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推荐
阅读
学习
书籍
看电影

同样的故事是看书还是看电影好?

关注者
1,057
被浏览
51,593

848 个回答

我小时候喜欢看书,长大后喜欢看电影。

随着影像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文字被搬上荧幕。

同样的故事,看书?还是看电影好?

其实看你主要是想获得什么,

你想要知道这个故事情节,电影是最直接便利的方式。

你想感受文字的生动描写,然后注重自己的体会和感受,那看书会更好一点。


对我来说,书和电影是两种非常迥异的文学作品。

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看书是一件非常主动的事情。在看书的时候,需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去感受作者所构建的人物和世界。

而看改编电影,就更像是看导演和编剧的书评,遇到好的电影,或许从某一个新的角度会让你对书的理解更加深刻,更多的看的是导演的讲故事能力。

读书和看电影其实,对个人的影响都是一样的,就是认识我自己。

导演说,电影的发明使人的寿命延长了三倍。其实,书也有同样的作用。

看看前人踏过什么足迹,这种足迹是什么样的面貌,他的心路是什么样子的,或者对这个世界发生了什么影响,那些错的对的是怎么发生的。

这样的一种观看和阅读也是一个走向谦卑的过程。

就我个人而言,我一直希望有一天能够用电影来表达诗词歌赋。


编辑于 2021-04-25 00:07

看书和看电影基本没什么交集

唯一交集而且还是大作的,就是《教父》

就这部剧而言,对我来说看电影比看书冲击力大得多。看书只能靠自己去想象那种从未见过的画面和场景,并且对外国习俗不了解,有些地方也看不懂。加上这本书也不是线性叙事结构,有时候会看的云里雾里

当然好处就是说,比较全面,字里行间把人代入到那种氛围

电影就很经典了

发布于 2021-04-14 12:27

同样的故事的话,我会更倾向于去看书。

在生活中遇到过以下的几种情况。

1,网络小说走红后,被拍成电视剧和电影。

适用于各类当红网络小说及其改编剧。

遇到这种情况的话,我是坚定的原著党。

因为毕竟当时是追更新看书,跟着一点一点追出来的。对于网络小说的情节,有一种熟悉的情怀感。所以对于改编的电视剧和电影,往往觉得不那么能够全盘接受。

2,电视剧或者电影走红后,了解到,原来是有剧本或者是有小说原型的。

适用于电视剧追更新后,看小说剧本等文本。

这一类情况,尽管电视剧先入为主了。但是我依然希望,能够在网上找到对应的剧本或者是小说的原型。自己详细的读一下书,最好能够不受电视剧剧情的影响,独立的来阅读整个故事。

3,先有著名的图书作品,后续电视剧电影作品也很不错。

适用于国内的四大名著,以及童年经典的《哈利波特》系列,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

这一类就是,小说一定要看。有机会的话,相关的电影电视剧也要看,鱼和熊掌尽量兼得。

编辑于 2021-04-08 22:57

实话实说,论精彩程度,电影拍的再好,也赶不上小说。

为什么呢?

因为电影在成片的那一刻,就已经带上了导演、编剧和演员的演绎。

它本身就已经不纯粹了。

不能说导演编剧和演员水平不好,而是配合和预算的问题。

一本书写出来,从创意到构思,再到对白、场景、描写、细节,都是作者独立完成的。

这种相互之间的配合浑然天成,原汁原味,给人酣畅淋漓的阅读快感。

然而影视剧改编,首先要被编剧诠释一遍。

然后再被副导演诠释一遍,最后总导演诠释一遍。

等到剧本完成,正式开拍的时候,还要被演员诠释一遍。

经过一次又一次都诠释,真正成片出来之后,就算再尊重原著,它也已经偏离了原来的韵味。

再加上场景和人物的各种差别,几乎不可能达到100%的还原度。

尤其是那种飞天遁地的玄幻仙侠类作品,剧组还要考虑到预算的问题。

许多恢宏的场面很可能就一次精简掉了,甚至在人物上都有可能缩减。

就比如吕颂贤版本的桃谷六仙,硬生生的被缩减成了桃谷四仙。

所以,同样的故事,同样的小说,看书会更加的原汁原味。

且文字的表达方式跟电影是有很大不同的。

就连高潮的节奏也是完全不同的。

电影以时间来计算节拍,而小说是以篇幅来计算节奏。

这一点怎么可能完全一样?

有人说直接根据原作的节奏来拍电影不就行了吗?

其实那也是绝对不可能的,原因就在上面。

有时候电影一个镜头只需要几秒钟,但是用文字来书写,就需要上千字。

怎么直接照搬?

小说的篇幅和电影的时间,不太可能完全一模一样。

一部电影少则一个半小时,多则两个多小时,或许说不完一个完整剧情,或许能包含好几个完整剧情。

那么是缩减还是删减?

所以修改节拍和剧情进度那是必然的,否则的话编剧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如果是纯原创的电影,后来再改编的小说,我认为看原著电影更好,毕竟故事原本的创意都是按照电影的节拍来的。

只可惜这样的作品是极少极少的,至少我没有看过。

但如果是小说改编的电影,毫无疑问肯定是原著的小说更好看。

就比如哈利波特这部作品,我始终觉得书更好一点。

还有夜访吸血鬼,虽然汤姆克鲁斯和布兰德皮特都展现出了强大的演技,场景还原度也是极高。

但有一说一,还是安妮赖斯的原著更有震撼力。

尤其是主角在第一次吸食人血的时候,书中那种咚咚咚的心跳声如何跟主角的感官融合在一起的描述,电影就差了八条街。

在这一点上,我敢举双手保证,书比电影更震撼。

安妮赖斯的吸血鬼编年史确实是好书,第一次看的时候相当震撼。

只不过用现在的眼光来看,节奏确实太慢了一点,但这本书对于人性和细节的描写,是非常值得回味的。

不过有一点我很不满意,就是莱斯特和路易的腐风太严重了。

不过原作者还是很克制的,不然我估计自己是看不完这本书了……

总体来说,这套小说也是我极少喜欢的外国作品之一。

本王就是装逼界第一天王,逼乎柯镇恶,喷人大帝,知乎喷神,纸糊叶圣陶,文坛先知,网文拖拉机,不是在喷人,就是在喷人的路上,自号江苏第一狠人,姑苏扛把子,知乎警察局,阅读纪检委,吐槽小王子,怼人天王,立志把自己活成一个段子的奇男子。

编辑于 2021-04-13 16:23

那你得看是什么样的书,还有什么类型的电影,最后就是你是抱着怎样的心态进行阅读或者观影。不过总的来说,我认为书必须要看,电影可以一看。

一般能够被改编成电影的书籍,可以说百分之九十以上是小说形式,其中可能又有百分之九十以上是有比较明确的叙事结构的小说。

当然了,凡事总有例外,比如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照样有电影,不过也不能认为电影完全是对小说的翻拍,电影和书籍的法文名也不尽相同,只是电影把普鲁斯特作为线索人物,使得那些意识流的小说片段,变成了观众更易理解的回忆情节。

当然了,就算小说没有完整的叙事结构或者中心人物,至少还是有丰富的故事情节(哪怕是片段式的),否则也很难通过其他形式进行「改编」了。


可以说,看电影主要就是图个简洁明快(相对的),特别是电影的时间有限,而几十万字几百万字的煌煌巨著,有时候还真不一定有耐心读下去。如果只是抱着了解故事情节的心态,那么看电影的确经济实惠,无论是经济上还是时间上。

但是如果说你想要阅读的是比较复杂深奥的小说,比如《卡拉马佐夫兄弟》这种,那你还是看原著比较好,电影那有限的篇幅在这里反而成了弱点,承载不了足够的情节空间。

又或者,你面对的是一部力图对原著进行简单化的电影作品,比如原著的情节虽然不复杂,但是叙事结构很复杂,而电影为了让大众理解就改成了单线叙事,这可能反而抹杀了原本在阅读中可以获得一种独特体验。

不过归根结底,还是要看你的阅读目的是什么,上面说的种种体验、种种不同,如果说你就是想要了解一下故事情节,而不做更深入的审美尝试,那电影也足够了,而且很多根据名著改编的电影也很经典,能让情节更具象地被呈现出来。


有时想想,如今似乎并不流行名著的影视化改编,反而是网络文学的影视化改变更为多见,而书迷和影迷的口水仗也主要发生在此类作品的读者群体之中。

网络文学很好,有独特的价值和审美体系,我自己不仅读经典名著,也读网络文学。但是私以为,有不少的网络文学作品也存在客观的不足,比如说高强度的连载有可能造成情节上的重复或者矛盾、遣词造句上的随意以及一些语病和错别字等问题。

如果说行文上的不严谨之处可以在日后结集出版时进行订正,那么情节设置上一味追求短平快所带来的一些问题,恐怕还真是需要电影编剧来改变一下,说不准看起来还更顺畅。

当然了,前提是你得遇上一个真想拍好电影的剧组给你打磨剧本,而不是想借助网文的热度来消费书迷。

最后,我之所以认为大多数情况下电影可看但是原著必看,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很多小说在行文时可能根本没考虑影视化改编的问题,又或者是很多小说的魅力很大程度上来自于读者的「自行脑补」,电影无论是从技术能力还是表现形式上说,都很难百分百实现观众的期待。

比如古龙的很多描写都是留给读者很大的想象空间的,这也要拍出来了,总是觉得不过瘾。

发布于 2021-04-12 23:42

一般是看书好,因为文字叙述的场景和人物形象可以无上限、下限。

但是电影制作却无法摆脱物质世界的诸多限制制约。

比如《红楼梦》里面从小姐到丫鬟,美女成堆,一般的剧组拍得出来了?

你看10版红楼梦。


极个别的神仙剧组还有可能,比如87版红楼,全国海选、举国之力制作而成。

但是这里依然要说一句惹得很多粉丝不爱听的话,87版红楼虽然好,但是没有把握住原著如梦似幻,时而红火喜庆,时而阴森鬼魅的特质,在整体色调上过于偏暖。

其实以原著五十四回为界,再往后贾家已经衰势显现,场景人物哪里还这么暖色、温和。

尤其是看红楼梦的脂砚斋批注版本,上述感觉更加深刻。

但是换一个视角来看,同一个文本叙事,在不同媒介所传播的信息、给予观众和读者的感受各不相同。

87红楼,堂皇大气,相比较于原著风格,可能更能被大众所喜爱。

编辑于 2021-04-10 08:28

这个还真说不准,同样的故事,有时候书好看,电影也好看,有时候书好看,电影不好看。

比如司藤,书写的自然是精彩异常,尾鱼的书几乎本本都看,拍成剧之后,也是看的停不下来。

被景甜的演绎所折服,完全把司藤这个角色演活了,我当时真的是熬夜爆肝看完的,而且至今回忆起来,还仍旧意犹未尽,好希望故事可以一直持续下去,这样每天下班就可以刷两集,也算是精神食粮了。

当然,也有书很精彩,电影拍得就不怎么样的了,比如斗气化马的那个,真的是一言难尽。

当然,对于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金庸武侠剧,这个就属于前者了,书本和电影都是精彩的不行,可以说是我童年最深刻的记忆了

发布于 2021-04-14 14:37

各有各的好。当然那电影是指拍得好的电影,才能这样说,如果是差片就根本无法比较。

电影如果拍出书中的精髓的话,那么书与电影就各有千秋。

就拿经典影片《乱世佳人》来讲,因演员形象贴合原著,演员演得到位,再有拍出了大战期间波澜壮阔的场面,真是场视觉盛宴,看后是种美的享受,这方面是书无法比拟的,书只能让你自己在脑中想象,而没有直接收看那么震撼。

但电影毕竟因时间的关系,它会精简原著,无法概括到全貌,所以人物性格的走向不是很清楚,还有次要人物也会删减。再有详尽的心理描写也是演员所无法演绎出来的。就像《乱世佳人》电影时长三个小时,也有好多内容无法演绎,如:思嘉丽父亲是如何成为农场主,她母亲又是如何嫁给她父亲……

发布于 2021-04-15 18:23

其实我觉得,不管是看书还是看电影,凡是能让你进步的,就是好玩意。

这个假期我看的《教父》,小说。我用了两周左右的时间才把这本小说看完。当然,在读到某些有趣、富有深意、哲理的地方,我会记笔记,写下思考。

回到学校,我室友偶然说了一句,前两天教父看的真爽,我突然回了一句,你也看教父啊。他说,对啊,这电影多好看啊。里边的老教父太帅了吧~。我说,那书你看了吗?他说,我没啥时间啊,我还得打游戏,还得搞对象,学习还不能拉下,英语基础也不中,我感觉看个电影就挺爽的了。

虽然他是在诉说实情,可我开始感觉他在嘲讽我没有女朋友,呜呜呜~(看来得抓紧找一个了)。

和他又聊了几句教父的剧情,发现,有些心理、环境的描写,是电影所表达不出来的。(也可能是表达出来了,我室友没收到)

聊着聊着,我就丧失了兴趣。我们只能大致的讨论下剧情,但是内在的利益、人物逻辑关系之类的,难以唠到一块去。

于是,我也去看了教父的电影。可能和我印象中的“唐·维托·克里昂”不一样,我读书时的感觉是,方脸,鼻子有棱有角,而且平时处理完问题上面如平湖,好像没有什么事能让他动容。但是,看了电影之后,则和我印象完全不同。电影中,老的“唐”就是个普通的不能在普通的老头。哪怕买个苹果,你都不会感觉到他究竟有什么过人之处。

桑尼的人物也和书中不同。书中的桑尼是类似于巨石强森的类型的男人(可能这种男演员也确实不好找吧),和我的印象确实差别有些大。

最开始卢卡的镜头让我以为他就是桑尼,知道后来他们密谋塔塔利亚家族的事我才反应过来,这是卢卡·布拉西。

虽然电影比起书籍来说会更精华一些。几天的时间,你可以看很多的电影,如果换成读书的话,哪怕书本较薄、你的阅读速度较快,你也只能读上几本书。(其实是夸大,几天的时间,能读完一本书,你就已经相当牛x了)

但,如果你真的很喜欢这个电影、喜欢这个故事,那还是推荐去读一下书,体验原滋原味的感觉。

不过,对于许多身子上有担子的人来说,电影,未尝不是一种节省时间、引发思考的进步方式。

发布于 2021-04-16 12:34

故事的话,相比之下,我会看电影。

比如我最钟爱的电视剧之一,83版的《射雕英雄传》,我就只看过电视剧,从没看过书,因为电视剧已经足够经典了。不管是故事情节,还是人物选角,还是背景配乐,都很经典,光是这电视剧就已经牢牢吸引住我了。而且这么多年过去,这剧依然是我心里的白月光。我不会去看书了,因为我觉得剧版已经非常完美,不想两相比较。

再比如一些经典的美国大片,比如《指环王》《霍比特人》,这种史诗级大片,看电影才更带劲。那些画面那些配音能让人有更直观的体验,而且拍得好的电影是浓缩的精华,没时间看书的人,直接看电影就能获得书中的精华。

小说类的书我很少看了,一方面因为没时间,一方面是没有视觉听觉冲击,少了些感官体验。

不过社科类的,还是要看书的。

发布于 2021-04-23 08:04

没怎么仔细想过这个问题,自己的经历好像一般是这样的:看电视剧,发现这剧不错,然后发现有原著的书卖,那就买一本看看,然后发现补充了不少情节,看完,好像也就过去了,比较少去比较哪个好,总感觉是两种不同的东西吧,不好放着比较。

比如那些武侠小说,看书肯定能对整个情节有更好的认识,比如很多情绪,很多场景氛围,很多伏笔,是电视剧很难表现出来的。但是电视剧呢,看起来似乎更有血有肉,比如小龙女原来可以长成这样,杨过又是长成这样,似乎是给了自己对那本书的一个答案。而且那些复杂的描绘武打场景的句子,似乎在电视剧里面,能显得更加带感一些。

当然,把书中的故事情节拍成电视剧,确实是很为难人的,我们不应该太挑剔吧。更何况有些故事,在文字里能较容易的表现出深一点的含义,而电视剧,就比较难了。

发布于 2021-04-17 21:28

个人看法,仅供参考。

同样的故事,书与电影无论好坏,其实是不太适合拿在一起比较的。

我读的是编导专业,在我看电影的时候,我很多时候会容易跳出沉浸的观感,去站在编剧或者说导演的视角去看电影…… 所以好的电影我通常会看一两遍~但是,电影打分其实是有个人偏好的,所以我举的例子是个人爱好的产物。

同样的故事,我电影看过两遍和原著书都拥有的有不少。一个是电影《大鱼》;一个是电影《相约星期二》,还有一部是《银河系漫游指南》。这三部电影都是我自己非常喜欢的电影,同时又因为喜欢电影,我去把原著也买了,当然银河系漫游指南是英文…… 我还没看……

首先讲讲电影《大鱼》和书籍。我是先看的电影(2003年)。看了三遍。第一遍是看电影,沉浸的去看,跟着主角的喜怒哀乐走,跟着故事走,看完是感动;第二遍还是看,这一遍是欣赏电影的画面,跟着导演(我非常喜欢的导演蒂姆波顿)的视角走,导演在视觉语言上,做的非常出色。他以一种荒诞又脆弱的美感,用天马行空的画面,讲述了一对父子的对抗与和解。到了影片的最后,我愿意相信,父亲真的变成了一条大鱼,“他最终自己也成为了故事;并且,成为了不朽。”2013年我买到了翻译版的《大鱼》,小说比起电影,少了导演赋予故事的奇诡与魔幻,更质朴。但是那个想要一直做孩子心目中英雄的父亲,在小说里一点一点褪去了层层伪装,最终完成了父与子之间的和解,唯一有点遗憾的是翻译……似乎有点糟糕,我很难在破碎的语句段落中找到我想要的情感支撑……希望有机会去读读大鱼的原著(但是我英语稀烂)……

我自己画的大鱼中的一个场景(原谅我的不专业)

第二个是《相约星期二》(1999年),这本书和电影都非常非常好。我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应该是2000年左右,一个高中生。当时应该还是中央六套放的(当然不可考据),我在一个周末的晚上,独自在客厅看着电影在我妈妈差异的眼光中泪流满面。我在米奇为莫里翻身拍打背部帮他咳痰的时候,莫里的一句话中哭到了崩溃。大意是“我知道你早就想打我了,在当时我给你打B的时候”~我开始更积极的去思考,人生总是有时限的,我能在有限的时间中,对得起我自己的生命吗~后来我买了原著。于是,每一年读一次原著,是我自己的保留节目。我一遍遍的重温莫里的十四节课,每一年用十四节课问我自己,我准备好了吗?我对死亡有新的认知了吗?我学会如何接纳我自己、我的家人;我对我自己这一年的时光感到满意吗?不管是电影还是书本,对我的影响都是巨大的,他们是两个不同的维度。

我看的版本的封面还是这样的(1998年版本)

好的故事、好的导演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他们是相互映证互相成就的。我很难告诉你我觉得电影好还是书好~在我看来,他们都是在不同维度上的。在我的想法里,书本有书本的国度,电影有电影的世界,你自己的喜欢就是最重要的~~

打字不易,喜欢就点个赞吧~

编辑于 2021-04-17 19:59

名著改编的电影,往往不如名著。比如,托尔斯泰的心理活动大段又精彩,电影要全拍出来变成念大段台词了,没人看的下去。比如《红楼梦》里来首诗,把意境全写出来了。可拍成电视画面呢,就是园林山水呗。纸面上的诗可以反复品味反复吟,电视里吟诗一会儿就过去了,没多少味道。

精彩的电影要看小说,又少了很多味道。好莱坞商业大片特效震撼音乐给劲,要抽出故事来看很乏味。沈腾徐峥演的电影大家一看都笑,光看故事就差远了,就喜欢看他们那张脸。《活着》里面葛优那个败家子的样子,《霸王别姬》里蒋雯丽那一扭,姜文电影里他说话独特的节奏感……这些精彩部分,文字都很难传递出来。

编辑于 2021-04-06 23:48

我比较倾向于看书,阅读可以有更多思考和想象的空间。

记得看阿加莎·克里斯蒂小说《无人生还》的时候,简直让人欲罢不能,我在公交车上都在看书,周围的嘈杂完全对我没影响,旁边大爷问还我看的啥书给他推荐一下。

该侦探小说讲述的是八个素不相识的人,受邀来到士兵岛别墅之后,一个接一个死去的故事。

看完之后感觉意犹未尽,然后找了英国广播公司BBC出品的同名电视剧,还翻了翻网评,但总感觉差点意思。

阅读,可以让我们有充足的思考空间。看文字的同时,脑海中的画面感一下子就出来了,沉浸其中,仿佛走进了一个不一样的世界。

比如,我看到了降龙十八掌,我的脑海里面就会想象出来各种不同的招式,还可以脑补不同的武林高手武打场面。

电影就不同了,画面就在眼前。情景就是这样的。这样留给我们思考和想象空间就会小了很多。

当然,对于画面感没有那么强的搞笑的,或者情节比较简单故事,我比较倾向于看电影,因为不需要怎么思考。

比如张艺谋的电影《我的父亲母亲》,故事情节比较朴实简单。该片是由张艺谋执导,章子怡、孙红雷主演的一部爱情片。

该片根据鲍十的小说《纪念》改编,讲述了母亲招娣与父亲骆长余相知、相爱、分离,最终相守一生的故事。

如果这部电影和书让我选一个,我可能会看电影。

编辑于 2021-04-16 01:33

总体看书好~

看书的好处在于你能原汁原味的感受到每一个文字的韵味,细腻处感受真切、准确的作者表意。粗略处又留给你足够自由,足够宽广的想象空间。

比如下面这段:


黄昏的景色在镜后移动着。
也就是说,镜面映现的虚像与镜后的实物好像电影里的叠影一样在晃动。
出场人物和背景没有任何联系。而且人物是一种透明的幻像,
景物则是在夜霭中的朦胧暗流,两者消融在一起,描绘出一个超脱人世的象征的世界。
特别是当山野里的灯火映照在姑娘的脸上时,那种无法形容的美,使岛村的心都几乎为之颤动。
--川端康成《雪国》


原野上有一股好闻的淡淡焦味,太阳把一切成熟的东西焙得更成熟,
黄透的枫叶杂着赭尽的橡叶,一路艳烧到天边。
--余光中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
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
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
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朱自清《荷塘月色》

这种朦胧虚幻的文字之美,很难用电影去表现出来,通过文字能却很好的让我们感受到其中的意境。

再说书里面的角色,你可以跟自己的感觉去代入最适合的角色,比如《神雕侠侣》的小龙女,你可以决定她是李若彤的样子,也可以是刘亦菲的样子,甚至是陈妍希的样子。

书里的世界也可以和现实的世界自动连线起来。这尤其体现在科幻小说作品中,电影的布置也好,特效也好,他只能展现出导演眼中的未来,书里却可以有每一个人想象的未来。

就像大刘笔下的“三体人”,虽然贯穿全文,但在书中几乎没有任何关于其长相的描述。只能靠读者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但如果影视化了,不要说做到和每个人心目中的样子符合,就是符合一个读者的全部想象也太难。

所以个人认为还是看书好,当然也不是说完全不看电影。有的电影也是可以做到改编更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比如《肖申克的救赎》,比如《霸王别姬》,个人感觉都要比原作要出色的多。

电影本身是一个及其残酷的故事,通过视听语言,观看电影的时候又并不觉得电影沉重得让人无法承受,加上合适的选角,精湛的演绎。甚至会达到一个升华的效果。

而且电影比小说更加市场化。电影要想办法调整影片长度、叙事节奏、笑点泪点分布等等从而让观众不觉得累,对于很多不喜欢阅读的观众来说,是更为愉悦放松的方式。

不过我还是觉得,最好还是先看一遍书,在去看电影。

编辑于 2021-04-14 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