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
剧情
悬疑
汤姆·希德勒斯顿
摩天大楼(电影)

如何评价《High-rise》(摩天大楼/高楼大厦)这部电影?

看完是懵逼的,求大神解析。
关注者
153
被浏览
158,379

18 个回答







就电影而言,最后的点题令人恍然大悟。

起初我以为这栋楼影射了整个社会,看到这里才知道,是讽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缺陷。假如资本在国家手中,即这栋楼高层居民掌权的状况,自由是不被允许的。

为什么停电了底层不搬出去?为什么没有粮食了大家相互残杀而不是走出这楼去购物?因为这栋楼就是一个世界,没有谁能逃脱。

男主角算是比较幸运吧,有自己的生存技能,刚开始也因为逆来顺受而没有被迫害。但他也是差点被扔下楼,这样一个温顺的“最礼貌”的男人,在做出第一次反抗时便站在危险尖端,因为在这个制度下的社会,没有谁能够独善其身。


爱骑马的女士在几个男人擅自决定杀了她的马充饥时,狠狠吸了口烟。为什么不能站出来反对?因为她是没有发言权女性。她的工作是什么?除了在sex party上风光一把还能拥有什么?她在上层活得很好吗?并不,她只是一个依附于男人的女性,除了美貌和呻吟声,趴在地上曼妙的身姿,她一无是处。

资本主义到底是怎样的?一栋大楼丑态百出,没有完美的制度,没有完美的人性,没有绝对公平的社会。底层在泳池时间后几乎开启革命路程,却如同高层居民所计划那样自相残杀。这个历史上许多革命都雷同,大抵没有一致目标和坚韧毅力是根本无法完成的。

十五层的超市倒闭了,高层忽然缺乏了底层才有的资源,于是派出建筑师自降身价去伪装而获取食物和水;得不到工资的清洁工罢工了,高层居民却只会抱怨她们眼里只有钱…对底层来说,生存第一;对高层来说,享乐第一。但享乐的基础是生存,高层到这时候还没意识到妥协,却依旧用力打压,这真是建筑师后来命运的转折点。

人都是自私的,为了生存,为了性,为了食物,为了权利,为了一切能让自己更优越更愉快的事物,可以不择手段。限制我们的,是法律,是道德。但是良知在残酷的制度面前毫无立锥之地,两样都缺失,这就是摩天大楼最后的结局。

高层和底层私生子爬上梯子,坐在最高处 看着这个世界。

这个闹腾一番后悲凉的世界,一个正在转型的世界。

编辑于 2016-05-13 00:52

无图预警

本来是抱着陪女朋友舔屏的目的去校图书馆看的摩天大楼,但是看了十分钟,我发现:

1,这部电影不适合舔屏

2,这是我喜欢的类型,但是豆瓣的评分绝对不会高过7.5分

结果中途退场的同志们和它不超六分的评价算是给了我一个积极的反馈。在阐述我对这部电影的一些看法前,我想说说我的个人喜好。乖张的,天马行空的畅想,先锋诡怪的剪辑与深沉内敛的交响配乐都是我的心头好。这部电影极尽华丽和夸张的镜头语言,剪辑以及配乐都恰好正中靶心。所以我接下来的答案不免的会代入自己的一些主观色彩,大家见谅。

在大多数的人眼中,抖森是这部电影的吸引力所在,而恰恰片中对于抖森的描写偏向于冷峻,而且镜头并不密集,福利也不见得有多少。所以过度的消费抖森也成了这部电影的失败之处。但是如果不在这个基础上去看这部电影我们反而会发现很多有趣的地方,看到它真正的一面。

剧情可以如此简述:一个建筑师用理想蓝图构建出各阶层的公民共住的一栋摩天大楼,希望完成一个完美的上下共存的世界,但是结局却是崩坏和垮塌。如此看来,我们可以称之为反乌托邦的题材,但是我却更愿意称其为魔幻写实。故事发生的时代类似于20世纪60年代,但是其他的一切却是架空的。更加类似于对于现在的社会,或者说对20世纪后半叶所形成的现代社会的一种影射。我试着从几个点切入试着猜测电影的真实意图。

上下层的矛盾。电影的一个重点放在了上下层的斗争中。有一个镜头是这样的,抖森就要被摔下高楼,建筑师阻拦了大家,说了这样的一句话:“他还欠我一局壁球。”脸上一丝不苟的认真。这是让人绝望的。而这也是电影中上层人士的惯有态度。自私绝伦且毫无怜悯。而且建筑师的形象也是一个建筑专精而社会感为零的一个角色,这样的设计师是设计不出合理的建筑的。上层人浅薄的华贵,肮脏的优雅显露无疑。好的,既然上层腐坏,那么下层呢?是不是会有着革新改变的力量呢?

一个场景很有趣,下层的孩子被带去游泳池进行了一次不大不小的宣言性的革命。将两个层级间的冲突用一帮孩子来展现,这种反抗的力量让人不会感觉到成年人的暴力,但是在另外的一个方面,用这些天真的孩子去预演这样一场革命却又会显得残忍。但是,当我在考虑这些的时候,摩天大楼迎来了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停电。而当天晚上,下层人民开始了疯狂的狂欢。第二天上层的一句话解释了一切:我们一定要比下面的人更会开party。于是我才认识到,原来期待下层的变革也是不可能的。原来这栋大楼里奉行着娱乐至死的无上信条,所有人在这个封闭的空间里没有任何突破的可能机会。在这里发生的事情没有摧毁美好的悲剧感,因为整个大楼都已经是腐败殆尽,有的只是慢慢剥离掉腐败物的不适。这是社会不会羽化的做茧,只有凋亡的末日。

孕妇的象征意义。也是一个场景,孕妇看到小男孩在桌上刻“屁股”,她纠正了他。转身开始抽烟,走到了看电视的女孩面前,把女孩在看的政治节目换成了爱情剧。然后脸上露出了无比满足的神情。这个孕育着人类下一代的人,这个即将在电影结尾时生下下一代的人,显然没有做好孕育下一代的准备。她代表着这一代人,他们有着无比的对于幻想的天真,但是却对于现实的却始终无动于衷,屈从于诱惑。他们孕育的下一代会是新的吗?会有新的希望吗?还是在孕育的过程中,已经被香烟和酒精麻痹了神经?绝望的幻想家,我不知道这样的描述是否贴切。而抖森和她一起滚床单,在我看来表达也是这一代人的所作所为对于下一代的不负责与影响深远。

关于抖森。越是冷静的,就越是狂躁的。因为往往最为冷静的人,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掩饰自己内心深处的绝望与疯狂。在我看来抖森一开始就是一个颠覆者,而他向被检测脑部的高层用户出示患者的脑部X光片开始他就已经推到了他计划的第一块骨牌。虽然这位高层并没有得病,而且抖森也没有明确表示他有病,但是这样就够了。脆弱的高层跳楼自杀,为摩天大楼的崩塌奏响了序曲。我想如果有一天,人类真的陷入了万劫不复,两种人会出现,一种是大智慧的精神超脱者,强调离苦得乐。另外的就是我对主角的理解,既然已经完结不复,那么就让我来毁灭它好了,与其成为假的救世主,不如毁灭换取自赎。

还有很多值得去关注的地方,一个是建筑师的私生子,一个是纪录片的拍摄者。前者代表着对于现实的隔岸观火(对不起我实在找不到更好的词了),他是一个格格不入的观察者,有着和年龄不符的气场。而后者则是一腔鸡血的盲目变革者,他的可悲在于录制这样的视频并不能让身陷迷雾中的人看清迷雾本身的,只能被剪成A片赏析。一个大人一个小孩,构成了这部电影中最有趣的对立。

结尾,建筑师闯入顶层的一间屋子,而里面是大楼内女性组成的另外的一群绘图者和建筑师。是大楼重建的开始?还是人性的重建?不得而知。但是我所知晓的是,这些绘图者是无法在光明的屋子里绘出真正的黑暗的,那么这些图纸也终归是一堆废纸。(经

@妮妮妈妈

指出错误修改 )

如果你看到了这里,你会发现这部电影的一个缺点----杂乱无章。电影本身想要描绘的东西过多,什么都想表现,什么都不明显。于是也就造成了观影的不适。这个地我就不洗了。但是对于一个问题我想解释一下,为什么要请抖森这样没演技的知名演员来演呢?(这句话有强烈的个人偏见,感谢评论区大家的意见,但是这句话我懒得修改了)我想导演是这样想的,既然是嘲讽娱乐至死的电影,那么就消费一下抖森好了,用抖森吸引了关注,再放一波嘲讽,岂不美哉?

2016.5.27 0:39

好啦,介于评论区大家对抖森演技的看法,特此说明,我在此文中的括号已经做了解释。

编辑于 2016-06-10 00:58
抖森缘何穿越邪魅宫廷晚宴?全果日光浴,携空姐跳靡艳热舞,热血反乌托邦!
1.8 万播放 · 129 赞同

《摩天大厦》是一部反乌托邦式影片。

这部影片的架构让很多人想到2013年经典科幻片《雪国列车》,雪国列车中用车厢作为等级区分,这部影片是根据楼层区分等级。

片中的城市综合体涵盖了生活的各种需求,在建筑史中称为巨构建筑。

发布于 2021-08-25 00:04· 1476 次播放

今天在a站上看了这部电影。。一开始真的有些懵逼。。而且并没有看过原著。。原著党请放过。。

讲的应该是一个脑神经医生laing搬进了一个号称可以让住户不用踏出大楼一步能满足你一切需求的摩天大楼。看似有如乌托邦一样的生活环境却暗藏阶级之间的隔阂。住在顶楼的居民经常不经意间剥夺底层居民生活权利,像顶层居民霸占游泳池开party等。虽然底层居民时常抗议但傲慢的高层居民坚持不让步。而且最顶层居民建筑这个大楼的建筑师royal也习惯了高高在上的姿态。因此当一件谁也没想到的狗溺死事件发生后,两方居民的互动发生了明显的变化。wilder带着底层居民开始反抗这样的不公。

这部电影和雪国列车一样带着浓重的末日氛围。而抖森饰演的医生则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观众借由他游走在顶层和底层住户之间的所见所闻,凭凑出其中想要表达的阶级斗争以及资本主义的负面影响。

演员上嘛。抖森演的医生是一个内心空洞寂寞而且经常三心二意的角色。虽然他是主角但因为是从一个中立旁观者的身份,所以并不像很久之前的洛基一样引人注目。反而是洛克演的wilder让人印象深刻。一开始他让人非常反感,随着剧情进展,他对自己理念的坚持以及错综复杂的矛盾会逐渐加深观众对他的好感,因此他应该是电影里最具有深度的角色。

最后这部电影探讨的应该是就算人们精心设计建造一个与世隔绝的完美居住环境,依旧无法脱离根深蒂固的价值观。秩序与混乱只有一线之隔。最后人们野蛮的原始本能终将掌握一切。所以到底是我们塑造了价值观还是价值观塑造了我们?

发布于 2016-05-02 07:33

论有个好物业是多么的重要

发布于 2017-01-31 01:58

当初看的时候随手写的微博文章,另外,我是抖森粉,是粉就都不会太理智,所以各种主观及偏颇,请忍耐。

禁欲系的世界末日-----

作为一个没什么文化的人,我是因为抖森才听说了高楼,没有翻译所以也没有看过小说。对原著作者的了解仅限于看过电影撞车。很愧疚…

感谢军团的翻译,总算看到了熟肉的电影,准备三刷的时候度盘资源挂了,所以过来写写自己的想法。

像标题写的,电影给我的整体感觉就是这样,禁欲系的世界末日。

以前知道这是一个反乌托邦的故事,所以看之前脑子里早就勾画出了一副画面。

法律之外,道德崩塌,每个人释放出黑暗混乱的一面,末日狂欢,浴血而舞,然后大家在高潮中凄惨的死掉这样。

当然了,这些东西电影中都有。

但因为主角的冷眼旁观,整个故事在混乱之中又显的特别井然有序。用禁欲的语气讲述毁灭,感觉每个人都疯的条理清晰,逻辑分明,像西装革履的杀人狂,一方面,显得更加气势恢宏,动人心魄,另一方面,也显得更加压抑和惹人厌恶。不过无所谓了,本来创造这个世界的目的就不是为了讨我们喜欢的。

电影从中,上,下三个阶层的三场聚会中展开,在整个大楼的集体狂欢中达到高潮,最后宴会落下帷幕,曲终人散,剩下狼医生默默烤狗肉。

不论是哪个阶层的聚会都看起来都很无聊,一群人不知所谓,莫名其妙,狼医生看起来也都玩的不怎么开心。最后的集体“狂欢”狼医生也是不怎么感兴趣的样子,直到结局,“宴会”结束,终于不再有人打扰了,我们的医生才看起来终于舒服和放松了下来。

总而言之,主角跟整个大楼格格不入,就像一块形状不对但被硬塞进去的拼图,弄得每个人都很不舒服。当然这并不是狼医生太过善良纯洁受不了大楼的污浊腐败什么的,不,完全不是那种故事。我不知道狼医生喜欢什么,想要什么,他最大的特点就是冷漠,大概唯一想要的就是一个人呆着吧。

极致的冷漠,对大楼对其他住户的一切都不关心,不在乎,阶级斗争啦,资源争夺啦,都是一副不参与不评价的样子。但是,狼医生还有另外一个特点,礼貌。所以,就塑造出一副彬彬有礼之下满不在乎的样子,真是又迷人又可恨!

说实在的,我感觉没太看懂这个故事,不明白虚构世界里的大家为什么要那么做,不过,另一方面,说不定这种荒诞和莫名其妙就是作者想表达的?谁知道呢!毕竟,大多数时候我也看不懂自己,不明白我为什么要这样那样然后再自我厌恶然后依旧继续存在。

但整体上,还是蛮喜欢这个故事的,那种荒诞和惹人厌恶的感觉让我觉得熟悉又亲切。

另外,说一下抖森,以前最喜欢他的两个作品是唯爱永生和克里奥兰纳斯,不过说实在的喜欢这两个更多是因为故事以及人物设定本身就很迷人,无法评价表演,毕竟站在巨人肩膀,抖森的表演能够不减分就已经很棒了。

我并没有看过抖森的所有作品,像早期的舞台剧和电影(不相关和群岛)那些都没有看过,看过的这些里面除了克里奥兰纳斯,大多数作品里人物给我的感觉都像是一个被宠坏的小少爷,当然啦有的人物设定就是如此比如洛基,但有的就会感觉到明显的不对比如蔚蓝深海。但这次,真的能够感觉到抖森对人物塑造的明显改变,冷漠,独立,成熟,不再是男孩或少年而是完全的成年人的感觉。看的时候有一种孩子终于长大成人的心情。

虽然高楼注定不会在国内上映,也大概不会被很多人看到,但还是很开心能看这样的电影,特别是能看到抖森参与这样的电影。

以上!

发布于 2016-09-21 16:46

原版源于豆瓣。

这座摩天大楼其实是一个人的象征。 他的名字就叫Highrise。就叫他海怀斯吧。而电影里的每一个人,都象征着海怀斯心里的一个部分、某个情节、某个人格、某种倾向等等。 于是,这个电影是用象征的手法,记述、表现了海怀斯最终发疯的一段经历。 电影开始的时候,海怀斯的脑袋还是比较正常的,也就是说大楼运行的还不错,没看出什么毛病。 楼层高的住户,是些高超的意识,类似于“上层建筑”,整体搞一搞花钱啊、审美啊,还有创造、理想之类的事情,尤其是那个建筑师,就是佛洛伊德所谓的“超我”,是海怀斯心里最“高远”的一个主意:幸福。 而楼层越低的住户,就越是基础,更关心俗事,更加日常,贴近生活。其中有几个重要的象征角色。 wilder,可以说是海怀斯的心理组成中最优势的一个人格,精力充沛,野性十足,头脑简洁,富于直觉。他他正处在“膨胀”的状态中,从电影一开始就在追求那个魅力十足的野女人;而这个电影也几乎就是关于他的电影。 魅力十足的野女人,是海怀斯对女性魅力的投射的凝聚,是他的阿尼玛的妖魅状化身(海怀斯是个男人)。wilder已有身孕的妻子,是海怀斯对现实中女人之存在的刻板印象,平淡无趣,已失去了魅力,他在设法逃脱。 抖森,是怀海斯本该接纳的,那一理想的人格,但他却就是不愿接受。因为wilder对抖森有抵触,或者说wilder坚持认为自己走在正确的道路上,对抖森欣赏但不认同。抖森和wilder究竟有那些不同?抖森接受了男人心中的阿尼玛,而wilder不接受自己的阿尼玛。但无论人接受还是不接受,阿尼玛总要表现着,于是wilder的阿尼玛就显现为那个魅力十足的野女人的形象,一种阴暗的方式,危险的状态,强烈的吸引,对其狂热地追求,而这也预示了他终不可达到,因为这形象诞生的出发点,便是对它的拒斥。抖森则不然,安然承认女性的力量,坦然使用着自己内心中阿尼玛的力量,温婉,柔顺,腼腆,细致,怜悯,配合,这些都是wilder极力排距的,因为他以为这样有损于自己的雄性。 故事就这样展开了。 本来大楼挺好的,但上层占用了太多的资源,(海怀斯放纵自己,身体作出病来了,生理的病痛煎熬之中,整个人陷入了抑郁的精神状态,止不住地胡思乱想,陈芝麻烂谷子的糟心事都捯出来,人基本都是这样,居安思危;可一旦反思自己,总会更加抑郁),代表海怀斯的主力人格wilder说了:都怪上层的,胡思乱想,虚无缥缈,咱就不能活得自然一点吗?可是其他的人格因素(邻居,一些小角色)作为旁观者都清楚:你其实就是放纵野性。 抖森,作为海怀斯受过文化教育之后得到的比较理想的、有潜力的人格,一开始也是生机勃勃的,他对楼里的每一处角落都好奇,想接触、了解所有邻居,到处对他都是敞开的,也充满了诱惑。最为最高理想的建筑师,也亲自召见了他,他们之间是可以通过理性的语言交流的。但上层的某些人格,却对他不是那么体恤,在那次仿古酒会上着实讥笑了一番。没办法,抖森还年轻,资历尚浅,名不见经传,如何能博得自觉高人一等的“理性”的信赖呢?另一方面,抖森也将wilder的行为和动机看得比较客观,但抖森自己的顾虑太多了,(智者多思,多思则多虑),觉得对他人不好干预过多,除了处理极端事件,一般的还是静观其变吧,(审慎唯一的坏处)。 抖森只“发威”了一次,那就用一个阴险而恶毒的“玩笑”,逼死了以取笑他人为乐的同事邻居。这个插曲如何解释?我能想到的解答方案是:当一个人的幽默感(爱笑话人的同事邻居)消失了,表明他就已经病得不清了。 在与上层的冲突之中,wilder开始撒野,没完没了。追那个野女人,得不到手。当人受挫时,往往发生“退化”,于是wilder带着一群孩子撒野,并在上层的地盘无理取闹。下层其他人格也在其煽动带领之下,愈发无理张狂;上层也逐渐越来越恼。 上层里的管家和贵族姥爷,(佛洛伊德的“自我”,“超我”和“本我”的调停人、处理矛盾冲突的执行角色),出手给了wilder一次严厉的教训,将他打了个半死,(并抛出了海怀斯的脑外)。抖森则表现出“智慧“最低级的一面,即软弱的一面,在各种内在的冲突中无所适从,徒生焦虑,他选择置身度外,力求在自身的孤立中寻找新的平衡,于是在海怀斯乱糟糟的内心之楼里,变得像个自欺欺人的怪物。上层那些已经出击的家伙找到抖森,想让他发挥他作为怀海斯的一个,有潜力发展壮大的人格,融合多元能量的人格,发挥“观察”、“判断”的智能,好驯服野性的代表wilder,却没能谈妥。因为抖森并不想“除掉”什么,一个健康的人格,是不会通过“除掉”、“抹去”这种极端的手段对待心理的,他希望做的是——正是荣格看待健康、看待自性成长的唯一道路——整合。 抖森是希望大家相安无事的。于是冷酷的、偏执的、狭隘的,即不近人情的上层理性,觉得干脆连抖森也排除吧。不过就在凶案现场,最高理想——建筑师出现了,赦免了抖森。为什么建筑师认同抖森,更愿意他能留下呢?因为建筑师的目的是“幸福”,而虽然也透着最高理性的不近人情,但他从理性上明白(他完全是理性,不近人情;他只能通过定义、概念去推导人情),抖森是个有前途的人格,是唯一可承担起怀海斯的“我”的人格。此时抖森的地位也得到了明显地定位:连接、整合理性与感性。 在这之前,wilder挣扎着多少恢复了元气,从死亡的边缘爬了回来。他的反应几乎是所有人的自然反应:反思。但他并不代表智慧人格,所以他能想到的反思方法比较表面,“我要拍一部纪录片”:观察是反思的第一步,搜集信息。他走回海怀斯的脑袋时,直接撞上了最高理想的建筑师,他将这一切混乱都直觉地归罪于建筑师的理想实践;而建筑师狡猾地躲开了;wilder没有抓到把柄,就毫无察觉地走了。但是即使他抓到了,也没什么办法,因为代表放纵野性的wilder,没有与理性对话的可能,(抖森这个人格是可以的,因为他必然是受过教育才能培养起的人格;而这也是wilder这个人格的低劣之处)。这时难得一见的警察来了,建筑师直接将他拦在了门外,这个插曲也是很值得玩味的,就仿佛怀海斯对身边来表示关心、询问的朋友说:没事,我挺好,我没病。 wilder找到了梦寐以求的野女人,但他究竟是否获得了预期的快感?看着不像。 wilder继续向上,终于找到了建筑师,两个人毫无实质交流,空有焦虑,于是建筑师死在了自己对本能之物由衷的鄙视上。而wilder,既然一个人格杀死了另一个人格,那么等待它的也是崩溃或毁灭。 是谁杀了wilder?女人集团。 就在下层躁动反抗的过程中,在怀海斯精神失衡还没有表现出严重症状的时候,上层的人开了一个小会,几个激进的、傲气十足的男人商定,用享乐和暴力将下层制服。就在他们一哄而散之后,上层女人们静静吸烟的特写镜头出现了,那表示怀海斯的阿尼玛察觉到了这个精神结构的危险,决定出手接管怀海斯的脑袋。之后,大楼的女人们在肮脏和混乱中安定了下来,维持着日常。而在影片的最后时段,顶层聚集的几乎全都是女人。就在她们动手杀死完全失控的wilder时,她们之间已经不需要言语交流,阴森森的气氛。荣格说:当人完全堕入集体潜意识,他的人格将被吞噬在原始的深渊里,也就是彻底的崩溃和疯狂。阿尼玛代表母性,象征大地的原始力量,对立于人之个性的集体潜意识之境。 最高理想和莽撞张扬的“我”都死了;由女性联合的集体潜意识掌管着;抖森,这一本来可以将怀海斯的生命带上健康活力的正轨的人格,也落得个半疯的状态,游荡在灵魂的废墟里,记录着见闻和感受,安于这势如累卵的平衡点上,宽慰自己。

发布于 2018-08-15 15:28

摩天大楼描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在一所与世隔绝的高层公寓中住户之间的阶级斗争与暴力事件。这一座高级公寓共40层,拥有超过2000套独立的套房,超市、游泳池、小学等生活设施一应俱全,各楼层通过高速电梯连接,形成一个完全独立于外界的小社会。不过这个看似完美的世界异常脆弱,一次小小的停电以及琐碎的邻里纠纷就能引发冲突,随着冲突的不断升级,大楼里的人也分成了三个阵营:居住在底层的下等居民、居住在中间的中产阶级、以及坐拥高层豪华寓所的富人阶级。不同阵营的居民为了有限的公共资源开始暴力相向,文明世界的规则在这里已经不再适用,取而代之的是丛林法则。

拍摄电影的各种手法和技巧就不谈了,谈谈这个电影的内容吧。这个大楼毫无疑问是当今社会的真是写照。设计者抱着乌托邦式的想法建造了这座大楼,然后按照丛林法则以等级划分的方式分配了楼层。下等居民、中产阶级和富人阶层分别居住在大楼的底层、中层和高层。地层穷人和中产阶级都通过各种努力向富人阶层靠拢,希望以此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源。但是,还是但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底层民众和中产阶级的生活永远都是被安排设计的,无论你情愿也好,不情愿也罢,现实就是如此。你做出反击,然而却像蚍蜉撼树一样无力。富人阶层考虑的是如何举办一场结交各行各业精英的酒会,即便是以剥夺其他剩余阶级孩子的快乐为代价。那么,那么那个领着孩子们进行一场“起义”的醉酒汉子,对为什么是喝醉之后才做出这些举动的呢,而不是清醒着。因为,酒壮怂人胆,还因为清醒的人不会这样做。是的,酒精的麻醉,才让人回复到原始状态,这种状态可以跨越阶级,可以无视权威,可以理所当然的以为“人人平等”。

那个起义者妻子有一句话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她指着自己的肚子“这是一个迟来的孩子”。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这个孩子直到电影结局的时候才生产出来。既然是迟来,而且预产期又到了,为什么不赶快降临到这个世界呢???因为,他的父母生存的很不好,社会没有更多的资源来给这个新生儿以营养啦……当然,最后还是在一场闹剧中,孩子被生产出来,然而这个世界已经一片狼藉,谁来看护这个孩子???

就谈这些 吧。这个电影中,大楼的建造者的初衷是美好的,但是设计者身上的社会属性太少,以至于有些跟这个社会脱离,反而是他身边的人在操控着整个大楼的实际运行。阶级的产生本来就是对立的,因为利益不同,才有了阶级。矛盾只能被调和,而不能被消除,调和的前提是各个阶级相对的降低自己的需求和那种贪婪的本性(主要是上层住民)。社会本来就是一个生态系统,这个系统平衡依靠一个支点,当一方的贪婪和欲念太重的时候,平衡就会被打破。

编辑于 2016-07-12 08:44

反乌托邦+女性主义

整体晦涩,因为背景设定不严谨,后半段有点奔坏,有的比喻太抽象,以后慢慢再写吧

发布于 2016-08-14 09:14

人性失去道德法律约束之后。没有底层上层。一切原始而直接。文明也就此崩坏。

发布于 2016-08-15 22:55

从看的开始就觉得这部片子在准备说些什么。血腥的开颅,腐烂的油桃。排列整齐的汽车,然而,我不知道他要说什么.捂脸的匿了

发布于 2016-05-12 18:41

摩天大楼

High-Rise



开篇直接来了个末日求生的场景,之后又是大楼内一系列快闪情节,供电不稳和高低层用户之间的相互不满与敌视,火药味逐渐变浓。


阶层的不断分化与剥离,为了一桶油漆而发生暴力冲突,一下子撕下了文明外衣,露出赤裸无粉饰的野蛮。


住在高楼需要一种特定的行为——逆来顺受,克制,或许还有些许的疯狂。而这样的精神状态不仅限于住在高楼中,应用到人类社会环境下同样适用。


文明维度的下降,强烈视觉震荡,带来了思考:光鲜外表之下就是人类——动物最为原始的欲望。控制欲、性欲、支配欲、窥隐欲,而在这个大厦中,还有着不断降生的孩子,他们与父亲分离由母亲抚养。,他们甚至不知道父亲是谁。这不是现实,可更甚于现实。


这是第二次观影本片,第一遍没有很好的印象,第二遍还是如此。此次是看完小说后的观影,带着许多问题而来,受到了一些新的触动。电影有了许多艺术加工,可好似并未抓到真正的核心,而这篇小说的核心就是人类并不懂得珍惜现在,不懂得感恩,不懂得所有美好的一切,人类不配拥有未来。许多意识流的描绘电影并没有继承,而是新创造出了一批意识流场景,谈不上契合,只是一种拙劣的呈现罢,大致还算得上忠于原著的。

发布于 2023-01-29 19:24

表现手法很好,内容给热衷政治和关注人性的人看看还好,我不喜欢。

换一个不要这么天马行空的故事背景,不要这么密集地传达观点会更好吧。

这个就跟雪国列车之类的东西一样,我不要反复看,但是会反复地推荐给周围的人。

发布于 2016-09-25 07:18

即是讽刺也是赞美

走过资本主义制度,再走向成熟的社会主义

以小见大吧

然后是,女权主义的表现

女性虽没有地位,却是推动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编辑于 2017-01-16 20:44

没劲。太无聊了。我跳着看的。

发布于 2016-05-08 21:46

这是我见过的对Le Corbusier和brutalism最写实的批判

发布于 2016-05-06 11:31

看着一些人还在那阶级啊社会啊生搬硬拽的掰扯我就想笑

不要试图从一堆垃圾里看出什么内涵, 发展落后地区观众由于物质欠奉, 看待电影仍带有一种仰望、远观而不亵玩的态度, 殊不知西方由于物质发达多年, 早已把电影这东西拉下神坛, 甚至祛魅成了一种淫荡玩物. 以至于当你试图以严肃态度对待他们中的某些电影时, 殊不知你在仰望一坨后现代奶头乐垃圾. 在他们的物质过剩的时代, 个人表达的泛滥, 使文化蓬勃, 也不可避免带来垃圾的更加的过剩.

还在以仰望姿态看西方电影, 尤其看西方垃圾电影的人, 犹如幻想皇帝用金锄头的农民, 他们会想皇帝用的锄头, 一定有其黄金之处蕴含其中, 皇帝如厕, 一定蕴含有黄金韵味, blabla. 醒醒, 他们只是在拉屎罢了, 说不定比你拉的还臭. 也解释了为什么西方烂片在豆瓣总是有与质量不符的更高分数, 多年物质上相对西方的落后, 让不少人面对西方从心理上仍自卑卑微, 以至于拿笔纸认真分析研究人家生产的垃圾, 这景观也是十足荒诞.

发布于 2023-01-27 23:32

编剧导演有想法是好的,但是技术不到家。这部电影如果是国人拍的,会被人骂死,肯定不到五分。还有,主角的选取也是个失败。

发布于 2017-03-18 1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