academy Press, 2000.
  32. OECD. PISA 2012 Results: What Students Know and Can Do. OECD Publishing, 2013.
  33. Philip Jackson. Life in Classroom. Teachers College Press, 1990.
  34. Philip Jackson, Robert Boostrom & David Hansen. The Moral Life of Schools. Jossey-Bass Publishers, 1993.
  35. Kroger,J.Identity in Adolencence:The Balance and Other.3rd.London and New York:Random House.1986.
  36. Eamonn Callan,Creating Citizens:Political Education and Liberal Democracy.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7.
  37. Chris Higgins, The Good Life of Teaching. Wiley-Blackwell, 2011

教育社会学、农村教育学方向阅读书目

1、费孝通:《乡土中国》,北京大学出版社

2、费孝通:《江村经济》,商务印书馆

3、贺雪峰:《新乡土中国》,广西师范出版社

4、贺雪峰:《乡村社会关键词》,山东人民出版社

5、曹锦清:《黄河边上的中国》,上海文艺出版社

6、马若孟:《中国农民经济》,江苏人民出版社

7、恰亚诺夫:《农民经济组织》,中央编译社

8、明恩溥:《中国乡村生活》,中华书局

9、丹尼尔·哈里森·葛学溥:《华南的乡村生活》,知识产权出版社

10、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中华书局

11、黄宗智:《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中华书局

12、黄宗智:《中国农村的过密化与现代化》,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3、埃佛里特·罗吉斯、拉伯尔·伯德格:《乡村社会变迁》,浙江人民出版社

14、罗伯特•芮德菲尔德:《农民社会与文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5、周晓虹:《传统与变迁——江浙农民社会心理及其近代以来的嬗变》,三联书店

16、秦晖:《田园诗与狂想曲》,中央编译出版社

17、秦晖:《农民中国:历史反思与现实选择》,河南人民出版社

18、陆益龙:《农民中国》,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李丹:《理解农民中国》,江苏人民出版社

20、孟德拉斯:《农民的终结》,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1、袁传银:《小农意识与中国现代化》,武汉出版社

22、刘燕舞:《农民自杀研究》,社会科学出版社

23、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商务印书馆

24、詹姆斯•斯科特:《农民的道义经济学》,译林出版社。

25、严新明:《生存与发展:中国农民发展的社会时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6、郑传贵:《社会资本与农村社区发展》,学林出版社

27、周红云:《社会资本与中国农村治理改革》,中央编译出版社

28、李树茁:《农民工的社会支持网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9、吉国秀:《婚姻礼仪变迁与社会网络重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31、费孝通:《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

32、林耀华:《金翼》,三联书店

33、林耀华:《义序的宗族研究》,三联书店

34、邓伟志:《近代中国家庭的变革》,上海人民出版社

35、王沪宁:《当代中国村落家庭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

36、莫里斯•弗里德曼:《中国东南的宗族组织》,上海人民出版社

37、钱杭:《传统与转型:江西农村泰和农村宗族形态》,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38、王铭铭:《溪村家族——社区史、仪式与地方政治》,贵州人民出版社

39、杨方泉:《塘村纠纷:一个南方村落的土地、宗族与社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40、李培林:《村落的终结——羊城村的故事》,商务印书馆

41、折晓叶:《村庄的再造:一个“超级村庄”的社会变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4 2、杨懋春:《一个中国村庄——山东台头》,江苏人民出版社

43、毛丹:《一个村落共同体的变迁》,学林出版社

44、吴毅:《小镇喧嚣——一个乡镇政治运作的演绎与阐释》,三联书店

45、柯鲁克:《十里店:中国一个村庄的革命》,上海人民出版社

46、张军、王晓毅、王峰:《传统村庄的现代跨越》,山西经济出版社

47、项飚:《跨越边界的社区:北京“浙江村”的生活史》,三联书店

48、施坚雅:《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49、施坚雅:《中国基层乡镇与市镇》,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50、郑杭生:《中国社会结构变化趋势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51、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结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52、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流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53、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54、孙立平:《断裂》,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55、孙立平:《失衡——断裂社会的运作逻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56、孙立平:《博弈——断裂社会的利益冲突与和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57、李强:《农民工与中国社会分层》,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58、林斐:《中国农民大分流》,黄山书社

59、付少平:《关中乡村精英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

60、王一涛:《农村教育与农民的社会流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61、张汝立:《农转工:失地农民的劳动与生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62、同春芬:《转型时期中国农民的不平等待遇透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63、杰华:《都市里的农家女:性别、流动与社会变迁》,江苏人民出版社

64、刘娅:《解体与重构:现代化进程中的国家—乡村社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65、张乐天:《告别理想——人民公社制度研究》

66、程同顺:《中国农民组织化研究初探》,天津人民出版社

67、吴毅:《村治变迁中的权威与秩序——20世纪川东双村的表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68、贺雪峰:《乡村治理的社会基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69、徐勇:《中国农村村民自治》,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70、徐勇:《乡村治理与中国政治》,中国社会出版社

71、徐 勇:《流动中的乡村治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72、于建嵘:《岳村政治:转型期中国乡村政治结构的变迁》,商务印书馆

73、仝志辉:《选举事件与村庄政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74、欧阳静:《策略主义》,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75、黄树民:《林村的故事》,三联书店

76、应星:《大河移民上访的故事》,三联书店

77、彭勃:《乡村治理:国家介入与体制选择》,中国社会出版社

78、张静:《基层政权:乡村制度诸问题》,浙江人民出版社

79、庄孔韶:《银翅:中国的地方社会与文化变迁》,三联书店1999年

80、张鸣:《乡村社会权力和文化机构的变迁》,广西人民出版社

81、谭同学:《桥村有道:转型乡村的道德权力与社会结构》,三联书店

82、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江苏人民出版社

83、毕克伟:《中国乡村,社会主义国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84、米格代尔:《农民、政治与革命》,中央编译出版社

85、恩格斯:《德国农民战争》,《马恩全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

86、王铭铭:《村落视野中的文化与权力》,三联书店

87、朱爱岚:《中国北方村落的社会性别与权力》,江苏人民出版社

88、莫丽霞:《村落视角的性别偏好研究》,中国人口出版社

89、孙淑敏:《农民的择偶形态——对西北赵村的实证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90、邱建新:《信任文化的断裂》,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91、刘志军:《乡村都市化与宗教信仰变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92、甘满堂:《村庙与社区公共生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93、郭于华:《仪式与社会变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94、刘晓春:《仪式与象征的秩序——一个客家村落的历史、权力与记忆》,商务印书馆

95、阎云翔:《礼物的流动》,上海人民出版社

96、阎云翔:《私人生活的变革》,上海书店

97、银平均:《社会排斥视角下的中国农村贫困》,水利水电出版社

98、王铭铭:《乡土社会的秩序、公正与权威》,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99、赵旭东:《权力与公正——乡土社会的纠纷解决与权威多元》,天津古籍出版社

100、张静:《现代公共规则与乡村社会》,上海书店出版社


教育哲学

(一)教育哲学通论

《教育哲学通论》是黄济教授的一部教育哲学研究专著,分为三编。第一编,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思想;第二编,现代西方教育哲学流派;第三编,教育哲学的基本问题。作者站在现代教育科学发展的高度,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思想和西方教育哲学流派作了系统的梳理和评价,力求做到“古为今用”和“洋为中用”。 通览全书,内容精深,见解精辟,论述精到。作者按照“古今贯通,中西融合”的研究思路,对教育哲学一科作了迄今为止最为系统的总结和评价,在吸收古今中外教育哲学思想精华的基础上,结合当今教育实际问题,构建起了一个既有民族特点又有现代意识的教育哲学体系。

(二)教育哲学指南

教育哲学指南》分为四个部分:教育哲学的历史和当代思潮;教学和学习;学校教育的政治和伦理;高等教育。第一部分的目的不是对教育哲学家及其对哲学问题的探讨进行详尽的考察,因为单是一册书难当其任,其目的是对影响、并将持续影响我们教育思考的主要的教育思潮和传统进行准确的引论性的探讨。其他部分也是对适宜于哲学探讨的教育理论中的重要主题、教育政策和实践作类似引论性的探讨。这些部分之中的划分也是按照一种自然的方式,例如高等教育部分是依据先前的研究观察和与高等教育许多问题有关的特性而划分。这些哲学探讨的组织结构的安排也是出于这种考虑。不过,不同的部分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教学和学习”这一部分并不是仅仅关注基础教育和中等教育,它所探讨的主题涉及各个教育层次。


(三)教育哲学

《教育哲学》主要内容:因为在社会实践中蔓延的和广泛感觉到的困难,哲学问题产生了。但这一事实被掩盖了,因为哲学家成了运用技术语言的一种专业化的阶级,这一技术语言与人们表述直接苦难的语言不同。但在一种体制非常有影响的地方,它与利益冲突之间的联系将被人们发现,这一利益冲突要求某种社会调适计划。在这一点上,哲学和教育之间的密切联系显现出来。事实上,教育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有利的位置,与技术语言不同,从这一有利位置出发,哲学讨论的意义将会渗透到人类

内尔·诺丁斯(Nel Noddings),博士,美国斯坦福大学荣誉退休教授,美国教育哲学协会和约翰·杜威研究协会前任主席。她的主要著作包括:《关心:伦理和道德教育的女性观点》(1984)、《女性与罪恶》(1989)、《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1992)、《培养智慧的信仰和反叛》(1993)、《教育哲学》(1995)、《始于家庭:关怀与社会政策》(2002)、《培养道德的人:以关怀伦理替代人格教育》(2002),以及最新出版的《幸福与教育》(2003),等等。同时她也是170篇文章的作者。这些著作和文章的内容涉猎从关怀伦理到数学分析等广泛问题,在学术界受到高度关注,并具有国际影响。诺丁斯曾经在美国公立学校任职15年,先后从事教学、行政和课程开发工作。她曾经担任新泽西州中学数学教研部主任、芝加哥大学杜威实验学校和斯坦福大学教育学院院长。在斯坦福大学,她三次获得优秀教学奖。诺丁斯是美国国家教育学会会员,并从2001年开始担任该学会主席。她拥有两所大学的荣誉博士学位和许多荣誉团体的会员。

(四)脑中之轮

书中着重论述了教育哲学发展史上关于自由、权威、文化关系、学校制度、人权等主题的讨论。诸如苏格拉底的“助产术”,柏拉图的国家教育思想,卢梭的性别教育和契约思想,布鲁姆的文化主体思想,古德曼的自由学校教育思想,艾里什的消除学校教育思想,弗莱尔的批判教育思想等等。

每一个思想家和流派都介绍得简短明晰,作为教育哲学的入门性读本,本书是相当不错的。

(五)教育哲学导论

本书是分析教育哲学的代表性名著,于1957年首次出版,此后多次重印。作者写作此书有两个目的:一个是使此书成为教育哲学的入门书,简单指出哲学与教育理论之间最显著的联系;另一个是为没有接触过哲学的大学和师范学院的学生提供有关哲学思想的简介。因此,本书不仅谈到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还论述了教育哲学的某些基本方法,其中重点对许多教育概念、术语及有关问题提供了充分的、语言文献学意义上的解释。丹尼尔•约翰•奥康纳(Daniel John O'Connor,1914—2012),英国语言分析哲学家、教育思想家。1914年出生于美国西雅图,毕业于温布尔登学院。1933年进入英国教育部工作,后以在职身份进入伦敦大学伯克贝克学院,获古典文学博士学位。1947年在美国芝加哥大学获哲学硕士学位,师从逻辑实证主义大家鲁道夫•卡尔纳普。历任英国北斯塔福德郡大学、利物浦大学和埃克塞特大学的哲学教授。主要著作有《教育哲学导论》、《自由意志》以及《真理符合论》等。

(六)教育哲学的责任与追求

《教育哲学的责任与追求》:《中国中青年教育学者自选集》。当《中国中青年教育学者自选集》第一辑十本专著放到我面前的时候,真是感慨万千,兴奋不已。回想1979年中国教育学会刚刚成立的时候,全国从事教育理论工作研究的只有四百多人。为了繁荣教育科学,当时我们呼呼恢复中央教科所、建立中国教育学会,得到邓小平同志的批准。今天中国教育学会的会员已经发展到八十多万人,全国博士授权点已有几十个,一批中青年教育理论工作者已经成为教育科研的骨干。《中国中青年教育学者自选集》就是他们展示在我们面前的成果。怎不令人兴奋!

改革开入以来,我国教育有了空前的发展,教育改革不断深入。教育实践呼唤着教育理论的指导。教育科学也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我们不能不看到,教育理论还远远不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我们还需要努力,一方面要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的教育传统,另一方面要吸收外国先进的理论和经验,但重要的是要深入我国的教育实际,总结我们自己的经验,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中国中青年教育学者自选集》为建设我国的教育理论体系作出了贡献。

(七)教育的哲学基础

《教育的哲学基础》(第7版)是在美国使用时间最长、再版次数最多的教育哲学教材之一。作者从对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的哲学思想的形成背景出发,以人物为线索,介绍了历史上主要的哲学观点及其发展脉络,进而论述了各学说在教育目的、教育方法、课程、教师角色等方面的具体主张。为了拓展读者的哲学视野,作者还集中概括了各学说受到的责难与批评,并节选了有代表性的论著,激发读者投入到更广泛和深入的阅读与思考当中。不管是初学者,具有一定基础的专业人员,还是教授这门课程的教师,都会发现这是一本非常适用的参考读物。

H.A.奥兹门(Howard A.Ozmon),弗吉尼亚联邦大学(Virginia Commonwealth University)教育研究所名誉教授。先后在弗吉尼亚联邦大学获得艺术哲学学士学位,在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获得博士学位。他曾任教于中小学以及许多所学院和大学,并出版,发表过大量哲学、教育学方面的书籍和文章。

(八)走向哲学解释学的教育哲学导论

《理解与教育:走向哲学解释学的教育哲学导论》运用解释学理解的观点对教育的意义生成、受教育者的精神建构、教育中的师生关系、学校教育的课程等诸种教育总是作出解释与阐明,针对当代唯科学主义在教育诸多总是上的理解的缺失与不足,作者所阐明的一系列观点是颇具理论价值的,对当代教育的弊端也是很有针砭性的。哲学解释学是新兴的学术领域,其中关于“理解”的理论有独到之见,和教育具有密切关系。教育本应是“心灵的导向”,就是促成人的精神成长,但现代教育追逐物质效益而忽视精神文化的开创和宏扬,使人陷入狭隘而片面的发展。这应是教育理论深思的课题。作者阐述了理解性教育的生成,继而又从受教育者的精神建构等方面陈述新哲学所希冀的教育。该书系统紧严、内容充实,分析判断很为深刻,学术论证有理有据,而且颇多创见性的议论,是一部质量优良的佳作。

(九)追寻生命的整全--个体成人的教育哲学阐释

刘铁芳著的这本《追寻生命的整全--个体成人的教育哲学阐释(精)》以教育何以关注个体成长的整全性为中心,以个体发展的整体性来超越当下教育的碎片化、以个体生命成长的渐进性与教育的阶段性来超越当下教育的无序化、以爱的生长与培育为灵魂来达成个体生命成长的自主性、以哲学教育的展开来促成个体人格的完整性生成,最终回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一人类恒久的主题,由此廓清通往整全的教育路径。本书深入而系统地回应了当今教育问题,特别是以碎片化为中心、远离人的整全性发展这一现实难题,融哲学、教育学于一体,将理性思考与诗性表达相融合。全书充满了作者的敏锐哲思,同时大量征引经典著作,语言优美、行文流畅,是一部具有较高原创性的教育理论著作,可以为相关研究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十)教育哲学导论

20世纪以来,教育哲学的研究和教学始终面临着三个主要问题:教育哲学有必要吗?教育哲学是不是太抽象?有哲学就行了,何必又添一个教育哲学?

哲学对于教育活动之必要性通过对教育理论的影响而间接地表现出来,众所周知,教育活动是蕴涵着理论的,即使这些理论可能只是一些缄默的理论。从逻辑上说,不存在不受教育理论指导或影响的教育活动,就是那些最藐视教育理论的人实际上也在实践着某种形式的理论,也许可以将其称为“极端的行为主义”或“经验主义”理论


教育社会学

社会学视野中的教育丛书

1、《学术与政治之间的角色困顿——大学教师的社会学研究》,胡金平,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本书以大学教师为对象进行社会学研究,论述了教师的身份与生存环境、教师政治人角色的扮演等问题。直接地参与社会政治的决策,无疑是知识分子以自己的理想影社会政治最有效的途径和手段,然而过于现实具体的事务和政治场域只注重结果的动作规则,又必然会遮蔽自己的视野,消磨掉自己的理想和社会评判精神。对于一位既要保持其学术操守和社会批判精神,又要以之影响社会的知识分子型大学教师,将如何进行选择呢?

2、《高贵与卑贱的距离——学校文化的社会学研究》,周宗伟,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本书的主体内容共分四章,分别为“差别”、“控制”、“对抗”、“抉择”,也即反映了学校文化作为社会控制的手段被生产利用的四个不同过程。第一章主要对学校文化中的差别利用及制造的过程进行分析。以学校为核心的整个教育体系是实施社会控制的一个重要机制,第二章主要对以学校为核心的教育行为中的“控制”问题进行考察。在反映学校文化的日常生活中,各种控制与反控制的对抗技术总是被教师与学生灵活机巧地运用着。第三章主要对学校文化中的这种抵制术进行深入剖析。对于社会的控制,作为个体的人时常处于“两难”的状态,人们不得不通过一种观念的“换算”权衡利益得失,以便做出合适的选择。第四章即描述了学校文化中所表现出的种种“换算”与“选择”现象。在结语部分对全书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一种教育的理想。

3、《国家的限度——“制度化”学校的社会逻辑》,庄西真,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本书力求通过探求影响学校行为的社会(也包括国家)因素,来展开对学校行为的分析,并由此来论证国家和社会在学校行为中所起的作用,这种分析集中于学校成员的行为以及与此密切相关的地方社会网络等问题上。其主要内容包括学校行为诸面相、学校行为的动力、学校行为的机制等。

4、《教育中的“肉”与“灵”——身体社会学研究》,闫旭蕾,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行动,体验中的身体,不只是“躯体”、“肉体”,它是自我的“体现”,显示的是个体的生存状态、行动能力,是个体精神建构的本源。然而现代教育却把身体当成“工具”,规训它,役使它。于是,身体变得僵硬,心灵变得枯竭。本书是“社会学视野中的教育丛书”之一,该书共分4个章节对身体社会学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和研究,具体内容包括从身体与教育研究、教育中的身体形态、教育日常生活中的身体主体活动等。该书可供各大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书使用。

5、《共用知识空间——新课程改革行动案例研究》,高水红,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本书是“社会学视野中的教育丛书”之一,该书分6个章节对新课程改革行动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具体内容包括魂灵意识与观念秩序、合法化表达、改革行动的组织化等。该书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在新课程改革中,被动员起来的行动者借助国家力量所展开的改革行动,使得教育知识的建构过程与秩序格局忍不住让人浮想联翩:这些具备了改革资格的行动者,在实践的紧迫性与偶然性面前,在生存的考虑与策略的选择中,在群体间的利害博弈与相互妥协中,既有对控制性力量的寻求与再生产本阶层文化的可能,亦有相反力量的冲撞;既有对已有秩序的屈服与妥协,亦有充满激情与个性的困惑与努力;既有寻觅的坚持与异化,亦有变通的策略与智慧……在这种丰富、复杂的共用空间中建构出来的教育知识,不会是只有生机没有危机,只有希望没有虚妄,它很可能是个“混合范畴”。

6、《“接班人”的诞生——学校中的政治仪式考察》,程天君,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接班人的诞生》中培养“接班人”是1949年以后中国大陆一以贯之的教育方针及教育目的。紧扣这一魂灵性的教育主题并持守“一滴水见太阳”的研究意识,笔者求索于教育“内外”,游走于学科“之间”,试图对学校教育中的政治仪式进行分析、批判与建构三位一体的打通性研究,呈现一幅学校教育的政治社会学图景,显扬一种改良国人心理基因的教育担当,尝试开拓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即“学校政治社会学”。

7、《匿名权威与文化焦虑——大众培训的社会学研究》,杨跃,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本书是社会学视野中的教育丛书之一,是一部关于教育工作研究的实用理论专著,全书内容包括“大众培训热”、“成功”辩证法、“饭碗”交响乐、“信任”奏鸣曲、“身体”修辞学、“身份”乌托邦几个部分,适合教育工作研究人员参考学习。

8、《意识形态与中国教育学:走向一种教育学的社会学研究》,刘猛,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教育思想创生的路经是什么?有人提出“走向教育理论自身的批判”。值得追问的是,这里作为预设而隐在的“他者”是谁?换言之,离开了“他者”的参照。我们凭什么界定“自己的问题”并标贴“自己的理论”?进而言之,不揭示人们意欲“摆脱”的意识形态“他者”与中国教育学之间的真实关联,中国教育学人自身的理论使命又如何能实现?本书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较为具体的分析论证,对是否取实证主义的路线等相关议题展开了探讨,针对人们对中国教育学学科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出现“意识形态化”现象的反思而进行的进一步反思。

9、《我们的“异托邦”——学校空间社会学研究》,石艳,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学校空间,一个我们熟悉的“陌生人”,每一个生活在其中的个体,对于学校都有一种爱或恨的情绪。当我们身处或者脱离其中,学校都带给不同的人不同的意象,它可能是积极的,“学校是一片净土”;也可能是消极的“学校像一个大的监狱”。不管意象如何,我们可以说:学校空间是真实的,它不但在物理层面上是真实的,在成员的情感上也是真实的,但是作为净土营造出来的孤岛,社会期望中的“象牙塔”,改变命运的“希望所在”,学校空间又是矛盾的。如何理解这种真实的矛盾,也许一种“异托邦”的思象之旅可以做也一点启发式的回答!


教育社会学丛书

1、《课堂教学社会学》,吴康宁等,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的研究一直是“就课堂谈课堂”、“就教学论教学”,现在已到了必须添加“课堂社会”、“社群生活”的切入点的时候了。若以学科概念来表述便是:必须对课堂教学进行社会学研究。本书便是我们对课堂教学进行的社会学研究的初步结果。首先,我们对课堂教学的社会学研究本身进行了探讨,着重阐述了这一研究的价值与内容(第一章);接下来就把课堂教学放到整个宏观社会背景下去考察,论述了课堂教学的社会基础(第二章);然后是对课堂社会本身的研究,按照“角色-角色的文化-具有一定文化特性的角色的行为-具有一定文化特性的角色的行为的展开过程”这样一条线索,逐次分析了课堂教学中的社会角色(第三章)、课堂教学中的社会文化(第四章)、课堂教学中的社会行为(第五章)、课堂教学中的社会过程(第六章),并在此基础上,在“事实”的意义上区分了课堂教学的社会学模式的类型,在“范型”的意义上介绍与讨论了几种有较大参考价值的课堂教学的社会学模式(第七章);最后,对课堂教学的功能进行了简要的社会学分析(第八章)。另外,选择了一些课堂教学的社会学模式的案例,作为第七章的附录。

2、《课程社会学》,吴永军,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课程社会学》为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教育社会学丛书”之一,内容包括:课程社会学研究概述、当代西方课程社会学研究述评、社会系统与课程、课程内容的社会学分析、课程结构的社会学分析、课程授受的社会学分析、课程评价的社会学分析、课程现代化的社会学分析。适合广大中小学教师阅读参考。

3、《家庭教育社会学》,缪建东,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中国深厚的教育文化传统中包含了优秀的家庭教育的成分。如何挖掘、整理这笔丰富的资源,创造出新的具有时代特征的中国家庭教育文化是我们肩负的重要使命。一段时期以来我国的教育理论研究注重外来理论的引进、移植,用西方的理论、模式研究中国问题,忽视创新、发展,不注重在自己民族文化背景下提炼、发展教育理论,使得教育理论研究缺乏个性,本土意识淡薄。为克服这一偏向,本书拟从家庭教育这一现象入手,为教育理论的“中国化”作一点尝试。

家庭教育的学科位置在哪儿?长期以来人们对家庭教育的认识停留于现象的描述与总结,家庭教育学科的基本概念、范畴、原理缺乏严密的科学性与逻辑性。体系庞杂,内容混乱,专业术语贫乏,理论解释乏力,对未来的预测、对现实的批判比较薄弱,学科结构缺乏应有的理想范型。本书拟对这些问题作一粗浅的、社会学的探讨,以便为丰富和建立家庭教育社会学学科体系贡献绵薄之力。

家庭教育是一种重要的教育实践形式。家庭教育包含十分复杂的成分,有显性的教育,如父母有意识、有目的的言传身教、榜样示范等。也有隐性的教育,如蕴含于家庭文化、亲子关系、家庭互动等等之中的教育影响。本书侧重于从教育社会学的视角,分析隐藏于家庭内部与外部运动中的教育因素,揭示其联系,总结其规律。

家庭教育既涉及广阔的宏观社会文化历史层面,又深藏于细微复杂的运动着的家庭关系与家庭互动之中。本书正试图从这两个层面出发,探讨家庭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微观的角度侧重从亲子关系、家庭互动、家庭文化、家庭生态等维度去探究家庭变化、运作中的家庭教育的规律,从静态与动态的角度去探索家庭运动与家庭教育的必然联系。宏观的角度侧重从社会变迁、社会分层、家庭特殊结构、特殊类型等角度分析研究家庭教育的特色与走向。研究社会转型期我国的家庭及家庭教育的变化,从横向的层面进行比较与分析,揭示特定社会历史时期家庭变化及家庭教育的规律,探明转型期我国家庭教育的必然走向。

4、《学校生活社会学》,刘云杉,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学校生活社会学》内容简介:我们怀着兴奋、不安与期盼的心情,把这套《教育社会学》丛书奉献给新世纪的读者。我们确实很兴奋!我们的兴奋不为别的,就为我们自己多少也为中国教育社会学的发展作出了一点努力。如同我国许多社会科学学科一样,我国的教育社会学也经历了一个艰难曲折的发展过程。我国的教育社会学起步并不算太晚。早在1922年,原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陶孟和先生就出版了我国第一本较为系统地论述教育与社会之关系的著作《社会与教育》;在其后至1949年的27年间,诸多学者或翻译、或著述、或开课,都为创建教育社会学这门学科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但战火频仍、国破民乱的社会状况虽可催发出一些揭露与呐喊的优秀文学作品,也能刺激某些人文学科的发展,却难以在总体上为社会学科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因此,这一时期的我国教育社会学既未能像西方教育社会学的初创时期那样,完成在制度上确立独立学科地位的全部过程,也未能对教育社会学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与我国教育中的诸多社会学问题进行实实在在的研究。至于1949年之后的一段时间,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我国大陆的教育社会学不仅未能得到发展,甚至连生存权利也被彻底剥夺,教学与研究完全中断——整整30年呵。要知道,这30年可是西方教育社会学群雄四起、迅速发展的30年呵!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我们便不得不进行教育社会学发展史上迄今闻所未闻的所谓“学科重建”。由于专业人员的匮乏、研究经费的短缺以及学术精神的萎缩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我们常常感到这一学科重建工作的举步维艰…… 中国大陆的教育社会学学科重建工作基本上是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过来的。尽管这一重建工作存有诸多不如人意之处,但我们的研究队伍、尤其是经过专业训练的中青年研究队伍毕竟在逐渐壮大,我们的研究领域毕竟在逐渐扩展,我们的研究水平也毕竟在逐渐提高。中国大陆的教育社会学终于从初始时的以学科概论性研究为主、分支领域性研究为辅的状况,逐步转变为后来的以学科概论性研究与分支领域性研究并重的局面;直到发展为现今的以分支领域性研究为主、学科概论性研究为辅的格局。中国大陆的教育社会学学者中终于有一批人能对教育社会学的特定分支领域进行专门的、较为深入的系列化研究,并撰写出专著。

现代教育社会学研究丛书

1、《静悄悄的革命——日常教学生活的社会建构》,郭华,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本书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教学的社会本性与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研究成果,通过对一所小学的实地研究,揭示了教师、学生、日常教学、公开课及教学实验的实际生存状态及其原由,强调应从现实的社会生活出发,对日常教学生活进行有效的改造。本书以日常的朴实语言启迪人们对学校教育活动及教育概念进行反思。本书适于教育理论研究工作者、教学实践一线教师及广大家长朋友阅读。

2、《逃出束缚——“赛博教育”的社会学解读》,张义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网络的发展无疑已经给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教育也在其作用下进入了一个急剧变革时期。本书以“网络中的教育”为研究对象,试图探析在网络新时空中网民进行自身再生产的“新教育”活动;本书借助网络这个独一无二的“平台”,一方面运用社会学这把“手术刀”解构传统教育,另一方面运用后现代主义教育思想剖析信息时代教育的新思维。本书可作为教育社会学、教育技术学方向本科生、研究生的教学科研参考读物,也可以作为广大中小学教师进行网络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的辅助读物。

3、《必要的乌托邦——考选世界的社会学研究》,张行涛,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作为一个历史久远的话题,在世纪之交对考试进行社会学的研究具有特定的意义。在当前的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的等级结构经历着剧烈的变动,任何人都希望能进入社会的上层,而考试这一手段正是芸芸众生进身的阶梯。在等级社会的大背景下如何看待考试,如何分析考试影响下的学校教育,是本研究的关注焦点。在本书中,笔者尝试着提出“考选世界”这样一个概念。将其置于等级社会的背景中,试图对考试进行社会学的解释。通过要素方面的考生、考官、考场和考卷,互动方面的师生互动、亲子互动和士仕互动,本研究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考察考选世界。通过研究,本书指出考选世界最终只是一种等级社会的遴选机制,在追求平等的过程中,造就着等级的结果;考试在一段时间内仍将继续存在,并在等级社会中产生着重要的调节作用。本书可作为广大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以及考试研究人员的重要读物。

4、《局外生存——相遇在学校场域》,马维娜,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在“全球场域”开放、动态的时空视野中,必须直面的一个严峻课题是:弱势群体的生存境遇如何?对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如何?本书将对这一课题的关注,置于学校场域的独特境脉,在人与场域共同打造入“场”规则,搭建在“场”优势,中介塑“场”策略,控制清“场”技术,引发在“场”冲突,甘心退“场”主动,潜沉临“场”契合,共谋建“场”联合的复杂过程中,整体勾勒出弱势群体”此时此地”无奈、无助:顺从、屈服:抵制、颠覆:悬置,冷漠的多种生存境遇,其被遗忘、被贬损、被误读、被过度解释以及不断裂变的历程彰显在不动声色之中,其人文关怀自然流淌在字里行间。其最终旨归指向”改造性实践”的教育反思。本书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本书适合教育科研单位的科研人员与大学的教学研究人员、本专业的博士、硕士及大学生阅读,也可以作为从事教育实践工作的有关人员的参考用书。

5、《理想的限度——学校教育的现实建构》,王有升,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本书通过对一所民办学校的实地研究,揭示出被寄予高度理想的学校教育在现实中是如何被社会地建构起来的。学校受到在社会中运作的各种现实力量的造就与制约,以金钱为象征的经济力量、以国家权力为主导的政治力量、以符号与价值为代表的文化力量,都介入到学校的运作之中来。在自身内部,学校形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社会空间”,由此,规范秩序得以建构。在体制与行动者的交互作用之间,学校教育的现实被建构起来。本书适合于对教育学尤其是教育社会学感兴趣的理论研究人员,也适合于希望对我国当前学校实际状况有更深理解的教育工作者及相关人员。

6、《走在回家的路上——学校生活中的个人知识》,齐学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本书是现代教育社会学研究丛书系列之一,通过对一所小学所做的实地研究,以朴素平实的语言呈现了学校生活中的个人知识的存在样态,从知识社会学的角度揭示出:在看似客观公正的知识传输活动的背后,不仅存在着权力和利益的争夺,更重要的是实践者对于教育教学意义的追求和探索。适于教育理论工作者,对教育社会学感兴趣的研究人员以及广大教育实践工作者,中小学一线教师阅读。

7、《从仁到人——社会化危机及其出路》,马和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1版(2006年4月1日)

本书通过对中国人社会化危机的历史考察,把社会化划分为伦理型群体取向的社会化、政治型群体取向的社会化两种类型,同时建构了“伦理整合型社会化模式”、“伦理失范型社会化模式”、“政治整合型社会化模式”、“政治失范型社会化模式”、“冲突型社会化模式”五种社会化模式,并结合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具体分析了五种社会化模式下中国人的社会化危机,以及产生危机的原因,在历史观察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得出了极具说服力的结论。本书适于从事教育科学研究的教师、学生和行政管理人员使用。

8、《力量就是知识——教师职业文化的生产与再生产》,周润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1版(2005年9月1日)

本书是现代教育社会学研究丛书系列之一,作者通过对国家的权力旨趣及其衍生物——教育关系的分析,揭示了知识在生产、再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过程中所具有的严格的规定性,并剖析了权力、法律和道德在形成这种规定性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及其行为策略,进而诠释了教师职业文化的内涵及律动法则。本书语言质朴不乏生动,逻辑严谨不落窠臼,思想深邃不失自由;主题虽然恢弘,却处处着力于本真生活的刻画;全文归纳论证与演绎说理相交织,事实分析与价值判断相交融,尤其是“知识制度”、“间台”、“权力与知识的亲和力”等原创性概念与思想给人以深刻的启迪。本书适用于从事教育科学研究的教师、学生和行政管理人员使用。

9、《从启蒙者到专业人——中国现代化历程中教师角色演变》,刘云杉,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1版(2006年9月1日)

借用马克斯·韦伯的两个概念,“启蒙者”所秉持的是心志伦理——关心的只是信念本身,是一种无所忌惮、不讲条件的政治理想主义,虽极富热情,却是没有任何结果的亢奋。回溯中国现代化的百年历程,心志伦理横流,无论是道德的理想国,还是技术的乌托邦,当学校变成政治的舞台(教师成为人类灵魂工程师),或者是经济发展的加速器(教师成为知识资本家),教育无力守护自己的边界,亦很难具有清明理性的态度。 本书以为“专业人”可以奉行责任伦理——心志伦理只关切于“应为”,而责任理正视的是“能为”。在一个业已除魅的理性世界,辨析于目的一手段之间关系的责任伦理要求具备三种特性;热情(对事的献身)、责任感(对事的坚持)、判断力(心沉气静去如实面对现实的能力,也就是对人对事的距离)。作为一个专业人,要小心守护学术与教育的有效性范围,需要有一种具有相对自主性并且“价值中立”的学术,对所置身的世界,方有切实的贡献。这要求专业人在学术探讨与教学上有严格的自我节制。 然而,心志伦理与责任伦理之间一定冰火不容吗?“启蒙者”与“专业人”之间一定是非此即彼的选择吗?教育是关注“应然”的实践,倘若抽离了“意义”与价值关怀,是滞坠入官僚制度下的工具价值与程序合理下的技术霸权?因此,中国教师的角色演变,可能也很难说是从启蒙者到专业人,而是两者之间构成一对张力,从“启蒙‘高蹈,到双雄并秀,彼此互补。 刘小枫用“思想史上的刑事侦探”来称谓毕希纳,本书所做的工作,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侦探,在教师与国家关系之间,在教育与国家之间。本书从教师然色演变出发,探讨中国教育与国家的关系构型的政治哲学渊源。


课程教学论

(美)布鲁纳著、邵瑞珍译:《教育过程》,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年版。(J. S. Bruner, The Process of Education, 1963.)

(美)丹尼尔·坦纳等著,崔允漷等译:《学校课程史》,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The History of School Curriculum, 1990.)

(美)鲍里奇等著、易东平译:《有效教学方法》第四版,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美)奥恩斯坦等著、柯森主译:《课程:基础、原理和问题》第三版,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美)派纳著、张华等译:《理解课程》,科学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Understanding Curriculum: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Historical and Contemporary Curriculum Discourses, 1995.)

(日)佐藤学著、钟启泉译:《课程与教师》,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日)佐藤学著、钟启泉译:《学校的挑战》,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教育研究方法-质性研究

必读:

1. [美]洛夫兰德等.分析社会情境:质性观察与分析方法[M].林小英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

2. [美]科尔宾、施特劳斯.质性研究的基础——形成扎根理论的程序和方法[M].第三版.朱光明、虞宝桃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4.

3. [美]迈尔斯,[美]休伯曼.质性资料的分析:方法与实践[M].张芬芬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

4. 林小英.分析归纳法和连续比较法:质性研究的路径探析[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5(1).

5.[丹]斯文·布林克曼,斯泰纳尔·克韦尔.访谈[M].曲鑫译.上海:格致出版社,2019.


选读:

5. [美]理查德·A·克鲁杰,玛丽·安妮·凯西.焦点团体:应用研究实用指南[M].林小英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

6. [法]德布雷.图像的生与死[M].黄迅余,黄建华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7. [法]米歇尔·福柯.这不是一只烟斗[M].邢克超译.桂林:漓江出版社,2012.

8. [美]罗伯特·C·波格丹,萨莉·诺普·比克伦.教育研究方法:定性研究的视角[M].钟周,李越,赵琳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9. 米高·奎因·巴顿.质的评鑑与研究[M].吴芝仪、李奉儒译.台北: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5.

10. 林小英,宋鑫.促进大学教师的“卓越教学”:从行为主义走向反思性认可[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4(2).

11. Harry F. Wolcott.质性研究写作[M].顾瑜君译.台北:五南,1998.

12. [日]伊丹敬之.创造性论文的写法[M].吕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13. [美]哈维.学会引用:大学生论文写作指导手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质性研究经典”书目部分推荐:

14. [美]威廉•富特·怀特.街角社会:一个意大利人贫民区的社会结构[M].黄育馥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

15. [美]沃尔科特.校长办公室的那个人:一项民族志研究[M].杨海燕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

16. 詹姆斯·C.斯科特.弱者的武器[M].郑广怀等译.译林出版社,2011.

17. 陈向明.旅居者与“外国人”——留美中国学生跨文化人际交往研究[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18. 阎云翔.私人生活的变革:一个中国村庄里的爱情、家庭与亲密关系1949-1999[M].龚小夏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

19. 吴飞.浮生取义:对华北某县自杀现象的文化解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20. 项飚.全球“猎身”:世界信息产业和印度的技术劳工[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21.[法]布鲁诺·拉图尔,[英]史蒂夫·伍尔加.实验室生活——科学事实的建构过程[M].张伯霖,刁小英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4.

高等教育学综合

1.[美]伯顿·R·克拉克著:《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王承绪等译,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2.[美]约翰·S·布鲁贝克著:《高等教育哲学》,王承绪、郑继伟、张维平译,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3.陈洪捷、施晓光、蒋凯主编:《国外高等教育学基本文献讲读》,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4.曲士培著:《中国大学教育发展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5.黄福涛著:《外国高等教育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教育经济与管理

一哲学宗教文化类

1、老子著译及评介(道德经入门书.台.陈鼓应)

2、大学

3、孙子兵法(宋本.十一家注孙子)

4、庄子的快活(王蒙)

5、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

6、中国人的故事(夏雨人)

7、禅宗与道教(南怀瑾)

7、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孙隆基)

8、人类探索世界和自我的历史:发现者(布尔斯廷)

9、全球通史(斯塔夫里阿诺斯)

10、西方的智慧(罗素)

10、乔斯坦贾德等:苏菲的世界

11、文明的冲突(亨廷顿)

12、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马克斯.韦伯)

13、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思(卢梭)

14、犹太人告白世界

15、瓦尔登湖(梭罗)

16、菊与刀(本尼迪克特)

17、思想的谱系(佩里安德森)

18、现代学林点将録(胡文辉)

二、教育基础类

1、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教育管理卷) 教育科学出版社

2、阿伦·奥恩斯坦著 教育基础(第八版) 江苏教育出版社

3、筑波大学 现代教育基础 上海教育出版社

4、陆有铨著 躁动的百年 山东教育出版社

5、教科文组织 学会生存等四本 教育科学出版社

6、教育科学导论(米阿拉雷)光明日报出版社

7、德里克.希特:公民身份:世界史、政治学与教育学中的公民理想

二、研究方法

1、艾示·巴比 社会研究方法基础 华夏出版社

2、陈向明著 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 教育科学出版社

3、Sandra Hollingswoth 国际视野中的行动研究:中国的教育变革实例 教育科学出版社

4、袁振国等译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教育科学出版社

5、哈里斯.库玻:如何做综述性研究,重庆大学

三、管理学基础读物

1、罗伯特·孔茨 管理学 经济科学出版社

2、罗宾斯 管理学 组织行为学 人大出版社

3、陈振明 公共管理学 人大出版社

4、欧文·休斯 公共管理导论 人大出版社

5、罗宾斯 组织行为学 人大出版社

6、雷恩 管理思想的演变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7、克拉夫丘克 公共行政学:管理、政治和法律的途径(第五版) 人大出版社

四、经济学

1、萨缪尔森 经济学 人大出版社

2、曼昆:经济学原理 人大

3、姚开建 经济学说史 人大出版社

3、马克斯.韦伯:世界经济史纲

4、高鸿业 西方经济学史

5、卢锋 经济学原理(中国版) 北大出版社

6、福斯.菲尔德 现代经济思想的渊源与演进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7、缪勒 公共选择理论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8、青木昌彦:比较制度分析,上海远东

9、霍奇逊:经济学是如何忘记历史的。人大

10、托马斯屁凯蒂:21世纪资本论

11、萨缪尔森谈效率公平和混合经济,商务印书馆

五、政治学

1、里普森: 政治学的重大问题——政治学导论 华夏出版社

2、罗斯金:政治学 华夏出版社 2002

3、(美)布坎南著《自由、市场和国家》,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可入经济类)

4、弗里德曼 自由选择 商务印书馆(可入经济类)

5、观念史研究:中国现代重要政治术语之形成(金观涛刘青峰)

6、政治思考:一些永久性问题(格伦廷德)世界图书

7、道德拉斯诺斯:交易费用政治学,人大(可入经济类)

六、教育管理

1、欧文斯 教育组织行为学 华东师大

2、Fred C. Lunebblurg 教育管理学 中国轻工业

3、坎宁安 教育管理:基于问题的方法 江苏教育

4、Dan E. Inbar 教育政策基础 教育科学出版社

5、劳凯声 变革社会中的教育权与受教育权——教育法的基本问题研究 教育科学出版社

6、黄葳 教育管理学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7、托尼.布什:当代西方教育管理模式,南京师范大学

8、登哈特等:公共组织行为学(中国人大)

9、迈克尔.希尔:理解社会政策(商务印书)

七、 教育经济学

1、闵维方等译 教育经济学国际百科全书 高等教育出版社

2、靳希斌 市场经济大潮下的教育改革 广东教育出版社

3、曲恒昌 西方教育经济学研究 北师大出版社

八、社会学

1、周晓虹著:《西方社会学历史与体系》,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2、刘泽君主编:《合理与现实:社会学基本理论》,学苑出版社,1998年版。

3、于海著:《西方社会思想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4、西美尔:《社会学》

5、谢维和:教育活动的社会学分析

资讯网seo推广部周易八字取名起名字软件好企业起名名字测试我发现了恐龙的秘密临沂seo外包赵和王起名字免费周易批八字名称测试武汉学校网站建设手机通讯录备份顺丰快递收费标准生物质颗粒公司起名益阳网站设计养殖场起名地图网站设计虞城县卫生健康委员会电商设计网站素材冰糖炖雪梨第一集荆轲刺秦王电影好看的网站制作网站原型设计学习网站起个游戏名称网站迅速建设苏姓起名字王姓远字辈男宝宝起名大全姓丁起名字男孩如何制作小说的网站北京网站页面设计培训民宿房间起名大全教育公司起名参考解剖美女少年生前被连续抽血16次?多部门介入两大学生合买彩票中奖一人不认账让美丽中国“从细节出发”淀粉肠小王子日销售额涨超10倍高中生被打伤下体休学 邯郸通报单亲妈妈陷入热恋 14岁儿子报警何赛飞追着代拍打雅江山火三名扑火人员牺牲系谣言张家界的山上“长”满了韩国人?男孩8年未见母亲被告知被遗忘中国拥有亿元资产的家庭达13.3万户19岁小伙救下5人后溺亡 多方发声315晚会后胖东来又人满为患了张立群任西安交通大学校长“重生之我在北大当嫡校长”男子被猫抓伤后确诊“猫抓病”测试车高速逃费 小米:已补缴周杰伦一审败诉网易网友洛杉矶偶遇贾玲今日春分倪萍分享减重40斤方法七年后宇文玥被薅头发捞上岸许家印被限制高消费萧美琴窜访捷克 外交部回应联合利华开始重组专访95后高颜值猪保姆胖东来员工每周单休无小长假男子被流浪猫绊倒 投喂者赔24万小米汽车超级工厂正式揭幕黑马情侣提车了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回应蜉蝣大爆发当地回应沈阳致3死车祸车主疑毒驾恒大被罚41.75亿到底怎么缴妈妈回应孩子在校撞护栏坠楼外国人感慨凌晨的中国很安全杨倩无缘巴黎奥运校方回应护栏损坏小学生课间坠楼房客欠租失踪 房东直发愁专家建议不必谈骨泥色变王树国卸任西安交大校长 师生送别手机成瘾是影响睡眠质量重要因素国产伟哥去年销售近13亿阿根廷将发行1万与2万面值的纸币兔狲“狲大娘”因病死亡遭遇山火的松茸之乡“开封王婆”爆火:促成四五十对奥巴马现身唐宁街 黑色着装引猜测考生莫言也上北大硕士复试名单了德国打算提及普京时仅用姓名天水麻辣烫把捣辣椒大爷累坏了

资讯网 XML地图 TXT地图 虚拟主机 SEO 网站制作 网站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