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
战争
武器

明朝战争中都会用到什么武器?

关注者
408
被浏览
190,235

16 个回答

郑军攻破乌特勒支碉堡图,详实的绘制了郑军依托籧篨进攻荷军的情形

写一个有点冷门的明末用的攻防利器——籧篨(新译作“堡篮”)。

天启四年正月二日(1624年2月20日),福建巡抚南居益渡海至金门,亲自督师收复澎湖。明水师由澎湖北端吉贝屿突入澎湖镇海港,“且击且筑”、“用竹囤实土为城,一夕而毕”,其中“用竹囤实土为城”也就是把土或沙、可能还有石头填到竹子做的篓筐中,叠起来构筑的防御、进攻工事,可依战况前后移动。

明军收复澎湖后,福建巡抚南居益在奏捷疏写到:

臣等勉承重寄,幸效微劳,销锋镝于中兴,愿为篙矢;慰冕旒之南顾,敢作籧篨

南居益的原意应是哪怕死后只有粗席裹身也不怕牺牲,但后世却因此把此役中这种攻防工事称为“籧篨”。

郑成功最善使用籧篨,最早记载在《从征实录》永历十三年(1659)八月初十日,郑军“攻崇明县城……分其铳路便安籧篨。”

在收复台湾的战役中,郑军更是多次使用籧篨,江日升《台湾外志》载:“功令兵士斩竹作籧篨,堆土环栅,七鲲身设立门户,置炮台以防之。”不过江树生在翻译荷兰史料时将其翻译成了“堡篮”。

1661年5月1日,荷兰上尉Thomas Pedel(拔鬼仔)带领200余人在北线尾与郑军展开战斗,大败身死。《热兰遮城日志》记载中士Clairmont回忆:“当他们接近敌人时,看到他们在那里造了一道胸墙,胸墙上架设数门小炮,从那里向我方的人射击。”这道胸墙应该就是用籧篨构筑的,像一座铁壁一样阻挡了荷军前进,是其溃败的重要原因。

《梅氏日记》也说:“那时,敌人拖拉很多堡篮、云梯、大炮及其他战争用具,我们的士兵向他们开火射击,但就像猫制止不了老鼠那样,毫无作用。”可见,郑军在登陆后第一场战斗中,籧篨(堡篮)马上就发挥了巨大作用。

后来,梅氏还记载了籧篨的大小:“那道防墙足足有五六个,甚至七个堡篮那么宽,两个堡篮那么高,约有十六到十七尺厚,约有十一到十二尺高……”江树生注释说,这段描写,略可想见当时堡篮的大小,宽广都约为80厘米,高约170厘米。

其后,郑军攻下赤崁城,迅速向大员进军,在大员多处大量构筑籧篨工事,将热兰遮城团团围住。《热兰遮城日志》:“(郑军)在热兰遮城堡的周围已经架设76门大炮,安置在堡篮之间,即在这市镇里,在林投园,以及在北线尾。”“也看到敌人在昨夜把市镇里通向这城堡的所有街道,都用装着粘土或沙子的堡篮封闭起来。”之后还有许多类似的记载。《梅氏日记》也说:“在大员市镇也很惊讶地看到,他们用那么坚固的防墙,来防守架在那里炮轰碉堡的大炮,以免被热兰遮城堡炮击。”荷军在重重籧篨围困下,放弃了突围,只能坐困死城。

编辑于 2021-11-30 18:12

火炮主力应该依旧是明朝自研的将军炮系列,大将军炮9-10磅12倍径榴弹炮。重量在500-300明斤。二将军炮4磅12倍径榴弹炮,三将军1-2磅步兵炮,倍径可能在10倍径左右。后期二将军被灭虏和西洋炮代替,这两个应该是4-6磅16-20倍径加农炮。大将军炮因为重量原因依旧是作为明军主要野战火力,并未被红衣大炮所代替。

发布于 2020-03-17 15:04

8月17日更新。感谢各位知友的支持,让我得到了这么多赞同,真是受宠若惊。不更新都不好意思了。

-----------------------------------------------------分割线---------------------------------------------------------

【多图慎入】明代的武器很值得关注,处于冷热兵器过渡时期的明朝拥有大量火器,其中不乏精品,冷兵器也得到了发展。以下大量图片来自网络,侵删。如有错误,请知友指正。转载时请私信我并标记出处。

火器篇

枪炮类

1.火枪

洪武年间制造的火铳

铜火铳在元朝就有大规模的运用,而洪武铳有一定的改进,主要在制作工艺上更加精细,表面光滑,铳壁厚度均匀,规格更统一,更便于手持、发射。

永乐至正德年间制造的火铳

这一时期铳的种类多样,从轻型手铳到大型铳炮都有。与洪武铳相比,这一时期的火铳的设计更加科学合理,改进了外形,增加了火门盖,配备了装药匙,使用了木马子。

三眼铳

多被北方骑兵使用,可三管齐发,亦可单管轮流发射,射击完以后还能当锤子抡,用于近战。

鸟铳

鸟铳是在欧洲火绳枪传入中国以后仿制而成,一直作为军队装备使用至19世纪中期。鸟铳是个统称,比如鲁密铳、西洋铳、鹰扬铳、三长铳等等。

鲁密铳(奥斯曼土耳其进贡)

掣电铳(赵士祯发明)

崇祯八年(1635年)轮番发射鸟铳图,使用的三段击战术

快枪

多用于北方守边部队,发射完弹药可装上枪头,造价低廉。

附:戚继光的鸳鸯阵中将鸟铳与快枪结合使用

夹把铳

双管手铳,两单铳夹一长杆冷兵器,用多道箍紧固。一铳两用,发射完弹药后可用于肉搏。

迅雷铳

一看就是三合一大杀器,集铳、枪、斧于一身,可拆卸。

十眼铳

铜制枪管,分为十节。但是射程短,不安全,被后来的拐子铳代替。

拐子铳

连发火绳枪,可连续三发,射程150米左右,在援朝逐倭战争中使用比较多。

五雷神机

戚继光发明,用于防御蒙古军队,有三眼,五眼,七眼之分,一般使用时二人一组射击,一人支架,转动枪管,一人瞄准射击。

抬枪

大型鸟枪,带有三角支架和旋转装置,长3米,重12公斤,有效射程200米,外号“九头鸟”,威力强大,即便当时的战车也无法抵挡。可是清朝末年,湘军中装备抬枪,仅仅25%而已。

2.火炮

佛郎机炮

佛郎机由西班牙传入,是一种后装滑膛加农炮,分为炮管、炮腹、子炮。开炮时先将火药弹丸填入子炮中,然后把子炮装入炮腹中,引燃子炮火门进行射击。佛郎机大炮的炮管较薄,口径小(最大的一种也在85毫米以下),重量轻许多。佛郎机大炮独有的炮腹相当粗大,一般在炮尾设有转向用的舵杆炮管上有准星和照门。佛郎机相比于前装炮,射速快、散热快、安全性高,使用寿命更长。

红夷大炮

红夷大炮在明代后期传入中国,也称为红衣大炮。红夷大炮在设计上比较科学,炮管长,管壁厚,从炮口到炮尾逐渐加粗,符合火药燃烧时膛压由高到低的原理。在炮身的重心处两侧有圆柱型的炮耳,火炮以此为轴可以调节射角,配合火药用量改变射程;设有准星和照门,依照抛物线来计算弹道,精度很高。袁崇焕曾使用红夷大炮重创清军。

虎蹲炮

轻型火炮,由戚继光发明。为了便于射击,把炮摆成一个固定的姿势,很像猛虎蹲坐的样子,故得名。虎蹲炮威力大,是戚继光军中最常用的火器,这种轻便的火炮炮管薄,适用于山地作战,机动灵活,类似于迫击炮。

附:戚继光在东南沿海抗倭时,大量装备戚家军,重创倭寇。后戚继光在蓟镇练兵时又装备给骑兵,创建了世界上最早的骑炮部队。

攻戎炮

攻戎炮安装在双轮车上,用五道铁箍加固,发射时将铁锚固定在地上。移动时由骡马拉车,机动性强。

此外还有千子雷炮、百子连珠炮、灭虏炮等等,找不到图就略过吧。

火箭类

火箭一般分为槽射式火箭、架射式火箭、翼式火箭和多发式火箭。槽射式和架射式就是在大小不一的箭矢上绑上火药,放置在滑槽或支架上发射。下图为露梁海战中使用火箭的明军。

这里主要谈一下翼式火箭和多发式火箭。

1.翼式火箭

神火飞鸦

玩过帝国时代3的人肯定知道,这是个大杀器。型如乌鸦,以细竹或芦苇编成,内装火药,鸦身两侧各装两支“起火”,“起火”的药筒底部和鸦身内的火药用药线相连。作战时,点燃“起火”,将飞鸦射至100丈开外,落地时内部装的火药被点燃爆炸。

飞空击贼震天雷

找不到这货的图,大概就是以竹篾编成球,内置火药与有毒的棱角,中间安置喷射火药筒。多用于攻城作战,士兵顺风将震天雷发射至城上爆炸,对守城士兵杀伤力极大。

2.多发式火箭

一窝蜂箭

一窝蜂箭为多发火箭的代表,将32只火箭插入火箭筒内,内有隔板分离火箭,将火箭引线集中,引出筒外。点火后多箭齐发,有更强的杀伤效果。除了一窝蜂箭,还有二虎追羊箭(2只)、火龙箭(20支)和百虎齐奔箭(100支)等等。

感受一下有多大。

附:《明太宗实录》记载了一窝蜂箭曾在“靖难之役”中有使用:建文二年(1400年)四月,建文帝委派大将李景隆率数十万人在白沟河与朱棣的燕军激战,李部以一窝蜂箭齐射燕军,燕军“着人马俱穿”,伤亡惨重。

手持一窝蜂箭的明军

火龙出水

火龙出水为水陆两用的火箭,二级火箭的始祖。使用时,先由龙体下四个大火箭筒(内置半斤火药)推送前进,当筒药用完,“龙”内若干火箭飞出,杀伤敌军。在梁露海战中,明军使用火龙出水重创日军舰队。

飞空砂筒

飞空砂筒是一种返回式火箭,分为往返装置和发射筒两个部分。用两个“起火”,一正一反地绑在竹杆上。点燃正向绑着的“起火”,将筒发射出去,飞行到敌军上空时,引火线点着炸药,小筒子就下落爆炸;同时,反向绑着的“起火”也被点着,使竹杆飞回原来的地方。使敌方找不到原因,打击士气。

战车类

木火兽

同样找不到这货的图。木火兽以木材为框架,装上兽形头尾,四足安上木轮,以纸糊上。两耳内安两个发烟瓶,口中置一个喷筒,左右胸旁各装一支火铳。使用时,由士兵推至阵前点火,两耳发烟,口中喷火,火铳射击,来攻破敌阵。

架火战车

架火战车与一窝蜂箭类似,不过是以独轮车装载。装有6 个长方形箱体的火箭发射器,排列成上、下两行,共载有火箭160 支。战车装有棉帘,用于防护士兵,阻挡敌军箭矢。两侧还装有火铳和长矛各两支,以便进行近战和肉搏。

神机箭

与架火战车类似,不过功能相对单一。明军曾带大量神机箭入朝抗倭,部分赠送给了朝军,以致现在有人误(?)认为是韩国的发明,在此特别提一下。

作战中的朝军

爆炸类

万人敌

守城专用,一般以干泥制成空心球,内置燃烧性火药与毒药,外用木桶或木框保护。使用时由守城士兵点燃投掷,毒杀、焚烧攻城士兵。

使用万人敌和神火飞鸦守城的明军

伏地冲天雷(地雷)

触发或拉发式地雷,将若干地雷预埋于地下,将所有引信都联结在一起,盘曲于盛火种的小碗下,将火种碗与地面上竖立的枪刀旗帜等物用绳子连接,地面实施伪装,当敌人触动兵器旗帜等物时,使火种碗倾覆,引燃导火索。也可以不放兵器等物,让敌人接近时,拉绳引爆。

水底龙王炮(水雷)

以牛尿泡(膀胱)做雷壳密封,内装火药,以香点火作引信。牛尿泡联接在浮于水面的木板和雁翅下面,用雁翅管和羊肠给香火通气,无论木板随波浪上下,水也不能灌入,保证香能正常燃烧。下面坠有一定重量的石块,使得它受力平衡并保持重心稳定.以保持漂流时的平稳,不至翻覆失效。这种水中武器的引信是根据到达敌人舰船酌距离和水流的速度来确定香的长短,进而预定爆炸的时间,它利用水流作为推动力,当接近放船底时,“香到火发,炮从水底击起”,出其不意地从水下轰击敌舰。嘉靖年间,明朝水师用“水底龙王炮”打击当时侵扰中国沿海的倭寇。

另:关注明朝的火器不可忽略这两位:

赵士桢 戚继光

使用冷兵器的明军

再补几张图

守城的明军

这张是用来搞笑的

--------------------------------------------------------分割线------------------------------------------------------

就写到这里了,明朝武器种类繁多,不一而足,绝不仅仅是我以上列举的几种,我只能挑出其中几种来介绍,见谅。转载时请私信我并标记出处。

编辑于 2016-12-19 11:05

赵士祯《神器谱》“然行军战阵随带便利,亦不过神枪、快枪、夹把、三眼、子母诸器。自鸟铳流传中国,则诸器又失其为利矣。诸器一手持柄,一手燃药,未及审固,弹已先出。高低远近,多不自由(三眼铳单手无法瞄准)。鸟铳后有照门,前有照星,机发弹出,两手不动。对准毫厘,命中方寸,兼之筒长气聚,更能致远摧坚(火绳枪的长枪管和气密性使射程和威力远胜于三眼铳)。

“然放毕举以博击,头重起艰,利害相半,兼之甚难讨准,往往虚发”。(快枪、三眼拿来当锤子,重心位置不好,肉搏很难用)。”


戚继光《练兵实纪》:“为北方遇敌,惟有快枪一种,人执一件,但成造本拙,工尤粗恶,身短体薄,腹中斜曲,口面大小全无定制,不堪击敌。而铅子又不知合口之度,什物不具,装放无法,徒为虚器。故虽敌畏火,而火具又不足以下敌,惟有支吾不见敌面而已。且柄短赘重,将欲兼持战器,则不能两负,将只持此器,则近身无可恃者。”


“以上之外,有火砖,一窝锋,地雷,千里炮,神枪等,百十名色,皆不切于守战,故不备,今皆一切禁之。以节靡费,惟有子母炮,尚属可用,未当终弃,亦一奇品也。 ”

徐光启《兵机要诀》:“方今制敌利器,火器第一。器有小有大,小者如三眼、快枪、夹靶之类,膛短无力,又难取准,俱不许习学。惟鸟铳最利,上自将领,下至火兵,人人俱要打放精熟。”


高票答案上的那些乱七八糟的火器,大多不实用,真正实用的,只有鸟铳(火绳枪),戚继光介绍了很多火器,不是为了炫耀明朝工匠们想象力丰富,技艺高超。而是告诉大家,这些脑洞产物都不实用,今后全部禁止。

发布于 2016-07-23 11:22

我讲一种看似很普通,但很容易被忽略的明军制式装备吧:在明代的战争中,明军有一种200多年贯穿始终、从明初用到明末的高寿武器——

张家口 蔚县 西大坪军堡——2018年9月拍摄。


曾经有这么一个说法“唐砖、汉瓦,猪打圈”,其中的“猪”,指谐音朱姓皇族建立的明朝。

在元末割据乱世中,朱元璋凭“高筑墙、广积粮”的策略巩固自家地盘,其军事防御思想特别推崇趋向保守的堡垒要塞体系,热衷修坚城高墙,把人口密集的市镇围起来。

朱元璋用这个策略夺取中原,即灭掉了张世诚等地方割据势力,也驱逐了元朝。当他把蒙古人驱逐到塞外后,明朝也用这个手段对付残元。长城,这个自秦朝以来就是防御游牧民族南下的工程,在明朝又迎来一次规模最大、耗时最长的修建高峰。此后二百余年,明朝在北方边境线设置建立九边防御体系。

明朝北方的蓟辽、幽燕、宣大一线,即是华北平原北端与蒙古高原的相接处,也是从华北平原经辽西走廊过渡到辽河下游的衔接地带,这一地区处在长白山——燕山——太行山的三大山脉体系与诸多山系孔道的交汇地区。

如此的地形地理条件,就让明朝更能发挥其“猪打圈”的特长。从东北的辽东边墙开始,到晋北和宣化地区,明朝在山体和山间交通哦你孔道上修建起密密麻麻的煲垒据点,再用连绵的长城把这些堡垒据点贯通起来。

明朝对堡的利用是多样化的,不仅把它当作防御要塞,更把他当作平时驻军和生活生产的常备据点、交通站,指挥将领的常住行营、民见商旅的活动中心,组织胡汉边贸的马市市场……其功能及其复杂。

——杨时宁《宣大山西三镇图说》中的张家口堡。

图中的“张家口堡”位于南侧(即今天张家口市老城区),北侧的宁远堡已经改称“马市”,用来和蒙古土墨特等部落组织边贸,中间的“抚夷厅”,是马市开市时,地方官接见蒙古贵族的地方。

在张家口堡、宁远堡等几个大城堡周边,还密密麻麻的修建了几十个小堡垒,北边的山口则用厚实的边墙(长城)截断。

类似图中张家口堡这种堡垒密布的景象,是当时明朝北方长城沿线的常态。



在张家口以北的赤诚县独石口一带,今天还保存这一道独特的石头长城和几个小碉堡——

这段长城没有夯土和外包砖,仅仅是就地取材,用石头堆叠起来的。这种简陋的石头长城,能防御蒙古人马?

显然不可能~

独石口沿线堡垒和这段石头长城的作用,是给后方的张家口提供情报侦察和预警,说的再残酷点——就是有价值的牺牲品。

“燕山八月秋草黄,秋高马肥弓力强。藩王朝辞诈马宴,羽猎不敢齐长杨。”钱宰的这首《题藩王出猎图》,勾描出明朝初年,皇族王侯纵马围猎取乐的景象。

然而在边墙防线地区,“秋高马肥”四个字,却是一个让当地军民闻之变色、悸恐难安的词汇。明朝隆庆初年,主持宣大防务的总督王崇古,就在一道拟禀朝廷的奏疏里,总结了蒙古骑兵南下活动的季节性特征:“夫虏以秋高马肥,为逞骄之时”。

在稼穑收获的季节,蒙古骑兵发动袭击的次数会更加频繁。每到夏末秋初,独石口的戍守兵力也会得到相应加强。明军在制高点设置若干个敌楼,即是守将的指挥所,又是临时驻兵的行营,还是燃烧狼烟的烽火台。这些临时增派的士兵,就在敌楼旁边砍刈杂草灌木,清理壕沟,搭建简陋的草棚露宿于此,紧张地观察北方的任何风吹草动。

这道因陋就简的边墙,并不能阻挡敌人,当大兵团蒙古骑兵如洪水般冲破位于低处的山坳,还活着的戍守明军收缩到位于山脊制高点的几个堡楼里,燃起烽火,组织最后的抵抗。

在明朝宣化守将的部署安排中,他们是必要的牺牲品,以尽量轻微的代价,为后方的张家口和延庆州换取尽量多一些的预警时间。



甚至于,堡不仅是军用,还广泛的被引入民用。这就是民堡——

——张家口 蔚县 宋家庄 昌明堡

——张家口 蔚县 北关堡

——张家口 蔚县 暖泉镇 中小堡

————张家口 蔚县 暖泉镇 中小堡

————张家口 阳原县 开阳堡

——————张家口 阳原县 开阳堡


明朝有限的财力物力,只能集中防御少数要害关隘,不能建立完整的多重防线,不能保证把敌人完全阻挡在边墙以外。狡黠的蒙古骑兵会绕过重兵把守的张家口,寻找边墙的薄弱环节攻入内地。在1449年的土木堡之变中,蒙古骑兵就是从山西大同阳平卫破口入塞,在张家口东南方向的怀来土木堡,擒获了御驾亲征的明英宗。

蔚县位于张家口以南,在明军与蒙古的战争史上,张家口从未失守,蔚县却反复遭受蒙古铁骑的蹂躏。在蔚县当地,村村为城,处处建堡,保存至今的古堡就有数百余座之多。

民堡是一种防御性建筑,高大厚重的四围堡墙是不可缺少的,与外界的交流需要通过堡门。堡内是居民生活的小世界。除了错落相间的民居和交通出行的街道,还有供集体活动的公共建筑,以及作为精神寄托、承担遵祀典建功能的神祠。

民堡的设计特色,体现了当地人自保自救的需求:蒙古骑兵风驰电掣,机动迅捷,即不能预知他们何时会来,也难以判断他们将从何地入塞,更指望不上明朝派出援军及时赶来解围,但蒙古骑兵擅于野战,却不擅于攻城。当地民众自行组织起来,由地方官和乡绅富户带头集资捐物,在自家周边择地修建堡城,一闻警报,全村百姓立即躲入堡城;堡墙上只开南门或东门,尽量拖延蒙古骑兵从西北方向绕过来攻打的时间。

一个村落的财力如果较为富庶,乡绅大族还会带头捐资,修建多个堡城,形成犄角之势,相互支援。

发布于 2019-06-21 10:29

以下答案纯属抖机灵,请未满十八岁的读者,在老司机的陪同下谨慎观看。


明朝在战争中会经常使用一种武器:手铳。


打起来的话,就叫“打手铳”。


手铳,元末明初对火铳的一种分类,因形体较轻,口径较小,可在其后装入木柄以手持使用,固称手铳。属火门式火器,可以看作近世的火枪,与现今各式枪械的前身。


手铳虽然出现在元代,不过在明朝使用还是听广泛的,《明史》《明实录》《明会典》《纪效新书》都有记载,无论是用在战场还是典礼都可以。


按照《明会典》的记载,手铳的重量如下:


铜手铳重五六斤至十斤。


不过后来明朝的国产手铳,可能借鉴了弗朗机的造法,一定程度上有所改进。


当然,虽然手铳的存在不等于现在的手枪,但是也差不了多少。


不过这些都不重要,重要是手铳的存在,给古代创造了另外一个意义。


即“打手铳”。


翻译过来就是打手枪,没错,就是你们理解的那种打手枪。


这种说法也是我这几天看未央生才发现的。


未央生的结拜兄弟赛昆仑,是个飞檐走壁的飞贼,完事经常潜入别人卧室偷窃。


蹲在房梁上的时候,免不了就会看见一些不堪入目的画面,等于就是看了现场直播。


赛昆仑虽然是个飞贼,但也是正常的男人,所以看完现场直播,免不了就会热血上头。


然后边看直播,边打手铳,爽的也是不亦乐乎。


起先少年的时节见这光景也熬不住,常在暗地对着妇人打手铳,只当与她干事一般。”


(李渔·《肉蒲团》)


其他例子就不举了。


所以这个手铳真是个好玩意儿啊。

发布于 2021-03-24 15:01

如果是某穿越集团乱入的17世纪30年代的时空,那我相信交战各方的主战武器将会统一变成南洋式前装滑膛枪

发布于 2018-03-05 00:09

冷兵器里有狼筅,是戚继光为了抵抗倭寇设计的特制长杆武器,据说能够有效克制日本刀。

热兵器里有超级大炮神火飞鸭(鸦)

据说还有古代火箭筒火龙出水以及类似水雷的东西。

但是这些热兵器实战效果不怎么样,而且只装备非常少的部队。明朝主力热兵器应该还是葡萄牙进口的火枪和红衣大炮。从明清战争中明朝仅有的几次大捷可以看出,红衣大炮是胜利的主要原因。

当然,明朝自己也生产火枪,如著名的三眼神铳,五雷神机,但是精准度。。。

编辑于 2020-03-14 12:46

大量使用火绳枪似乎是真的,尤其是在明末……

佛郎机堪称明代中后期战争的老干妈,哪都能见到它……

弓箭之类的冷兵器也还在用……

还有车营

发布于 2017-01-31 01:15

历史总是充满着无数错误,哥伦布虽然带着中国指南针,但却未能到达中国。他至死都认为他脚下的新大陆就是日本和印度。哥伦布没有找到中国,中国皇帝并没有收到伊莎贝拉的信,但仅仅半年之后(1493 年),葡萄牙人就从地球的另一个方向来到了中国。中国人将这群完全不同于日本倭寇的欧洲白人斥为“番夷”。帝国的东莞守御袁光被“番夷”火器击毙,这是有史以来中国第一次与欧洲的战争,也是一场火器对抗,以中国完败而告终。

葡萄牙人发现通往东方的新航路之后,印度洋就失去了持续千年的粮平。1511年,商人兼海盗的葡萄牙人用火炮征服了明帝国的藩属满剌加(今马来西亚马六甲),建立了远东第一个商业据点。从此以后,葡萄牙人与中国互不友好的接触越来越频繁。正德年间,葡萄牙甚至派人假冒满剌加使臣前往北京。明帝国因此以为佛郎机为“海南番国”,并不知道其来自遥远的欧洲。

远在罗马帝国的恺撒时代,日耳曼族的法兰克部落就称雄于欧洲大陆,直到后来建立了打败阿拉伯人入侵的查理曼帝国,阿拉伯人将法兰克称为 Firangi,后来也用来统称欧洲白人和基督徒。经阿拉伯商人之口,中国人也将罕见的欧洲白人叫作“佛郎机人”。佛郎机人不仅包括最早到来的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还包括整个欧洲的基督徒,甚至连欧洲大炮也叫佛郎机。

从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开始,葡萄牙人为了与明帝国建立商贸关系,开始了一场历时数年的艰辛的外交和军事接触,最后以彻底失败而告终。

中央帝国就这样,将一场贸易谈判变成了屯门海战。正德十六年(1521年),广东海道副使汪鋐奉命驱逐滞留在屯门和葵涌(今香港)的葡萄牙船队。葡萄牙人对这份义正辞严的皇帝诏书并不以为然;随即帝国军队就被派上了用场,但在“佛郎机人”的“佛郎机”攻击下,明军一败涂地。老道的汪鋐以火烧赤壁的传统战法,最终反败为胜。中国人将葡萄牙人赶出屯门的 4 个月前,在不远的吕宋岛上,一群土著也赶走了一群葡萄牙人,而且还杀死了他们的船长,这个船长叫费尔南多·麦哲伦。

与屯门的胜利相比,汪鋐两年后在新会西草湾的胜利更具历史意义。此战中,他从葡萄牙舰队缴获了传说中的“佛郎机”火炮。葡萄牙人如同一位暴力时代的圣诞老人,如果说日本人从葡萄牙人手中得到的礼物是火绳枪,那么中国人得到的礼物就是佛郎机炮。汪鋐将这份厚礼进献北京后,帝国上下如获至宝,这种铁制后装滑膛炮是当时世界上先进的武器,大大高于明朝的火炮水平。

嘉靖三年,1524 年,明朝已经成功仿制了 32 门佛郎机,每门重约 300 斤,母铳长2.85尺,配有4个子铳。从此以后,已经完成系列化和规模化生产的佛朗机成为明朝军队的制式武器。佛郎机不仅使中国的火器技术重新赶上了世界水平,并完全改变了明军的作战模式。大军事家戚继光称佛郎机“乃为精器也”。戚继光的车营有炮车 128 辆,佛郎机 256 门,平均12 人一门佛郎机,火力堪称当时第一。

直到天启年间红夷大炮传入之前,佛郎机一直是明军的主力火器。佛郎机射程比帝国原来的火铳更远,威力更大。佛郎机使原先的冷兵器作战彻底向热兵器时代转变。

编辑于 2021-08-26 06:51


三眼神铳,我家在农村,小时候家乡办喜事都用这玩意儿放炮。 有部电影叫《大明劫》电影里的道具真的是做的非常,,,,用心吧,因为我不知道那是不是真实。 想看明末装备可以了解一下

发布于 2019-07-18 22:30

百子連珠砲、萬人敵。《天工開物》上都有記載的。

发布于 2015-08-15 22:24
虎蹲炮,为何是明朝抗倭的黑科技?究竟有何厉害之处?
1858 播放 · 6 赞同

虎蹲炮,为何是明朝抗倭的黑科技?究竟有何厉害之处?

发布于 2021-10-03 23:38· 242 次播放

大明水师还有火焰喷射器

发布于 2017-03-07 21:26

关宁铁骑用的火铳打完后换个方向拿着当铁榔头甩人

发布于 2015-08-17 21:35

明人所写的《武备志》,《纪效新书》。

发布于 2015-08-17 04:39
( 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