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彭于晏
林超贤
辛芷蕾
紧急救援(电影)

如何评价电影《紧急救援》?

video
[视频: 2019.12.5 预告]
关注者
956
被浏览
1,634,275

497 个回答

我是一名海上救捞工作者,在从业近五年里,时常会被问到,海上救援,是一份怎样的工作?一开始我也不知道怎么回答,但是随着执行不同海上救援任务的积累,经历多了慢慢的从“菜鸟”成长为“老鸟”,开始能解释清楚一些了。说起来,最近由于电影《紧急救援》即将上映,激起了不少人的好奇心,前些天电影发布了一组“神兵天降”主题海报,画面所表现出的那些救援场景,仿佛就发生在昨天,让我这个救捞人内心澎湃不已。

静下心来看每一张海报里,也许一些行外人能看出来些很燃、很刺激的点。比如高谦(彭于晏饰)吊离危险的现场时身后爆炸的平台,浓烟滚滚;又如他在大峡谷中竭力伸手去抓那只求救的手,头顶上乱石纷飞;再如赵呈(王彦霖饰)在做吊运时,底下的海浪声势浩大得要将船只打翻。当然这些被“放大”的风险,很容易被人感知到。但是看点仅此而已吗?

来看绞车手,这个角色被称为整个机组的“眼睛”。因为在悬停的时候,直升机下方完全是飞行员的视野盲区,飞行员只能与绞车手通过对讲机确定悬停的位置,再由绞车手精准投放,把救生员落到特定的位置,并且要保证救生员的安全,在危险时刻把救生员绞上直升机。所以一个靠谱的绞车手眼一定要准,关键时刻手不能抖啊!敲黑板,这些也都是重点呀!

当然我们并不只执行任务,更多的时候都是在备战,每一次成功救援的背后是无数个小时的训练模拟备战。每一次成功的救援背后,救援人员把所有可能的风险都经历了一次,而这些风险却又是真实存在的。熟悉每一个甲板吊运模式、模拟每一个可能发生的紧急情况。

有一项常规训练叫着舰,可以在吊运时人员的不可控风险的降低,设备搬运、人员转运也更加的安全,二来任务的航程较远时能够大大节省时间,从而节省油量

当然海上救援任务,并不只局限于直升机救援。救助船的作用也不容忽视。救助船除了前面提到的供直升机“着舰”功用以外,还有海上消防、应急拖带船舶,当然也还有人员转运。

拿去年的“桑吉”轮来说吧。载有数万吨凝析油的“桑吉”轮在经历碰撞后爆炸燃烧,瞬间火势难以控制,现场浓烟滚滚。此时最好的灭火剂便是海水。于是我们便看到救助船的高压消防炮喷射出如“长龙”般的水柱,强压火势。待到火势被稍微控制住,此时最重要的当然是搜寻幸存人员,而最快的方法就是搜救人员登船。

就如上面的照片所显示那样,这不是在拍电影,这是真真实实的救援场景,油轮“桑吉”随时有大爆炸的可能,油舱里的数万吨凝析油此时就像数万吨的炸药,一旦发生大爆炸产生的威力足以倾覆周边的所有救援船。然而,就算油轮不爆炸,还有一个致命的问题存在:那就是凝析油遇热易挥发,吸入时对人体极为有害。现在回想起来当时,还直淌冷汗。不过好在勇士最终得以安全返回,他们在登船的26分钟,身上的氧气瓶也用尽了,而他们成功带回来了几名遇难者完整的遗体,还有黑匣子。英雄并不止是活在《紧急救援》的电影里,他们很有可能就是我们身边平凡的身影,很感恩终于有一部电影关注到海上救援主题,关注到中国救捞,关注到我们这个鲜为人知的群体。

其实还有的时候,我们并不能够直截了当的从水面上营救到落水人员,很多的时候,我们会遇见更棘手的情况,比如说:翻扣船。

在这张救援照片,翻扣船轮正不断受到海浪冲击,一名渔民被困在机舱内已经36小时。海浪的冲击逐渐影响船舶稳定性,水面支持人员报告,船体右倾角度加大,如果再不抓紧时间,难船随时可能沉没!

随后我们的潜水员在水下经历了一场与死神的殊死较量。历经千辛万苦进入机舱找到被困渔民后,他冒险脱下潜水头盔,为遇险渔民带上。脱下头盔就意味着自身与水面的通讯联系中断,一旦发生意外,后果将不堪设想。但容不得他丝毫犹豫,他戴好备用的自携式装具,稳定好被困渔民情绪后,便拉着他一同下潜,沿着脐带到达机舱通道入口处。在即将通过舱门时,船体忽然剧烈震动,堆积在舱口的杂物竟然封堵住了原先的通道。怎么办,现在不要说救人,自己出舱逃生都很困难。背负的返回气瓶只够使用15分钟,如果不能尽快出舱,等待他们的只有死亡。

危难关头,潜水员使出全力,肩扛脚蹬撑开杂物,尝试重新清理出一个通道。他必须节约用气,每吸一口,都要尽量憋住,进行后续作业。顾不上巨大的身体消耗,用尽全力、争分夺秒,是活下去的唯一希望! 终于,一个新的通道被清理出来,他抓住被困渔民的小腿,一点一点往洞里拖。这时,气瓶已显示余压不足,呼吸阻力逐渐增大。眼看就要气竭!他不断调整位置,用力拖拽被救者,在气源即将耗尽之际,终于通过机舱通道口。就这样,被困36小时得渔民,终于被托出了水面。

空中、水面和水下,“三位一体”的完整救援体系,构筑起海上救援的坚强堡垒,也是中国海上救援队伍的真实生存状态。我们知道《紧急救援》电影里那两个多小时或许不足以瞥见所有的救援故事,但相信任何一个救援故事都足以让我们泪湿了眼眶。期待电影上映!

编辑于 2020-01-16 08:00

我不知道林超贤是自己选择还是因为别的什么原因,开始越来越朝着卖拷贝老师的“特效就是爆炸”之路坚实地前进。

尤其是这个剧本也是挂着他本人的大名的。

如果说在中国这片土地上,有哪个派系的导演是最会拍商业片的,我一定会选投香港导演。毕竟从过去到现在,香港导演一直是冲锋在类型片创作的一线的。

但从北上之后,香港导演们的一系列迷惑操作就开始令人摸不着头脑了。

我实在很难相信,一个熟稔的类型片导演会写出这么奇葩的剧本。

整个紧急救援看似是一部电影,但实际上差不多是由几个毫无关联的片段串联而成的。

如果说第一次的海上救援还仅仅是在介绍人物,那后面的那几次救援就令人摸不着头脑了。

这些救援对人物,剧情的推动实在有限,基本上它们出现的作用只有一个——展示。

展示这个片子我投入了多少钱,和你看我这个特效其实比五毛钱贵一点。

插一句,紧急救援的特效和红海行动的特效比起来,简直不敢相信这俩片子是一个导演拍的。

如果硬要形容这个片子的剧本,就像是一个刚接触剧本创作的新人,疯狂的套了几个熟悉的桥段,然后一番拼凑完成的。

比如它疯狂地告诉你彭于晏和辛芷蕾是一对儿,又完全不细化他们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好像编剧觉得一个好的商业片一定要有感情戏,于是把两个主演拉郎配一般。

以及他从一上来就暗示你,主角后面一定会因为什么害怕,然后疯狂给王彦霖立flag,以至于我觉得只要了解flag这个梗的观众大概从王彦霖和他女朋友谈到婚纱的时候就猜到他必死无疑。

而王彦霖为什么要死?嗯,大概是创作者觉得人物需要人物弧光,而其他的事件好像不能让一往无前的彭于晏感到害怕,于是……就决定是你了,克林,不对,王彦霖,杀了祭天吧!

而彭于晏害怕这个转变开始的时候,这片子都快结束了……

这个片子一开始的场景,我以为它对标的是巨石强森的海滩游侠。

那片子虽然一般,但人家至少知道一条主线贯穿始终,一招一式耍得有板有眼,只不过没有任何惊喜之处罢了。

但紧急救援完全拍成了大型职业宣传片。

当钢七连的连长问彭于晏你儿子做手术你为什么要回来时,彭于晏一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战场”让我瞬间破防,噗嗤一声笑出声来。

导演你扪心自问你在写剧本的时候是不是一股中二之魂熊熊燃烧。

我觉得以后可能林超贤导演的目标就是把中国所有的危险职业的宣传片都拍一遍,正好前段时间黄晓明拍消防员拿了金鸡影帝,林导可以考虑一下整个紧急救火,送彭于晏冲上明年的金鸡影帝。

发布于 2020-12-21 00:20

17日晚看了电影,实在是槽点满满,枉我大冷天骑单车去看电影。

槽点一:男演员表演功底过差,导演强捧拉低影片质量

全片镜头三秒离不开男主角,就纳闷了这救援难道是一个人的事情?导演为了捧演员也是下足了心思,浴室半裸,穿着内裤睡觉,起床锻炼,各种锻炼,这部全都是为了表现演员有大肌肉?可观众看电影可不是来看肌肉的啊,重要的内容啊!而且男一号全程面无表情念台词,让我有种在听思政课的错觉?导演真是宁可给观众喂shit也要捧男一号啊。

槽点二:剧情稀烂

看了全片,主角就在干两件事情——救人,在救人路上……不过你要是救人,你重点表现一两个救援任务就够了啊,可编剧偏不,我要去钻井平台救人,要去飞机上救人,要去河里救人,要去船上救人,我还要让我的飞机失事了,我自己救我自己。这太让人无语了。

而且,许多剧情是真没用啊!副机长辞职了,然后突然一级警报,救援队出动救人,女一号劝副机长最后出一次任务,然后副机长没说话,然后副机长就再也没出现过了???我还以为要表现一下救援队队员责任呢,结果真就没了?还有,电影刚开始女一号和男一号就救援是听从指挥还是随机应变起了很大争执,然后讲道理在后来的救援任务中好歹稍微体现一下两人的原则不同吧,一直到最后都是女主角听从男主安排。。。。剧情方面槽点真的太多了,感觉就是十几个编剧一个人写了一小段然后拼接起来的剧。

槽点三:感情戏毫无感情

首先兄弟情,没感觉到。。

然后男女主爱情,反正两人一见面导演就疯狂暗示两人要在一起了,也没啥感情戏了,感情直接自然而然就来了。

槽点四:flag不是不倒,只是时候未到

男主好兄弟的老婆想要拍婚纱照,结果好兄弟忙没拍成,接着出任务,这时flag居然没倒,好兄弟做完任务回来了!然后他们快快乐乐地拍了婚纱照,我还以为这导演终于不落俗套,不立flag了。

结果,再出任务,好兄弟tm直接在救人的时候把自己卡住了,这波实在是太离谱了,导演让谁倒谁就得倒。

槽点五:导演个人风格更加极端化

红海行动里有很多血腥镜头能够理解,毕竟战场嘛,打打杀杀不可能不流血的。可是你男主孩子开颅手术你给近景,然后给观众展示头骨怎么被取下来,然后大脑结构如何如何,这tmd有意义吗?这不是纯恶心人?这要是春节档上映,那不是直接劝退了,怪不得导演直接选择提档。

与之类似的还有男浴室给全裸背面镜头之类,我觉得这纯属导演恶趣味了。



这电影值它的7亿元投资吗?不值吧。那这些钱去真正改善一下救援队实际情况他不香吗?

发布于 2020-12-18 00:36

香港导演的私心,毁了7亿投资大制作,毁了这部特效水准直追好莱坞的大片。

曾在《湄公河行动》《红海行动》票房口碑双丰收的林超贤导演,在凭这两部影片,拿齐金鸡奖\华表奖\百花奖的最佳导演奖后,在《紧急救援》这部新作,显然是自信心过度膨胀了。

彭于晏曾在林导演的《激战》(男二号)《破风》(男主角)《湄公河行动》(男二号)等前作出演重要角色,众所周知是其得意爱将。林导演不但钦点出演《紧急救援》这部7亿投资大制作的第一男主角,还给他加了很多彰显演技的重头独角戏,却根本不考虑其人的演技能否胜任。

这位彭先生的全程尬演,几乎每一场重头戏全部拉垮的表现,证明了即使是特效大片的工具人主角,没有一定的演技基础,也是难以胜任的。

彭先生都年近40岁了,在影片中还是一如既往地靠露出肌肉和健美身材来吸睛,多年来各种营销通稿,吹嘘其健身教练式的“敬业精神”,如何吊打比他年轻10岁15岁的爱豆小鲜肉们,试问,敢和同年龄段的正经内地演员比么?

这次同片对戏,彭先生的表现呢?不但让全程稳定发挥、且有高光表演的辛芷蕾被衬托得犹如影后水准,甚至连王彦霖这样的内地新人演员,都被衬托成了仿佛演技派小生。

什么是真情实意,收放自然,什么是双目无神,空洞尬演,棒读背诵台词,对比太过惨烈,一目了然,看过即知。

林导演特意给彭先生加了那么多的父子亲情戏,却被演成了仿佛临时“喜当爹”,对刚捡回来的小孩的生疏态度。同样是父母给要动手术的孩子剃头,要不要对照一下2个月前,那部小成本电影《再见吧少年》,刘敏涛是怎么演的?

主角经历了妻子病故,战友牺牲,儿子重病,连遭厄运时,对着老天爷说「我要和你斗到底」,如此坚定有力的台词,却被饰演者说得何其软绵无力!

此人在努力健身练肌肉的同时,真实演技水准,大概已经退化到还不如15年前《仙剑一》刚出道时的程度。

今年,黄晓明同样凭《烈火英雄》的特效大片“工具人式主角”,二封金鸡影帝,二封百花影帝,不止让多少影评人和影迷不服气,(坦诚说,也包括笔者在内),不过和《紧急救援》彭先生的演技表现相比,居然都可算是“实至名归”了。

《烈火英雄》黄晓明饰演的主角,最后壮烈牺牲了。影片的结尾,杜江悲痛欲绝,含泪啃鸡腿,缅怀这些逝去的战友,是整部电影最感人的一幕。

英雄不是超人和神仙,同样也是普通人,在极恶劣的客观环境下,当然牺牲难以避免。

而《紧急救援》彭先生饰演的救援队长,在最后同样濒临绝境、体力耗尽,已经被放弃救援时,居然是脑海浮现了儿子的呼唤,然后就犹如“被雅典娜召唤的圣斗士”一般,瞬间满血满内力满气格,一个人生生逃脱绝境,而且只受了点皮外伤——这种恶俗之极的情节,丝毫不能让观众觉得感动和庆幸,反而把整部影片描写的细致而危险的救援工作,各种工业特效堆砌的大场面,全都生生浪费了。

作为一个职业编导,居然允许剧情推演这么完全不符合逻辑、完全不符合客观规律,一个现实题材影片,结尾可以毫无唯物主义和科学精神,只能说导演对自己的爱将主角的私心偏爱,让影片最后的大团圆结局,生生变成了犹如“抗日神剧”一般的大笑话。

此外,影片剧情中,给小孩做脑部肿瘤切除的开颅手术,导演连续切几个近景镜头放大,给观众看颅内手术细节,甚至还给孩子被取下的头盖骨片做特写?这种足以让任何年龄段的观众(可能除医护专业外)看得瞬时一麻,对影片主题根本没任何意义的血腥镜头,导演到底有什么嗜好和恶趣味?……

至于给队员和小孩刻意的淋浴镜头、光屁股镜头,屎尿屁剧情,让两个直男救援队员拥抱取暖时、尬出天际的卖腐对话,这些港式电影的糟粕都不必提了。

影片的音乐更被滥用到了极致,在险象环生、连环爆炸的紧张火场,需要持续不断的不切景音乐来伴奏么?

这部《紧急救援》,看不到什么集体主义精神,只有连续不断的个人英雄主义,而且还是好莱坞超级英雄片的那种无视人体客观能力的“超级英雄主义”。

影片的全部剧情内容,可以替换成任何一个发达国家、任何一座发达城市的救援队,看不到任何的【中国特色】,这点几乎是同一出品方的工业流水线大片(《湄公河行动》《红海行动》《烈火英雄》《中国机长里》)里,做得最糟糕的一部。

更不说一部7亿投资、交通部门鼎立支持的主旋律大片,却因为导演的私心,用一个加拿大国籍的台湾演员做影片戏份最多的“大男主”,本就显得尴尬,甚至都没法和同系列大片那样宣发,让广大爱国群众争当影片“自来水”,去踊跃观影与推广。

《紧急救援》数年来的片方通稿,一直说自己是7亿投资的大制作,在当前市场环境下,意味着20亿以上的票房才能回本盈余,只有在春节档、暑期档和国庆档,竞争到票房前三名,才能实现票房成功,

然而,2020年春节前夕,开始点映就是一片差评,因疫情延期后,先是定档2021年春节档,突然又临时提档,选择在贺岁档前期上映,足以证明出品方甚至已经放弃了票房盈余回本的可能,根本没有信心在春节档去和其他大片竞争,而是尽快地多捞回一些投资的心态。

果如其然,即使是上映首日的反馈,也注定影片最终票房不可能超过10亿了,能不能超过7亿都是问题,净亏损5亿以上已成定局。

彭先生在2018年时,主演了电影《邪不压正》,3亿大投资,5.8亿票房、片方分账票房2.08亿,净亏损1亿左右,和《紧急救援》一样,都是名导系列续作,立项时万众瞩目的商业大片,选了同一个第一男主角,戏份都可以算是“大男主”,最终票房可谓惨败。

记得《邪不压正》里的彭先生,表情更是永远在空洞面瘫和浮夸狰狞之间来回切换,几乎被同片所有对手戏的演员压制,绝对是姜文电影里的众多主要演员里,有史以来角色完成度最差的,没有之一,其表现甚至远不如《太阳照常升起》中的房祖名。

房祖名与他同岁,演《太阳》早了10年,只能说演戏真是需要天分的。其人和柯震东吸毒自毁前途,当然必须封杀。而没了这两位,得到港台电影圈不遗余力力捧的彭先生,甚至能三次提名香港金像奖,两次提名台湾金马奖,甚至包括同时提名金像奖和金马奖的影帝。

一直以来,内地男演员提名这两个奖的影帝,众所周知是需要何等精湛演技、何等优秀的作品,而彭先生十几年如一日的演技,却如此轻松地提名,也让他被某些盲目推崇港台奖项的影评人与编导所迷信,能连续接到几亿投资大制作的第一主角了。

《邪不压正》时不时给彭先生的一身健美肌肉做各种特写,甚至让他去裸奔跑酷,以他和女主角许晴的各种裸露镜头作为营销和宣发手段,同样落入流俗,这与《紧急救援》给他加的那些肌肉特写镜头一样,只会让观影口味日益提高的广大影迷不以为然,而绝不可能为此买单。

而且,彭先生多年来乡音不改的一口台湾腔,和其他演员的标准普通话,对戏时形成鲜明对照,实在令人在观影严重出戏,——笔者从来没有地域偏见,不过能请这些港台演员,要么努力学会标准普通话,如老一辈的金士杰、李立群老先生那样,要么照顾广大观众的观感,干脆用配音行不行?就如《捉妖记1》演boss的钟汉良那样。

正如在好莱坞打工的英国演员、加拿大演员、澳大利亚演员,甚至是德国人、意大利人、东欧人,都必须学会美国口音的英语一样,

如今是内地市场和内地观众来决定一部华语电影商业成败的年代,我们当然有理由理直气壮的要求:担任影片主演的所有华语影人,要么和内地影人一样,学会并使用标准口音普通话,要么干脆请用配音,这是对观众的基本观感负责任的态度。——当然,或者像《除暴》这样,直接让香港出道、说了二十年粤语、普通话不标准的美籍华人吴彦祖,把他的角色直接设定成广东人,如此简单直接的做法也行。

港台腔笼罩华语电影、港台演员统治华语影坛的时代,已经过去很多年了,轮不到任何跟不上时代步伐的片方编导,来追忆往昔。

笔者在评价《攀登者》《夺冠》时就说过,这些北上的香港导演,说穿了只是敬业的匠人而已,他们就不可能真正理解新中国的集体主义精神,不可能真正理解女排姑娘奋勇拼搏,登山队员永攀珠峰的奉献精神,因为他们和我们是完全不一样的成长环境和生活氛围,反而一直饱受欧美式自由主义思想的熏陶。

因此,让这些北上港导们去拍特效占了极大分量的《红海行动》《中国机长》还行,只要舍得烧钱,有相关部门大力支持,整体品控有基本保障,完成80分以上的成品是没问题的,也因此获得了30亿级别的超高票房,

就连陈国辉这种二流港导拍出的《烈火英雄》,居然都能顶着同档期《哪吒》的火爆,拿下17亿票房,

更证明了这些工业化流水线影片,票房大获成功的真正根基,从来不是这些香港导演的水准究竟如何了得,而是我们的巨大资金投入和资源倾斜。

然而,一旦到了以人物剧情为主的《建军大业》《攀登者》《夺冠》,这些香港导演的种种局限性就直接拉垮了整部影片,成为影片品质和票房成功的最大短板。

而这部《紧急救援》票房口碑的注定失败,正是香港导演的私心和局限性导致惨败的最新一例。

吃一鉴长一智,也期望今后类似重大主旋律题材的出品方们,对这些纯粹打工赚钱的香港导演,还是要尽量少用慎用。一部戏几亿的大投资,真的不是大风随便刮来的,很多业内人士和影迷对他们的迷信心态,早该过时了。

对他们妄图凭自己的名声和能力,用内地资金和大制作资源,去力捧那些演技完全不能胜任的港台演员,好为日薄西山的港台电影人,在蓬勃发展直追好莱坞的华语电影市场“保住一片江山”的私心,我们更要坚决抵制。

看看当今华语票房的前三名魁首,吴京导演,郭帆导演,饺子导演,这样耗费数年辛苦,豁出全部身家去完成一个项目,更重要的是,不止是追求个人事业成功,而是真正为中国电影拓展全新领域的内地新一代电影人,才是真正的国士无双!

更新:《紧急救援》上映第三日,猫眼平台的最终票房预测,已经从第一日的6亿,第二日的5.2亿,降到第三天的5亿了。

而且,还是在同档期竞争的《神奇女侠》票房大扑的前提下,依旧如此不看好。换言之,该片的最终票房走势,甚至比笔者首日发文时还要悲观:门槛也许不是7亿,可能是5亿左右了……

编辑于 2020-12-20 02:07

关于电影的父子情为什么要这么设置,我有点话要分享。

我研究救捞行业有一阵了。

我想先分享几个故事。

1、「爸爸是坏爸爸,不陪我玩」:北海第一救助飞行队救生员蒋小华

应该较少人知道,2017年的7月20日曾发生一起水上救助事件,北海第一救助飞行队接获救助信息,唐山滦河口外海,名为“MINGXING18”的工程船沉没,5人落水。事发时当事人已遇难7小时,北海第一救助飞行队救生员的蒋小华成功救助5人,其中包括两个孩子,一个5岁,另一个7岁。这次事件比较特殊的地方,在于一,海上人命救助中绝少有救助小孩的情况,蒋小华等同基于0信息参考判断如何救助小孩,其二在于蒋小华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快速给予可实施性方案。凭着蒋小华的果敢冷静,此次援救十分成功。

但令我戳心的,是蒋小华的家庭故事,因为此次救助,蒋小华所在机组被山东卫视春晚邀请,春晚现场播放视频有一段内容,蒋小华7岁的儿子表示,「爸爸是坏爸爸,不陪我玩」。

你以为救援人员是如何平衡家庭与工作的?

压根没法平衡。蒋小华自述,自己常年只身在蓬莱工作,和妻子妻女长久两地分居,只能利用调休假期短暂返家,儿子怕和自己独处,有时说了点重话儿子就躲着他。“前几年我回家推门而入,他也就抬头看看,继续低头做自己的事情。”

蒋小华的故事其实新闻有过报道。更细致的报道戳: zgjtb.com/2018-04/04/co


2、「吃百家饭长大的孩子」:烟台打捞局潜水员

救援队里干船员的,恐怕是救援队家属最怨声载道的人。

“家,对你们来说就是个旅馆。”

“出海就像没了一样”。

孩子病了住院了,全靠家属自己,联系不上,更不知情。常年不在家,回家一下又走了。

曾听救援志愿者朋友讲过1个老船员的故事。

她朋友是烟台打捞局潜水员,我称之为A吧。A于1987年来到烟台打捞局,从1993年到现在一直在船上干,和家里已经分居很多年了,04年才把家属调到这里。

A中间把孩子带到身边,带着这个孩子上学,不出海还好,每天给他做饭让他带到学校,出海A就要想办法,把他托付到这个朋友家,那个朋友家,这里住两天,那里住两天,这孩子吃的是百家饭,一吃就是4年。有一次过节,正逢A值班,突然来了任务,A委托船长帮他看孩子。

A的小孩现在大了,有话也不告诉A,对他感情也不行。


3、「儿子说,我的梦想就是不要跟爸爸一样」:上海打捞局救援工程船队潜水监督冯亚军

桑吉号事件大家应该比较熟悉。

2018年1月6日20时,巴拿马籍油船“桑吉”轮与中国香港籍散货船“长峰水晶”轮在长江口以东发生碰撞,事发时“桑吉”轮载有凝析油11.13万吨。“长峰水晶”轮载有高粱约6.4万吨,船上中国籍船员21人。碰撞事故导致“桑吉”轮货舱起火,32名船员失踪;“长峰水晶”轮受损起火,21名船员弃船逃生后被附近渔船救起。

此事件的救援难点也有二,一在于世界航运史没有油船载运“凝析油”被撞失火的事故,尚无应急处置的先例;二在于难船一直处于持续燃烧燃爆状态,并产生大量有毒气体和浓烟,与此同时灭火作业无效,难船极有可能进一步爆炸及沉没。

烧了一个星期后,4名救援人员被授命登船进行搜救任务。冒着极大的生命危险,搜救人员最后携2具遇难者遗体及黑匣子成功返回,这4名救援人员,其中一名是来自上海打捞局救援队的冯亚军。

媒体曾报道这支救援小队如何英勇,但鲜有人知道,冯亚军也有不为人知的家庭羁绊。

冯亚军曾私下表示过,执行任务当时,一个孩子10岁,另一个孩子5个月,10岁的儿子看到此次事件的报道后,跟他发微信:“以后这种事情,你要考虑考虑,上有老,下有小,而且还不少。”

“他说他的梦想就是「不要跟爸爸一样」。每次我回来的时候都在玩游戏,假装一下说「爸,我想你了」,然后继续低头玩游戏,我都习惯了。小的孩子每次见面都要逗好久才认得我。”


4、「每次抱他他就哭,得哄好几天」:东海救助飞行队绞车手

委托志愿者朋友,我采访到了一个东海救助飞行队的绞车手。

他从业十二年了,来单位之前是海军陆战队的一员。有两个孩子,一个六岁,一个两岁。

据他描述,他们这个工作需要24小时值班,也经常去分基地出差值班,一般来说每次去分基地值班期限均为一个月,也是24小时值班,期间家属也不能探望,现在飞行队的员工,每年平均要出差值班半年甚至更多,也就是说每年最少半年见不到家人。

“错过了很多我们家的重要时刻。我跟妻子的结婚纪念日,都是因为出差或者执行任务无法一起度过,大女儿第一天上幼儿园,儿子的周岁我都没能在身边,诸如此类,数不胜数。这个情况在我们队里都是普遍现象了,有的队员,甚至在妻子生孩子的时候,因为出任务都没能陪在身边。”

我问他最难过的事是什么?他说,儿子还小,还处在那种隔一段时间见不到我,就不认得我的状态,所以每次回来要抱他他就哭,得哄好几天才能让他慢慢熟悉我,等到好不容易熟悉了,又到了该出差的时候。

图:不愿露脸的东海救助飞行队绞车手,照片已授权


分享完这四个故事,我有很多感慨。

救捞精神强调把生的希望送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自己」的背后,原来有无数救援家属在默默理解和承受。特别是家庭中父亲角色的长期缺位,孩子同他们太疏离了。

我很难想象如果我是救援家属,我怎么会同意我爱的人,孩子的爸爸去经历这些。我会劝他放弃这份职业,为我们的小家着想。

孩子讨厌你,不理解你,怕你,你不难受吗?

没有人不难受。蒋小华于采访时谈及自己的儿子,哽咽落泪。其他几位已为人父的救援人员,无不流露出无奈与辛酸。东海救助局于交通运输部管理干部学院汇报,女飞行员万秋雯上台致辞时提及女儿:听姥姥说,你最近晚上总是哭闹,一直喊着妈妈。对不起,妈妈不能陪你进入梦乡。

他们害怕死亡吗?

家人是他们最大的挂念。曾看过07年威海风暴潮的相关救援报道,救生员里说执行任务里最危险的一次,是水下被渔网和缆绳缠住,无法呼吸,濒临死亡的时候,脑子里浮现的是两个月的女儿。

他们没想过转行吗?

也想过。东海救助飞行队的绞车手告诉我,外面有很多不错的工作机会,有商业救援公司挖人,薪水也不错,也不用再上飞机,危险性小太多了。选择留下的原因,是因为信念和队友。

“都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我们每年都能救很多人,所以很珍惜这个机会。我们也知道,实际上这个社会对我们诱惑挺多的,年轻人嘛,三观正一点,比较符合社会发展的道路,不要太物质了,太物质的话,人就为钱活了,没什么意义。还是做点有意义的事情。”

“我们做救援的,最重要的就是信任,飞行员相信我们的指令,会根据我们的指令来操纵飞机,救生员相信我们的技术,会安全地把他们放到待救船上,并把他们安全地带回来,这就是我们这个团队最重要的东西,这么多年来我们早就已经超越了普通的同事关系,成了好兄弟,好家人。我舍不得他们。”

人们说他们是英雄,但他们也是父亲,也是丈夫。

他不是神,英雄的光环太重了。

致敬每一个救援人员的家属!

发布于 2020-01-21 19:21

没想到《紧急救援》会差到这个地步,保留《红海行动》的水准不能乘胜追击也就罢了,大踏步后退崩坏至此也实在出人意料,让人深感失望与惋惜。

槽点太多,比比皆是,目不暇接。

影片里的救援队太“港片”化了,人物、动机、腔调……哪一点都不像是大陆体制内工作人员的样子?也完完全全没有真实可信的环境气氛铺陈。

对比同是博纳出品的主旋律灾难救援动作电影,《烈火英雄》就接地气可亲近多了。黄晓明和杜江等塑造的消防战士形象,也算是有血有肉,也有打动人心之处。

反观彭于晏的男主角色,扁平肤浅,一味鸡汤热血,励志煽情,沦为了纸片人。

更大失误在于,没有对被施救者的境遇、感情和命运加以点滴笔墨,全成了面目模糊纯符号化的叙事工具。

这也造成了影片营救段落紧张度不够,观众共情不足,让作品的主题表达大打折扣。

还有拉满弦的音乐,严重破坏力动作戏份的节奏和真实临场感,使得观影情绪和效果再受重挫。

《中国机长》里用男主角生日撞上工作时间的老梗,这次《紧急救援》又让男主角面临孩子做手术和出勤救援的俗套。

感觉香港导演拍摄主旋律英雄人物的电影,桥段都是从从三四十年前的国产片里搬来,并一心奉为金科玉律了。

七亿投资,万众期待。结果,却整出来这样一部让人失望的平庸之作。

所以,这一次,林超贤真的欠观众和交通部一个道歉。

期待他参与的下一部作品《冰雪长津湖》吧。

说句“私房话”,辛芷蕾在片中好美,真飒,我喜欢。


发布于 2020-12-21 14:45

彭于晏三个关键词,瞬间联想。



脸,腹肌,屁股(感谢姜文让我记住了一个男明星的屁股)

这电影里果不其然的都有。

就好像一个人,反复在你眼前横跳,让你猜一下,1+1等于几。

最后嘚嘚瑟瑟的,告诉你,答案就是2.

你唯一的感觉就是“丫真欠揍”

这种感觉充斥在你看电影的整个过程中。

包括不限于:有时间就拍婚纱照——果然死了。莽撞冲动差点淹死——果然淹死了。三个人单独做模拟直升机——果然要撮合男女主。

其它虽然套路,但没在中间耍小手段让你故意误会一下,比如下属要追女主——果然还是男主追上了,果然儿子得病了。

说实话,这些小套路,让牺牲的赵呈,死的特别,特别,特别廉价。

这点我太生气了,这是个英雄,不只是个配角!

导演用这种小手段,让观众心里现有要死,要淹死的暗示,再反复横跳,最后还是淹死。

让英雄死的特别特别特别不值!!!

其它比如开解魏大勋的时候,魏大勋看起来比彭于晏成熟多了,好吗?太娃娃脸了。

看的时候整个厅里没人悲伤,真的,只有个大哥,在旁边“我就说得死吧,我就说吧”

还有,前面单身奶爸,和孩子发型,怎么看都觉得像非常主播的王锡贤,虽然我也知道是和后面发型梗和生病光头对比。但太像了。

开始还在父子深情,回头没多久就开始“爸爸我想要新妈妈”“爸爸你喜欢方阿姨吗”“阿姨你能做我新妈妈吗?”我要是孩子妈,在天之灵能一巴掌扇过去。不是说一定要一直单身,但前面还怀念感情,后面就要新妈妈,我要是亲妈我得气死。

说实话,当年《烈火英雄》的时候好多人说,要是林超贤会更好,要是彭于晏会更合适。现在看,我真觉得不如黄晓明。

父子,战友对话,都有种陌生感。和小朋友的互动绝大多数都是镜头带动的,最明显的就是放大镜那个。两个人的亲情互动少得可怜,我甚至都想象到了,现场小朋友面对彭于晏台普口音的无所适从。

我真心觉得没有《烈火英雄》好。

说回导演,其实我看攀登者当场气的要吐血的时候,就决定拉黑所有港台导演了。特指类似这种大陆角度的电影,以及一些大情感的题材。

林超贤是唯一一个,在我这还有口碑的。

说一下港台导演。我们现在的电影(类似题材)需求是什么?首先要了解观众是什么角度。

其实香港电影人已经不太符合现在人的情感需求了,我们想看更多“走出去“的片子,但香港对这些的思考都太浅了,

很难站在一个“长久的历史文明,饱受苦难的近代发展,吃苦耐劳图发展的现代,展望星辰大海的未来”这样的一个国家的角度去拍电影。这里面几乎只拍的好“吃苦耐劳的现代”这个现代也快变过去了。

被人打趴,又站起来,被人看不起,又慢慢挺起胸膛的人们,才是现在的观众。说着不要背着历史的包袱,但哪个中国人能放弃这些呢?

突然想起来B站说唱节目中张愚歌唱了首呼麦说唱,歌词节选如下“回首这百年生死两茫,山河若无恙吾辈定自强,先辈的意志永远不会忘,后背的尊严脊梁由我来颂唱,他饮岁月之酒 醉看烟火红尘,吾辈城门失守 奋起骥子龙文,我等何罪之有 为何顺天从人,且听龙鸣狮吼 静待鱼跃龙门”评委竟然问歌词是什么意思。就像龙应台不明白“一条大河波浪宽 ,风吹稻花香两岸 ”到底有什么情感。

香港和台湾的电影人绝大部分是没有这种情怀的,他们在拍这类电影的时候,不得不从一个人跟一个人的情感联系中去找这股力量的源泉,“WHY??

为什么会有人愿意牺牲,为什么会有人支持,就像之前有个问题一样“中国军队救灾为什么不用带枪?

他们不明白的。

回到林超贤,我曾经有过期待。但在红海行动时我就觉得有点不对。横向对比《紧急救援》。在室内的部分紧张刺激,一旦到了开放空间,到了诠释主角的“WHY?”诠释整部电影的根基的时候。

就又回到“一个人因为一个人的情感”为了儿子的一句话,为了一个战友。我知道这只是表现形式,但不可否认的是,对于真正的情感,真正我们心里明白,自己说不好,想去电影院里去看,去感受的那个情感。

我们没看到,也没感受到。

当明白了这点,再去看林超贤的几部电影,你会发现,把紧张刺激的情节放到香港的都市里,毫不违和。

甚至主角可以不是缉毒警,不是蛟龙突击队,不是应急反应特勤队,是香港皇家警察,在香港遇到了这些情况都可以。毫不违和。

而且,从湄公河,红海,紧急救援,真人真事的原型对剧本的约束越来越低,我们能感受到的共情,也越来越少。

真的可以说一句,林超贤也不过如此。

当然我只是针对这类电影,港人拍港片,拍好莱坞电影,我还是觉得会不错的。

最后补充个槽点,这类电影能不能不谈恋爱,不谈恋爱,不谈恋爱啊!!!!!

哪怕谈恋爱,也不要搞成这样吧,感觉像拍完紧张刺激的部分,时长不够,随便硬塞的!!

编辑于 2020-12-21 17:36

因为工作与中国救捞有密切关系,我在第一时间观看了电影《紧急救援》,看完我心情久久不能平静,电影重点讲述了几个故事,都是讲述的救助飞行队真实的救助案例。这样的拍摄手法,比起一些纯属想象的电影制片,真实度和可观赏程度一定会提升不少,感情表达也会更细腻、更真实。看影评,有人开玩笑说,赵呈为救高谦,拒绝使用呼吸器那个场景,有个男生都哭抽搐了,个人觉得有点夸张了吧,但是现场的确有不少女生有感而发,泪流满面。



我看了也很感动,导演抓重点抓的很到位,几名主要演员演绎的也非常贴切!今天之所以跑来回答这个问题,是因为看到了电影中除了演绎的故事和场景比较真切之外,连飞行队人员编制及队伍稳定性都有涉及,惊讶之外,也佩服导演和制片的能力,对整个救助飞行队伍研究的的确细致而深入!其实,电影中反应的几个飞行员和救生员离开救助飞行队伍这些剧情,也是来自真实事件,是救助飞行队伍发展过程中的真实案例。

全国总共有四个救助飞行队,北海救助飞行队,东海有两个救助飞行队,南海救助飞行队,最长的成立时间也才十几年,目前每个飞行队有二十几个飞行员,二十几个救生员这个样子,所以总的救生员加起来不足一百人,比电影中说的三百人还要少,刚成立之初人员更少,因为抢险救灾性质的需要,要24小时值班,所以工作本身也是很辛苦的,队伍从成立到现在,跟电影演绎的差不多,经历了好几拨人员流失过程。

电影中应该出现了三次人员离职场景,第一次是一名飞行员害怕离开,第二次是一名救生员离职,后来主角也因为伤心害怕几乎离职。现实中的救助飞行队也经历了几次人员离职潮。

近几年通用航空市场发展比较好,内陆救援、森林防火、高压巡线飞行业务蓬勃发展,市场对飞行救生队伍的需求比较高,但是培养一个成熟救生员的需要多长时间呢?救生队伍共分为两种,一种是在上面操作绞车放钢索的,另外一种是下飞机救人的,像电影中高谦和赵呈一样,下去救人的成熟救生员培养周期至少需要三年,而一名成熟的绞车手培养周期超过五年。

而救助飞行队的救生队伍能力是全国最强的,为什么敢于这么说呢,因为国家这几年对飞行队投入巨大,给大家创造了很好的培训条件,同时我们的救生训练比较严格、正规,电影中也出拍摄了部分训练场景,从简单的体能训练到抗寒训练、水下逃生等。

海上天气变化莫测,造成海上救助案例特别多,救助队员每年都参与上百起救助任务,还经常参与国际救援组织的培训和合作,经过多次实战检验和积累,使得救助队员飞行救助能力特别强,专业技能特别突出,所以救生队员在市场是非常抢手。



因为飞行救助队员的培训周期长,市场上成熟的飞行救生人员奇缺,像救助飞行队这样在实战中培训出来的成熟救助队员更少之又少,所以随着通用航空行业的快速发展,造成救助队员身价猛涨(影片中没体现出这个因素),这是救助队员出现离职的第一原因,但不是最主要的原因,因为虽然救助飞行队工资待遇比不上市场上那么丰厚,但是带着救死扶伤、报效祖国的光环,大家还是愿意在这个大家庭一起从事这么积极向上的事业的。

那为什么离职呢?跟电影演绎的一样,就是“真是怕了”。飞行队成立几年,虽然没有在飞行救助中出现人员牺牲的场景,但是人员受伤、飞机特情等险象环生的事件多次发生,很多人跟死神擦身而过。

南海救助飞行队有个救生员在救助完一整船的船员,刚吊离船甲板,船舶随即沉没,上飞机后人都哭了;还有一名救生员在起伏不定的渔船上吊运伤员,为拯救伤员把手套进钢索,整个手掌和几个手指全部断裂,愣是咬着牙没掉一滴泪,疼能忍,可是失却生命的恐惧难以抑制。



救助飞行跟其他飞行任务不一样,每次任务都不确定,不知道会碰到什么样的天气,什么样的海况,什么样的船舶,难度和风险同样不可控,所以经历几次风险之后,大家都会恐惧,人人都是家庭的顶梁柱,没有一个家庭能承担起以生命为代价的荣誉。所以这帮人很少跟家人谈起真实的救助。所以就像电影中离职的几名同志一样,怕了就是怕了,逃避不只是为了自己,更是为了爱你的人,我们觉得理所当然,无可厚非。

市场上给予高官厚禄,退一步可以天高云淡、岁月静好,远离那些不可预测的风险,但是为什么大多数人选择留守坚持呢?

电影中同样也给出了答案,因为人心中那个“hero”的梦。从小每个人都想成为自己编织故事的主角,一个机组几个人出去救死扶伤,每个人都是主角,带给你无穷的想象和回味。

再一个就是人心向善,从事救助会上瘾,就像做好事一样,沉迷其中,尤其在救助现场,无论多么困难,多么危险,你总是想尽千方百计完成救助,就像电影中高谦讲的:“救助就是要尽全力完成任务,哪会考虑其他。”现实中也真是这样,面对处于水深火热中的鲜活生命,谁会袖手旁观,谁能退缩到人后呢!

除此之外我觉得还有一个团队效应,救助队员每个人都是真正的英雄,每个人每年都能完成几十人的救助,各种荣誉和光环也是非常耀眼,他们中有很多“全国劳模”“五一劳动奖章”“国际海上救援勇敢奖”等等,在这样一支队伍中,容不得你半点松懈,半点马虎,只有每天积极向上,勇往直前。



电影最后一句“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是救助飞行队的座右铭,一遍遍的体验,难免有人恐惧、退缩;一次次的实践,也有更多的人愿意加入、留下,离开是为了飞的更久,而坚持是为了飞的更高、更远!最后感谢《紧急救援》让大家认识了不一样的救助事业,感谢《紧急救援》让大家认识了一样的救助队员。

发布于 2020-12-22 21:20


文:阿木

写在前面

2018年时,由林超贤执导的动作片《红海行动》虽然开局不利,但凭借着优异的品质、过人的口碑,影片不仅是成为了春节档票房冠军,后来还登上了年度总冠军的宝座。



而算上上一部作品《湄公河行动》,林超贤已经接连两部影片成为了叫好叫座的商业化大导演,更重要的是,这代表着香港导演在主旋律题材的把握度、成熟度,这点也延续到了新作《紧急救援》之中——一方面,就如林超贤本人在接受采访时所说,“我做电影的心态是希望跳出安全区,有新的动力、新的突破才会拍某部戏”。

另一方面,林超贤也认为要拍摄《紧急救援》这个题材故事,要“找到一个跟观众共同的‘心跳点’,或者说一种节奏,什么时候让你心跳起来,什么时候缓,缓到什么时间,然后再拔到最高。这我有经验”。



换句话说,相对于《红海行动》的几乎是全程紧张的节奏感,《紧急救援》努力去平衡动作戏与文戏之间的张力,可以说是这类新主流动作片的教科书式作品,当然,无论是其优点还是缺点。



得与失:新主流大片的示范

“《湄公河行动》和《红海行动》的拍摄对我在创作上、对大规模场景的调度有很大帮助,我胆子就大了起来。在做《红海行动》后期时,我启动了《紧急救援》的拍摄……当时想了一个很大胆的方向,把4个片段放在一部电影中。

我的监制听到后大吃一惊,但我请他转告投资方,如果不按这个方向拍,我们就解约,因为这个故事已经拖了几年。最后投资方对我有信心,答应这么拍。”



回忆起当初想要创作这部《紧急救援》时,林超贤表示是源自于5年前他看到的一部海上救捞人员的纪录片后,被深深的打动,而《湄公河行动》、《红海行动》的成功,则让他充满着信心拍摄这部电影,并坚持要将四次救援的段落呈现于影片之中。

要知道,每一个类似的救援动作场面,都是烧钱、烧钱、烧钱,烧出来的视觉盛宴。

在经典的电影剧作教科书中,标准化的剧本是分成三段式或者四段式的,开端、发展(这一幕又分为两部分,一是人物的行动引发情境的改变,二是主人公的行动遭遇了障碍、危机)及高潮。

用俗话说则是:起、承、转、合。深爱创作动作片的林超贤自然的将四次救援情境,承担起起承转合的功能,并带来了富有震撼力的动作场面。

就以第一场救援戏来说吧。这是一段前往面临着随时可能爆炸危险的油井平台的海上救援场面,在救援机上的几段对话就凸显出了高队长的救援风格,同时也穿插了他与队员之间的救援理念的冲突之处,并带出了“恐惧”的暗线。

随后是高队长带着队员在平台上的出生入死的救人,“最后一分钟营救”(注意这点)让人看得很紧张,也为人物的可能性死亡有些担忧(按照这类类型片的模式,一定会有人物死亡,只是除了主角之外,看第一幕救援戏时还不知道将会是谁、什么时候)。

借用林超贤自己的话说是,“我最初看到关于救捞人的纪录片,觉得是讲在狂风巨浪中跟大自然搏斗,里面有动作元素,可以拍成动作电影;接下来就是找到一个跟观众共同的‘心跳点’,或者说一种节奏,什么时候让你心跳起来,什么时候缓,缓到什么时间,然后再拔到最高。这我有经验。”

第一幕的救援戏无疑就把握住了这个“心跳点”。

而第二、第三、第四幕的救援戏也以类似的“心跳点”呈现出来,最明显的便是那“最后一分钟营救”、甚至是“最后一秒钟营救”的应用,比如第二幕在河流上的救援戏,在千钧一发之际高队长凭借着自己的判断力、勇敢而将伤者从死亡一线救了出来,让人看得心跳加速。



影片也用了一些文戏将这四场救援场面串联了起来,比如第一段救援戏后是难以面对内心恐惧的机长离队(恐惧,这点为第三幕第四幕的转、合埋下伏笔),而救援队迎来了辛芷蕾饰演的女机长,尽管救援的目标一致(都是想要尽可能的多救人),但高队长与女机长之间在理念上有所冲突,这点又为第二幕救援戏埋下了伏笔;再加上高队长的儿子的穿针引线的“做媒”,高队长与女机长的爱情戏则是影片剧情的另一条暗线。

可以看出,影片《紧急救援》是努力的以起承转合的剧作模式推进的,这点在华语片里显得比较难得。

但是问题也来了,影片的四段救援都是“最后一分钟/一秒钟营救”的模式,越看到后面时,越是缺少了紧张感。

而文戏的通俗,通俗到了几乎是烂俗的地步(比如第二场救援戏后一个队员说想要跟女朋友结婚,也就意味着他将会在救援时牺牲,而给予主人公挫折、障碍;儿子的病危,则又毫无悬念的成为了主人公再度肩负起救人于水火之中的重任的关键)。

对于后来的编剧、导演来说,《紧急救援》是值得学习、借鉴,或者尽可能避免一些问题的教科书式中国主流大片。


北上:林超贤式启示


“我刚出道当导演时,其实是香港电影最低谷的时候,我想学了十多年电影出来江湖是这样,内心非常害怕。所以我人生不同的时间,都有不一样的我。

我的内心、我的思想都是在变的,如果我不变的话,可能我的创作生命就没了。”

“拍《野兽刑警》那段日子说话都好似是为别人而讲的,虽然在拍摄过程中都是发挥自己专长的部分,但原来没有自己想讲的东西,也缺少了发问自己的过程。

于是我开始想,所谓作品,就要必须要有我的笔迹,是要有我想讲的事情在里头。”。



“《江湖告急》是我个人喜欢的。片子一开始不是这样的风格,后来我把风格转变过来。我很喜欢黑色幽默。”

虽然说,《野兽刑警》的成功让林超贤赢得了不少的掌声,但他本人则并非是十分的满意,主要原因便在于缺少了他自己的东西,于是,在面对低成本(仅约400万港元)制作的《江湖告急》时,林超贤反而放开了手脚将自己的风格特色充分的发挥了出来,尤其是自始至终的黑色幽默。



只不过的是,生不逢时(入行不逢时)的林超贤升级为导演时已经是香港电影的没落时,拍完《江湖告急》后林超贤一度陷入了“没工开”之中,而2003年的CEPA协议的实施则给予了香港电影、香港电影人一个很广阔的市场前景。

那时候,在东南亚电影市场普遍以香港电影为主时,香港电影可以以“尽是过火,尽皆癫狂”的方式娱乐大家,或者排解发泄焦虑危机感,如今,内地市场成为了香港电影的首要甚至是唯一的目标市场。

努力自我改变、力求生存的林超贤,也曾导演了《闪闪的红星》这样的动画片,口碑票房都遭遇了滑铁卢,反而是《证人》、《线人》等为他挽回了不少的口碑。

林超贤与华谊兄弟合作的《逆战》或许不算很成功,但至少,成为了他近期作品的转变标志:以国际化为背景,枪战动作戏为主导,讲述契合于主流意识形态意义的故事。这也让他的《湄公河行动》、《红海行动》都取得了相当傲人的成绩。



回到《紧急救援》及近几年风行的中国式新主流大片。过往的国产电影往往是娱乐片与主旋律片泾渭分明,而香港电影人的纷纷北上,给予了国产电影更多的娱乐元素,也促进了新主流大片的成型、发展。

简单来说,这类新主流大片既体现出文化娱乐工业的综合集成能力,同时也会传达出可以凝聚社会共识、维护社会主流价值的观念。而《紧急救援》便是传达出“把生的希望送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不畏精神。

类似的,在林超贤的上一部作品《红海行动》中,维和队员甚至是违抗上级的命令,不顾个人的安危而试图救出更多的人。

应该说,早在《千机变2:花都大战》时,就已经难以找到林超贤的“我很喜欢黑色幽默”的痕迹,北上后的动画片《闪闪的红星》、《风云决》更是抹去了作者痕迹,《线人》、《证人》时还能看到些许《野兽刑警》、《江湖告急》时的人性的挣扎,但从《逆战》到《湄公河行动》、《红海行动》再到这部《紧急救援》时,可以看出他主动拥抱这类新主流大片的痕迹。



如今的香港电影已经分成了两大类,一是以内地市场为主导的商业化类型片,也往往是大投资大制作,如近年的《拆弹专家》、《拆弹专家2》、《使徒行者2》、《追龙2》等。

二是主打本土化的中小成本剧情片,如《金都》、《叔·叔》、《生前约死后》等,尽管这中间也存在着一些视频网站与香港电影公司合作的类型片(比如最近的《无间行者之生死潜行》、《失恋反攻队》),但缺乏影响力。



林超贤的主动拥抱市场并不是罪(更何况,即使是八九十年代时香港电影也在不断的主动拥抱海外市场),而主流的价值观很多也是普世的,也希望更多的北上香港电影人创作出既有娱乐性、同时传达积极价值观的新主流类型片(不一定是大片)。

配图/卓尔

编辑/侠影映画编辑部

发布于 2020-12-22 23:45

谢邀。

通过一部电影向全国人民展示海上救援,让更多人了解这个特种行业,出发点是极好的。

我从事船舶和海工制造业,现正参加一项由严新平院士挂帅的关于水上应急救援关键技术的科技部科研项目,日常工作所关注的焦点本来就在这一块儿。

所以自从听说交通运输部委托林导拍摄《紧急救援》那时起,我心里已经把这部片子摆在近期最值得期待电影排行榜的榜首了。

这两天又看到MV短片,一时颇多感慨,不吐不快……

————————————————————

1) 海难

我之所以进入船舶和海工制造业,其实和我父亲有关。他是一位退休的海洋石油工程师,曾在钻井平台上风风雨雨工作了13年。我父亲和他的同事那一代人,是中国海洋油气开发的先驱者。从我记事时起,父亲就经常出海。所以不论作为一名从业人员、还是作为一名从业人员家属,我想我还是有一定发言权的。

由于我上的是海洋石油家属院里的职工子弟学校,我从小的同学中,也有相当高比例的一部分,情况和我家相似:父亲只有一半时间在家,另外一半时间漂在海上。

但其中有一个同学,他的父亲永远都不会回家了。那个同学甚至从没见过自己的父亲——他80年出生,是“渤海2号”一名死难船员的遗腹子。

渤海二号自升式钻井平台,图片来自网络

“渤海2号”是从日本引进的老旧自升式钻井平台。40年前的1979年11月25日,在渤海湾拖航途中倾覆,72人死亡,仅2人生还。

事后看来,这次重大事故固然有突遇特大风浪、及平台存在严重设计缺陷(内部水密分隔不足)的客观原因。但同时也不应忽略管理制度不完善和当年这批人特定意识形态的主观原因。

据两名生还者回忆,当事故发生时,“渤海2号”上的船员们没有一个想到退缩或逃命,都义无反顾地投入到抢救中去。

当年这种“人定胜天”、“宁死不弃船”的精神固然可歌可泣,然而现在看来,并不值得提倡。

在事故发生前如何有效预防?当事故发生时怎样合理应对?才是我们现在要研究的课题。

————————————————————

2) 船舶与海工平台

船舶和海工平台按照相关规范、公约进行设计建造,本身就具有抵御外来风险的能力。

比如浮性是保证船舶和海工平台在正常情况不会沉没的能力;稳性是保证船舶和海工平台在外力作用不致倾覆的能力;总强度是保证船舶和海工平台在正常载荷作用下不会发生断裂的能力;耐波性研究船舶和海工平台在风浪海况下的运动性能;抗沉性则是保证船舶和海工平台在一定程度破损之后仍然具备浮性和稳性的能力。

船舶和海工平台按照相关规范、公约进行设计建造,本身也具备一定的自救能力。

当事故发生时,船舶和海工平台上自带的报警系统、消防灭火系统就会发挥应有的作用,加上船员合理操作,事故通常可以得到有效控制。即便事态真发展到难以挽回的地步,船员也应按操作规程合理使用船舶和海工平台上自带的救生系统,弃船逃生——而不是固守“人定胜天”、“宁死不弃船”的旧观念,跟出事船只同归于尽。

所以对于船舶和海工平台而言,有序运营是常态,而海难事故只是偶发。

说句实话,当我看到MV中出现冒着浓烟、燃着烈火、正在缓慢倾覆的半潜式平台时,心中不免闪过一丝焦虑。

MV截图:直升机飞临半潜式平台事故现场
MV截图:正在倾覆的半潜式平台

在MV中,片方精选最炫酷的特效场面,放出来抓观众眼球,这无可厚非。

但作为一名从业者,我真心希望这种场面越少发生越好,救助局的同志们越少出场越好。

也希望这部电影的正片能告诉观众:实际上海事事故发生的概率很低,即便发生事故还有船员自救和救助局援救两道保险。如果影片在突显救援危险性的同时,还能把相关从业人员日常的真实工作状态呈现出来,让观众感受到海上工作安全有序,即便在万中有一的险情发生时,能感受到救援队员训练有素、有勇有谋,那这部电影对于整个行业的宣传效果才是不打折扣的。

当然,只看到预告片和MV,现在的多虑难免片面,期待片方能在讲个好故事的同时,把这个行业的道理讲透,把救援精神和救援专业度都体现到位。

————————————————————

3) 海上救援简介

如前文所述,防患于未然才是救援的最高境界。

然而一旦事故发生,不论是因为遭遇极端恶劣海况、或者缘于船只老旧设备故障,还是来自船员违反操作规程,我们也不怕。这时就要有请影片的主角们出场了。

我国交通运输部下属共有北海、东海、南海三个救助局,每个局下属又有“救助船队”和“救助飞行队”。

其中“救助飞行队”除执行海上搜救任务外,也承担一部分内河及陆上搜救的工作(比如据我所知,东海第二救助飞行队跟福建省相关部门有公路搜救的合作)。所以在MV短片中出现直升机执行内河救援任务的画面:

MV截图:直升机执行内河救援任务

还出现直升机飞掠盘山公路的镜头,这都不奇怪。

MV截图:直升机飞掠盘山公路

MV中出现的“救助102”,其原型应该是“东海救102”轮(片中出于某种考虑对舷侧涂装稍加修改),隶属于东海救助局的“救助船队”。

MV截图:“救助102”,即“东海救102”轮

同样来自“救助船队”的还有这艘“东海救101”轮(当然也可能是“北海救101”轮,毕竟第一个字没漏出来,而这两艘姊妹船外观几乎一模一样)。

MV截图:“X海救101”轮

还有这艘在短片中一闪而过的救助船,虽然图截糊了、字看不清,还是可以根据其双体穿浪船的外型判断,这不是“东海救201”轮、就是“东海救202”轮。

MV截图:双体救助船

这艘则是友情客串的300米饱和潜水母船“深潜号”。由于深潜号隶属上海打捞局,虽然上海打捞局和东海救助局有着极深的历史渊源,现在毕竟分开了,所以我才说是“友情客串”。

MV截图:300米饱和潜水母船“深潜号”

咳咳,职业习惯,不由自主玩起了看片认船的游戏……回过头来接着说救助局的职责。

除承担以人命救助为目的的船舶、航空器、水上设施及其他方面的环境救助和财产救助任务外,救助局还会承担国家指定的特殊政治、军事任务。比如今年6月,在我国首次海上运载火箭发射技术试验过程中,北海救助局派遣“北海救101”轮、“北海救118”轮全程参与,有效保障了火箭海上试射成功。

参加火箭海上发射试验的“北海救101”轮,引自“烟台打捞之声”官微

今年8月28日,交通运输部正式印发了《关于推进现代化专业救捞体系建设的意见》,该意见围绕交通强国建设目标任务,进一步明确了新时代救捞发展的总体要求、体系架构、目标任务和保障措施,对救捞事业的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

本周12月25日,刚好还是“东海救151”轮交船暨列编的日子。

“东海救151”轮交船列编,引自“上海船舶研究设计院”官微

随着不同型号的海洋救助船渐次列编,随着我国海洋应急救援体系日臻完善,相信未来会更好!

————————————————————

综上,看过预告片和MV,在我心中先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打分标准:

  • 特效到位、剧情紧张刺激、常识性错误基本没有,60分;
  • 在此基础上,展现出救援队员之间如兄弟般的情谊,70分;
  • 在此基础上,把握好救援队员家属那种略带矛盾的复杂心情,80分;
  • 在此基础上,将海上工作和安全保障的意义有理有据的传达给观众,90分;
  • 留下10分不给,防骄傲。

通过预告片和MV毕竟只能管中窥豹,先说这么多吧。

查了一下,影片将于大年初一上映。

我已经和全家人约好、和拥有13年海上工龄的老父亲约好、和即将年满5岁的儿子约好,一起去看这部电影。

届时再分享更多观影体验吧。

参考文献

[1] 程永华. 为何今天再说“渤海2号”翻沉事故[N]. 中国水运报, 2019.11.26.

发布于 2019-12-28 22:27

谢 @知乎电影 邀请。

前天有幸看了点映场,有一些还热乎的想法先吐为快。因为离正式上映还有一段时间,所以我尽量只说个人感受,不剧透。

1

从《湄公河行动》到《红海行动》,再到《紧急救援》,林超贤导演已经成为我心目中最擅长拍「命题电影」的导演。

在限定题材创作下,又一次圆满完成了任务。

2

从片尾名单来看,电影在摄影及制作上是费了很大功夫的。这感觉也是林超贤导演擅长的部分。

而且本次电影的题材「海上救援」也给了他很大的发挥空间。上天入水,热浪火海。镜头的调度和场面的控制游刃有余。

3

不过如果我身边有从事「海上救援」的朋友,大概率我会在看完电影之后劝他转行。

太特么刺激了。看完整个人都要 PTSD 了。

4

电影的每一场动作戏都很紧凑,单独拎任意一场出来都可以拍成一部完整的大片。

被导演压缩在一场电影里,让人有点喘不过气来。即使能猜到结局,我都迫不及待想要看完它。

5

我觉得这部电影里最高能的场景可能还不是动作戏。一个晕血星人在电影院里差点原地去势,至今还有一种头皮发麻的感觉。

6

相比于《湄公河行动》和《红海行动》,导演在这一部电影里想加入更多温柔的部分。

但是我并不想要那些温柔。

可能是我太年轻,我就想看彭于晏秀肌肉。

7

但是彭于晏先生,下次咱秀肌肉可不可以不要裸得那么彻底?咱骂俏就骂俏,睡觉就睡觉,请不要说裸就裸!

图片来自《紧急救援》英雄背后制作特辑

8

辛芷蕾的哭戏很棒。

9

这部剧里的两位小演员都很不错。

虽然对剧里彭于晏儿子的小女朋友这个角色的设定有点不明所以,但是她和她的小男朋友承担了电影里几乎所有的笑果担当。

两位演员小小年纪就有如此喜剧天赋,前途不可限量。

10

电影里有些细节设计得不错,前后呼应。

11

但部分剧情的设计痕迹还是重了。

相比于《湄公河行动》的点到即止和《红海行动》的一气呵成,可以感觉到导演在这次的电影里想尝试一些变化。但是立剧情首先还是要立人物。人物要真的立住,就需要留有足够的空间。

否则会让人有一种「ta 为什么会存在」的感觉。

电影时长本就有限,对于「讲故事」的要求会更高一些。有时候做加法不如做减法。

12

虽然吐槽了很多,但是我还是给了这部电影推荐。

而且从点映场结束之后的观众现场反馈来看,大家对于这部电影也都给出了正面的评价。

有不足,但瑕不掩瑜,值得一看。

13

看完电影之后,特别想知道电影幕后的制作花絮,在官博找到两个。

《紧急救援》海上救援制作特辑https://www.zhihu.com/video/1202161627086409728 《紧急救援》臭味相投制作特辑https://www.zhihu.com/video/1202161835190996992

14

最后还是要再次感谢 @知乎电影 组织的这次观影会。整个观影体验非常好。

如果下次有机会,还想继续参加更多类似的活动,和大家一起分享观影体验。


以上。

编辑于 2020-01-19 10:09

在救援落水飞机的工作进行到一半、直升机吊绳已经快撑不住的时候,驾驶舱与飞机中后部之间的裂缝已经非常明显了。

但在整个救援队劝阻男二不要在驾驶舱冒油强行救人的时候,我没有听到任何人提到这个依据。

作为一个假装成业余户外爱好者的真死宅,我表示完全无法理解这种低水平的沟通与团队意识,为何会出现在一支国家级救援队的身上。

一支300多人的救援队,在短时间内屡次出现人员伤亡的话,我觉得张国强扮演的这个队长是必须至少接受停职调查的,乃至于整个队伍接受重组和解散我都不会觉得过分。


果然还是因为我又胆小又爱玩,所以对涉及救援的事情格外敏感吧。更何况,我还真的有很亲近的人遭遇过蜂群袭击、落入急流等各种危险的。

发布于 2020-12-23 21:33
在人类真正迈向太空星辰之前,身边这颗小小星球上的浩瀚大洋,一定是人类首先必须透彻理解、加以学习并完善利用的必修课。

作为一名海洋科研()()工作者,一直希望和呼吁民众关注海洋的方方面面,比如海洋科技、海上搜救、气候变化等等。今天看了电影《紧急救援》的预告片,除了期待超贤和于晏颇具看点的组合之外,很高兴(有生之年)终于有国内电影反映海上搜救这个小众的领域,讲述海上救援的故事,能够吸引大众关注海洋、认识海洋,因此借机聊聊海上救援中存在的困难和复杂性。

1. 自然因素——海洋环境条件复杂多变

:巨大的海域范围。“海洋占据地球表面的70%”这句常识连小学生都熟知,但人们往往真正到海洋中的时候,才会意识到海洋是多么广袤。救援队的通讯、定位、飞行/航行时间,都因为海洋的浩瀚而成倍地放大。

:静若Subtropical Gyre,动若西风带(如图1)。海洋处于永不停歇的变化当中( NASA 恒动的海洋 Perpetual Ocean),疾驰迅猛,而又变幻莫测。

图1 全球海洋有效波高(海浪高度)分布

:即使是在南方夏季的夏季,表层海水的温度通常都低于气温,更不用说北方、冬季了。在表层以下,通常是更冷的次表层海水。海上救援的时候浮冰、冻雨都是常有发生。再加上如果恰逢拉尼娜、寒潮、台风等极端异常天气事件,经常造成极低的海温、伴随海雾和暴风等天气。低海温容易造成(救援和被救援)人员体温流失:在15度以下的海水中,落水人员将在1~6小时内因体温过低而死亡[1]。

:不同于大部分平面、二维的地面,海洋是一个三维、立体的空间,重力持续不断地把海上的物体往深海里拉,浮力把密度小于海水的物体往上托( 阿基米德定律),造成了人员和物体在海水中是三维运动,也给救援带来了难度。

:大部分海洋未全面观测、信息缺失。马航MH370事件中,地毯式的搜救动用了大量人力物力,一直没找到飞机残骸和黑匣子,反倒是成就了人类历史上对于一个小海区可能是最全面的观测。这反过来说明了人类对海洋内部知之甚少,未知带来了不确定性,更加剧了海上救援的难度。

2. 人为因素

恐惧——“每一个英雄,都有恐惧。”

图2 深海恐惧(Thalassophobia)——入门级。thalass-是古希腊语中表示海洋的前缀,比如地中海贫血(thalass-emia,emia表示“血”);-phobia则是“恐惧”

(多图链接-> 深海恐惧,慎点)

人类本能地恐惧海洋,包括但不限于:大脑以为身体入水时(如图2)会感受到呼吸困难;害怕海洋的黑暗和诡异生物等等。而在海上救援的时候,不管是救援还是被救援人员,首先都要克服这种恐惧感。这不仅体现在落水人员由于恐惧难以冷静思考、增加救援难度外,还对救援人员提出更高的素质要求:必须冷静沉着,勇气过人。

最佳救援时间短——“慢一秒、危险就多一秒。”

一般认为海上救援的黄金时间短至12小时,乃至3小时[2],远远小于陆地灾害的72小时。这不单单是由于上述人员耐受能力的考量,还考虑到救援后的医疗等因素。同时,如果是搜救型的救援,随着时间的增加,落水人员可能随着海流漂到更远的位置,使得搜索落水人员的困难进一步加大。

现场复杂、救援专业且灵活

如果外海的事故,多是由于坠机(马航MH370)、货/邮轮意外( 2018东海桑吉号)、海上平台( 2010年墨西哥湾深水地平线)等大型设备相关的事故,因此救援现场除了海洋本身的威胁,还可能伴随有害化学物质(如凝析油)、溢油、燃烧、爆炸、缺氧、坠落等多种威胁。这些多方位的威胁,使得海洋救援现场异常复杂、人员众多、分工灵活机动,需要指挥\交通(飞机、船)\急救医疗\后勤(物资)\通讯\潜水\海洋\气象等多方面专业人员和知识技能需求,对救援人员的体力耐力和专业知识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

3. 设备因素

设备多样、功能复杂、可靠性要求高

以上因素要求海上救援,必须做到迅速、精确和可靠。同时由于海上救援情况复杂,对救援的装备提出了极高的要求。救援飞机[3]等大型设备要求搭载多种通讯、救援和辅助设备,要求满足陆、海、空协同的多种需要。即使是最简单的救生衣对防水防火保暖性能、可靠性等等都有一定的特殊需求。

能够满足以上复杂需求的设备,有三个突出特点:贵,贵,贵。即使是国家级的救援中心,也很难面面俱到进行装备。

4. 结语

  1. 实际上,上个月国务院刚发布了《 关于加强水上搜救工作的通知》,也说明国家对于海上救援领域的重视。迈向海洋强国之路,必须得到充分的制度保障。
  2. 本回答简单地列举了海上救援中面临的普遍困难和挑战。其他很多具体的细节资料,比如国内救援组织机构、装备设备介绍、救援案例介绍等等都没有详细整理。个人知识有限,欢迎感兴趣的知友提出意见或者另开问题交流。
  3. 从救援的类型来看,定点救援(如海上平台)和搜救救援(如坠机)等不同情况下的应急处理也是有所区别的,并没有展开。从预告片来看,电影中两方面的内容似乎都会涉及到。希望到时候正片能够呈现出上佳的视觉效果和剧情深度,能够引发更多关注和讨论。大年初一看完电影,还可以根据电影的内容再详谈哦;)


参考文献

[1] 李淮涌, 刘剑飞, 付凯飞, 等. 海难事故应急救援难点及对策[J]. 中华灾害救援医学, 2019 (7): 11.

[2] 黄敏东. 论海上遇险黄金救援时间[J]. 世界海运, 2014, 37(11): 33-35.

[3] 大型水陆两栖飞机水上救援装备要求, GB/T 36256-2018.

编辑于 2019-12-06 15:18

很开心能抽到知乎观影团的活动后提前看了这部片子。从电影的角度林导呈现了一部很成功的商业片,对比红海和湄公河激烈的战斗场景。一个是人与人的抗衡,一个是人与自然天灾的抗衡。所以说救援三部曲中这一部着重穿插了亲情友情爱情这三条线,升华一下人性的真善美。演员演技代入感还挺强的,信念感体现的很好。两个小主演,也是剧中的笑点,苦中有甜。最后救援和手术的平行蒙太奇运用的不错,算是一个大的冲突点。说是成功商业片肯定是因为满足了好莱坞叙事原则的起承转合。只不过电影里没有helper,这也是我最喜欢的一点,救生员危急时刻只能靠自己,把主旋律升华的不错。总体来说维持了燃加入了多元素,主旋律电影拍成这样,算是做了榜样。个人觉得如果主旋律都这种风格,大家可能会更爱看一些。

发布于 2020-01-18 00:40

全国仅300人,离死亡最近的职业,这是你不了解的飞行救助队

中国有俗话叫做“遇水则发”,大概导演林超贤深信不疑。近期的3部作品,都跟“水”有关。



说下这部,《紧急救援》,看了两遍,年初一遍,正式公映后又一遍,针对电影的场面不在多提,反正大家都在讨论,本文就说些不一样的,这是一部讲述行业英雄的电影,尤其是在经历了2020年之后,这些英雄的故事更需要被我们了解。所以本文从电影本身到故事背景,乃至救援队真实案例,展开了说,查阅了很多资料,我尽量说得有趣。




离死亡最近的职业

张永枚《海角奇光》有句话叫做“宁上山,莫下海”,就是说下海捕鱼比上山打猎更危险,因为海洋深不可测。在茫茫海面上一旦遭遇危险,生还机会渺茫。



所以也就诞生了海上救援队这个职业。海上救援,被称为“地球上离死亡最近的职业之一”。

《紧急救援》以“中国救捞”中的救援飞行队为题材,要不是这部电影,恐怕很多观众都不知道我国还有这样一支“全国仅有300人”的队伍。

所以林超贤拍《紧急救援》,这不是灾难片,而是一部“行业电影”(详见文末“彩蛋2”),其实带点科普性质,就是让大家了解海上救援队的方方面面,那么这里首先要补充一些电影之外的内容。

中国的海上救援队,这个称谓是非官方,因为比较特殊,原因之一在于隶属。

2018年,我国成立的应急管理部,包括之前消防队、森林消防、地震局的震灾应急救援、国土部水利部旗下各种灾害防治等等,全部统一划归应急管理部,这是机构改革之后的样子。



唯独海上救援这块没变,依旧是交通运输部旗下,属于“中国海上搜救中心”,大概考虑到我国很长的海岸线和广阔海域,使得单独独立出一个“中心”来负责所有海上救援。

电影中明确显示,中国海上救援队的全称叫做“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救助打捞局”,简称“中国救捞”。



中国救捞系统成立于1951年,在2003年迎来了机构改革,分为打捞、救助、救助飞行三个系统,其中救助局是以海域划分的,分为北海、东海、南海三个救助局。而打捞局则是烟台、上海、广州三个打捞局,以及四个救助飞行队:北海第一救助飞行队(蓬莱),东海第一救助飞行队(上海),东海第二救助飞行队(厦门),南海第一救助飞行队(珠海) 。

具体三者之间的隶属和职能如何,这里暂时不多说了,只说电影,很明显,电影中的原型,就是南海第一救助飞行队



就像电影中展示的一样,救助飞行队主要负责海洋和山区急难救助。特点就是快,比如客机营救那场戏,他们是第一个到达现场的,毕竟能飞就不跑。




高度专业化

片中几位角色都是上班族,跟我们一样,但不同的是,他们的工作是每日处理各种事件,因此这项工作的内容,决定了其专业化。



交通运输部对救助飞行队提出的要求是:35分钟内飞机必须起飞。如今,这个时间被压缩到20分钟。可见胜任这项工作的人,万中挑一。

用片中辛芷蕾的话来说,全国仅有300人。这可不是整体救捞系统哦,而是全国的救助飞行队,可见人才稀缺。

看了电影的幕后访谈,电影拍摄前,交通运输部救助飞行队只有300余人,这是没有错的。如今扩招之后人数涨了很多,截止目前,也只有不足600人。

终究还是非常冷门的职业,因为工作日常的极端环境,瞬息万变,每一趟救援都是险象环生,毕竟水火无情。



在真实的海上救援里,规定的第一原则,首先是要保证救援人员自身的安全,但很多时候,这些救援人会选择先人后己,在自己的生命时长里救下更多人。他们也不是钢铁侠、孤胆英雄,都有自己的羁绊,但引用电影中的台词:“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战场,我是一个特勤员。”

所以,救援不是以命换命,而是向死而生。





职业英雄

电影花了一大段篇幅把几个主角的性格、家庭、友情和团队的这些内容事无巨细的都呈现。就是为了突出救援队员会像普通人一样,面对危险有着恐惧心理,对有着家庭的思念,有着见证死亡后的自我封闭,有人选择坚守,有人选择离开,只有面对这些阻力,用行动和勇气去克服,你才会成为真正的英雄。



用导演的话来形容,就好像一个住在你隔壁的人,整天带小孩上学哄孩子,跟大家完全一样,但他却是一名救捞人,从事着这些生死关头的工作,又跟大家不一样。


这也是片中为什么要保留几位队员辞职的戏份,并没有褒贬之意,毕竟大家都是血肉之躯,换做我们,面对那么危险的情况,您能坚持下来吗?

想起了《给爸爸的信》中于荣光对李连杰说的那句话台词:“(公安)一个月几百块,你玩什么命啊!”



这样一来,《紧急救援》就与去年《烈火英雄》《中国机长》区分开了,后者从头到尾专注于对事件中人和事的展示,奇观感是够了,反而对于角色有一种机械化的呈现,给人感觉是“中国机长”那些神操作是他们的应该做的,并没有对角色产生层次化的刻画。

这一点我觉得影片做的挺好,没有脸谱化的去吹捧英雄,而是切实的去塑造一个个真实的人,你以为的激燃场面的奇观呈现,其实都是他们工作的日常哦。



当然,这也出现一个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问题,这里不得不说下林超贤了和剧本问题了。




“一群古怪的人”

“我们是一群古怪的人!我们有时需要机灵地去躲避危险,有时又要愚蠢地用身体去挡子弹,如果你未被选中,并非因为你不够优秀,只是你还不够古怪而已。”

这句台词出自林超贤处女作《G4特工》。一部特工电影,讲的却是一支独立于警队部门、负责保护要员的第四组G4特工的日常,从情感到家庭,再到出生入死的战场都有,温情且严肃,这样的警匪片,很罕见。



因为那英那首主题曲《相见不如怀念》了解这部电影,也认识了林超贤,虽然当时导演手法青涩叙事粗放,但也奠定了他的特色:

《重装警察》里的特别行动小组&运钞车押运员,《激战》中的MMA运动员,《破风》中的自行车运动员,我们发现,林超贤除了是一枪械和武器迷导演外,也是一位“偏门的行业控”。堪称“火爆版”的矢口史靖(日本导演,被称为“行业剧之王”,代表作《五个扑水少年》《摇摆少女》《神哪啊哪啊神去村》)。




但是,《紧急救援》这样的呈现方式,其实是拖慢了电影节奏的,不会达成如《龙卷风》这类从头到尾的紧张状态,说白了我们的情绪是有起伏的,不符合传统爆米花电影的套路。

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儿,同类电影都是这样,想当年迈克尔·贝在《绝世天劫》中绞尽脑汁,用不超过3秒的快速剪辑手法和摇滚乐来包装电影前半段钻井工头的日常,倒是没什么冷场,但被戛纳的影评人抨击为“聒噪的啤酒广告”。

到了林超贤这里,《紧急救援》对队员们生活化的呈现,很简单,循规蹈矩。总有人说林超贤文戏差,这是不对的,别忘了人家可是以《野兽刑警》《江湖告急》等“文戏”成名,还有《证人》《激战》这样很有深度文武兼备的作品。

男主彭于晏,素质优秀,精神属性有些过头,男二号王彦霖,精神茫然,摆明了要练级。事业/友情线为主,让他理解团队、伙伴,同时日常训练培养团队意识。亲情线,穿插其中,调节男主过剩的精神属性,事业受困时跳脱出来,在情感中寻找答案,情感受困时,退回事业中又拯救了亲情。



所以说这个故事前后呼应点还是蛮合理的,在本片中,你可以说林超贤在本片中对文戏的呈现没意思,但不能说他不会拍。



水深火热四场戏

《紧急救援》为什么不像《红海行动》那样一气呵成?电影中算上开场的营救,一共四场动作大戏,彼此独立,但又有内在联系,水与火的戏份两两呼应。

★火:以石油平台开篇,油轮营救收尾。

开篇高谦不走寻常路(违反操作规则)进入险情,虽然过程有惊无险,但让队友身陷囹圄。结尾一场戏,高谦在限定时间内让所有队友完成任务远离危险,并且拒绝方机长回来接她,代表着角色的进阶。



★水:激流卡车营救预演了海上客机救援

第二场戏赵呈就呈现出比高谦还要冒进的精神属性,最后还是高谦帮他解了围(其实赵呈要不跳下去,高谦也能完成任务);第三场飞机营救几乎是第二场的放大升级版,操作步骤和营救手段几乎完全相同,但这次高谦无能为力了,也让角色产生了自我怀疑。



这就是四场戏的呼应之处,且考虑到效果呈现,四场任务都是“限时任务”,无论将要爆炸的钻井平台,还是不断下沉的客机,都有严苛时间限定,一旦超时,那就意味着死亡,这是艺术加工手法,但也导致模式较为单一,所以只能对电影的场面戏进行穿插表现。

就像《灌篮高手》里每场比赛一样,几乎都是“最后一秒”决定胜负的模式,但正因为其中穿插了队员大量逗比日常,才使得赛事模式化不太明显,同时也挖掘了角色特征。

其实《紧急救援》也是如此,只不过这是电影,除去核心的场面戏,这部2个小时的电影,留给角色空间的时长并不多。



宿命互救

最后一场戏值得一说。这是华语电影独到的一种处理手法,就是打破宿命的“人定胜天”。

(如下涉及剧透)

经历了打击,需要重新振作。所以电影中才安排了高谦与被他营救过的一位女士见面,让他重燃的信心。

结果信心刚刚建立,儿子聪聪就被诊断为脑瘤,需要立刻手术。联系起高谦的去世的妻子,电影中也旁敲侧击的点出他为什么一直以来玩命救人的原因:



生涯救得第一个人就值了,以后“多救一个就赚一个”。(详见雨夜高谦与方机长那场戏的对话)

但是,妻子去世了,战友也在他眼前消逝,结果聪聪的重病,面对这些,高谦说了一句很有宿命论的话:

“我搞不懂,为什么你要抢走我所有爱的人?是因为,我从你手中救回那些人?没事的,你想打倒我,我就跟你斗下去。”



只要各位了解这句话的宿命含义,就不难理解高谦最后行动的目的了——

高谦没有陪着儿子,而是在孩子手术中继续出任务,这样的选择表面上是大公无私,实际上他救人之余,是要以命换命的:用自己的命,换取儿子的命。

这是东方式因果宿命的体现,所以这次他是带着赴死的心态去的。

原本高谦最终会随着油轮沉入海底,没想到他被儿子的歌声“唤醒”了,就是手术中的儿子灵魂出窍把老爸叫醒,电影用了抽象的画面表现这一情节(因为形象的话恐怕电影不会过审),象征着对命运的征服。



本来老爸救儿子,要以命抵命,结果关键时刻又是因挂念儿子而产生了活下去的欲望,完成了自救。父子俩在同一时间不同空间,各种完成了对命运的征服,打破了宿命。

还有一个小噱头,就是赵呈“救了”高谦,就是用前者留下的逃生手表,呼应了前面的戏份,但这里的处理有些含糊,在水下彭于晏不知道什么操作就变出一个“水母”,我也是经人提醒才明白,原来这个东西是逃生手表里的道具。

可见,最后一场戏,是很玄学的,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了极大的作用,近乎一种超越理性的存在。完成了因果对叠。





你不了解的中国救捞

这里需要拓展一下,《紧急救援》拍摄的初衷,就是为了科普“你不了解的救援队”。但我觉得电影还远远不够,比如飞行救助队的隶属——中国救捞,是很强的。

最近让“中国救捞”扬名国际的,大概就是韩国“世越号”打捞了

上海救捞局的方案中标:在“世越号”船舱内不断注入空气,使船体抬离海底。然后,通过钢架连接起重船,将它抬升到安全水深。最后,把“世越号”拖进半潜船,通过船坞排水作业将船体打捞出水。 上海打捞局在前期做了很大的准备工作,曾先后出动船只3000多艘次,水下作业的总时间近1.3万多小时。350多名中国员工参与了本次打捞。


还有1977年阿波丸号的打捞,那才是中国救捞第一次享誉世界。

二战后期被美国潜艇干沉的阿波丸号,后来被曝光,表面上是医疗船,实际上是以医疗救援为幌子的战略物资船。上装日军从东南亚搜刮来的金条40吨,白金12吨,未加工的宝石15万克拉,美、英、香港货币数捆,工艺品40箱,锡3000吨,钨2000吨,铝2000吨,钛800吨,橡胶2000吨。



沉没地点在福建以东海域,多年之后,根据国际海洋法规定,阿波丸沉船属中国主权所有。

英美德等西方发达国家纷纷抛出橄榄枝,希望联合打捞,凭什么啊!最终,我国海军和交通部组成的打捞作业船队,启动“7713”工程,即打捞“阿波丸”号沉船任务,时间是1977年。

当时,很多国家认为中国根本没有能力进行打捞阿波丸,但实践证明,我们实际作业时间比美国计划的所需有效工作日还少。这场任务的功能性的,除了扬名国际外,也通过打捞阿波丸,培养了一支专业海上救捞队伍。



但是,直到1980年阿波丸号整个船被全部捞上来之后,也没有找到传说中装载的40吨黄金、12吨白金,大批的工业钻石这些宝藏。去哪了?成为未解之谜了,大概够拍个电影了。

上述都是广为人知的,比较不为人知的就是中国第一艘航母的故事。

我国航母辽宁舰的前身瓦良格号,1999年,这个6万吨的大家伙仅完工了68%,而且没有动力,乌克兰与中国方面为其拟定了穿越黑海、博斯普鲁斯海峡、地中海和达达尼尔海峡的航线。且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我国海军是不能出面的,负责这项任务的就是中国救捞。



但是,当时土耳其以船体过大、影响博斯普鲁斯海峡其它船只正常航行为理由,拒绝瓦良格通过,但明眼人都明白这货的真实目的是什么。

最终经过了1年半的谈判,2001年11月1日,瓦良格号航母顺利通过了长32千米、宽650-3300米、深30-120米的博斯普鲁斯海峡。在穿越连接欧亚长达2800米的博斯普鲁斯海峡大桥时,16名领航员和250名水手(专家)参加了瓦良格号航母的护航工作。

最终,中国救捞就动用了11艘拖轮,12艘打捞船,共用123天,把这个“破烂”从黑海托运回大连,后来才有了我国第一艘航母“辽宁舰”。

PS,辽宁舰,不是“辽宁号”,我们海军舰艇的正式名称,都是XX舰,不是XX号,例如服役的首艘国产航母舷号17的“皮皮虾号”,正式名称是中国海军002型航空母舰17号山东舰,没有“号”。



还有《红海行动》中,054A型护卫舰(舷号547)的临沂号,正式名称为海军054A型导弹护卫舰547临沂舰,没有“号”。当然,这些都是官方书面说法,大家都理解而且习惯的说法,不要过于苛刻,知道这个命名的噱头就好。

回到电影,电影中展示的中国救捞系统力量已经很强大了,最起码装备强悍。片中特勤队员单兵携带的灭火弹、水下焊枪、便携手持水下氧气瓶、信号烟、逃生手表、C4炸弹、工具箱、温度枪,应有尽有。

PS,看了局座对林超贤的访谈,导演表示片中有一些道具实则是原创,基于真实,但进行了戏剧化的虚构。

PPS,片中两位主角的原型

其中辛芷蕾饰演的角色,原型人物是中国仅有的两位女搜救直升机机长之一宋寅(另一位是万秋雯),参加过400多次救援任务的资深救援机长。





而彭于晏饰演的高谦,应该是个集大成式的角色,我看该片之前发过一组致敬真实救捞人的海报,其中包括 上海打捞局救助工程船队潜水队队长胡建、上海救助基地潜水救助队队长唐顺杰等等,可见该角色是个虚构但基于真实的形象吧。



能飞不用跑

作为能飞不用跑的飞行队,飞机性能自然重要,我国救助飞行队以直升机为主,电影中至少出现2-3种型号。



其一就是主角他们乘坐的S-76直升机,美国西科斯基公司研制民用运输直升机,非常著名的一款。

这类直升机我国有进口,单论救捞系统来说,早期10余架S-76,包括S-76A(现在全部部署在了北海)、S-76C+、S-76C++各类型号、南海、东海和北海救助队里各有部署。

2013年,我国又采购了8架同型号直升机,是较新的S-76D,在电影中展示的,就是南海救助队最新的S-76D。



电影中对救援人员配备也有展示,比如固定的就是正副俩机长(方机长和助手),绞车员(赵呈),以及至少一名救援人员(高谦)。4人位最低配备,S-76最多可以乘坐13个人,所以空间绝对够。

在客机救援戏中,还出现了另一种直升机,这个就牛逼了,欧洲研发的EC225“超级美洲豹MkII”直升机,这是世界最先进的远程客运直升机之一(最大载客25人),当然也是最贵的民用直升机之一,单价2900万美元。

中国救捞一共买了4架EC225,其中两架在电影中的南海救助飞行队(电影中仅出动一架),另外两架部署在东海。



此外,救助飞行队还有A365N(海豚)直升机,以及固定翼的国产运输机运-12。




彩蛋1:美国的海上救援队

这里说下美国的海上救援配置。算是对比吧。

美国救援力量,跟我国应急管理部成立之前的部署差不多,都属于各个部门分门别类,比如空军就有专门的救援队“伞降救援队”,而他们的海上救援力量,隶属于海岸警卫队,叫做“航空救援队”。



美国世界上最早组建海岸警卫队的国家,是美国海陆空、海军陆战队之外的第五大军种,其职能,相当于我国海警、海监、海事、渔政、海关、环保等部门职能的总和,所以其中也包含了救援系统。

PS,论规模可以被称为“五大”,但海岸警卫队与其他四大隶属不同,作为武装力量,它隶属于美国国土安全部,不受美国国防部节制,也是唯一一支拥有执法权的武装力量。不过在战争时期,海岸警卫队是接受海军指挥的,负责海上护航、反潜,为海军提供后备船只船员的职能。

航空救援队是海岸警卫队中的负责搜索和救援的部门,且因为他们基础设施发达的缘故,航空救援队的装备,飞机是比舰艇多的存在。



目前,他们主力机型是HH-60“搜救鹰”、HH-65A“海豚”直升机,除此之外,人家固定翼飞机很有大比重,包括CH-130大力神运输机,“湾流”喷气式巡逻机等等。毕竟固定翼飞机比直升机要快,可以凭借高速和更远的续航在出事海域进行搜索,为进一步救援行动提供宝贵的信息。



而《紧急救援》中的飞行救助队,从名字上就看出其特色,我们说的“海上救援队”这个词其实是不准确的,因为不能单纯的与美国航空救援队进行对比,毕竟如电影中展示的那样,除了海上,我们还负责沿海和协助内陆搜救工作。

而隶属海岸警卫队的航空救援队,只负责海上营救,内陆救灾则是由国民警卫队安排,说白了还是隶属关系不同。我们也一样,应急管理部成立之后,所有内陆救援工作也都统一划归其门下。

2006年有一部电影,凯文·科斯特纳主演的《惊涛大冒险》,就是描述航空救援队的故事,国内有引进。



要论场面和质感,《惊涛大冒险》不如《紧急救援》,但后者对于救援队的业务培训等行业特色方面,却比本片强。电影很细致的展示了乃至救援人员选拔标准、人员操作、知识和技能等等,跟科教片一样。

我国飞行救助队,扩招后目前仅有600人,美国航空救援队也不遑多让,作为2006年的电影,片中表示37000人的海岸警卫队中,航空救援队仅有280人,时至今日,这个数字也高不到哪儿去。

电影中有句台词让人印象深刻:“有很大的可能,你的生命将这样终结:陷于茫茫大海之中,无人相伴、唯有寒冷、慢慢离世。。。但是,你也将获得机会拯救生命,世界上没有比这更伟大的职业了。”



对职业英雄的塑造,这与《紧急救援》的主题不谋而合。

另外日本电影《海猿》也与本片类型,霓虹国的配备叫做海上安保队。在大银幕上,《惊涛大冒险》、《海猿》,应该算是《紧急救援》的前辈。






彩蛋2:行业电影

电影算是一部“行业电影”。这类作品不能说独特,但很少见。

很多朋友将该片算作灾难片,其实也对但并不准确,以严谨的类型片分类基础,“灾难片”是不存在的,我们熟悉的《天崩地裂》《龙卷风》等在MPAA电影协会分类基础上,是“动作/冒险”类型。但类型是又不是绝对的,因为大部分时间观众会根据题材选择电影,所以就出现了灾难片这个约定俗称的分类。



但该片与《流感》《末日崩塌》这样专注极端环境下小人物故事的传统灾难片不同,突发事件是卖点,主题则是行业里的人和事,有着同类作品“战胜灾难,以人为本”的主题诉求,但更重要的是,让大家了解这个行业。

所以我称之为行业电影,我们都知道有《白色巨塔》《律政英雄》《海滩救护队》这样的行业剧,但在电影领域,也有类似的存在,只不过比较少罢了。

比如好莱坞的《绝世天劫》,虽然是炸小行星的故事,但主角却是钻井工人,前半段用了1个小时的时间来描述他们的生活和训练,为随后上小行星钻井做铺垫,这个特征,就是使得该片与同期题材撞车的《天地大冲撞》一下子区分开了,后者则是真正意义上的灾难片。



同理还有《烈火雄心》和《勇往直前》,都用大量篇幅呈现了消防员的日常。前文说的《惊涛大冒险》展示了救援队从学员到出任务的日常,还有日本的《海猿》系列以海上保安队员为题材(有剧有电影),前苏联的《机组乘务员》描述的是以的生活与职业(后来翻拍为《火海凌云》,内地有过引进)。




彩蛋3:剧本指导郑丹瑞

本片的剧本指导是郑丹瑞,好久不见的名字。

老港片迷对他不会陌生,演过很多电影,比如著名的《小男人周记》,港片中少见的中产家庭电影,男主角梁宽,成为雅痞一族的代表。



这部戏其实改编自郑丹瑞主演的广播剧,也带出了他另一个身份,是香港的著名电台DJ,除了主持金像奖,也有过对谈节目,主讲家庭,帮人排忧解难,类似于现在的《鲁豫有约》这些,写过剧本出过书,也不难理解林超贤找他来协助剧本的原因,所以就有了电影中高谦很中产的家庭氛围。

林超贤与郑丹瑞是老朋友了。《小男人周记》是陈嘉上导演,林超贤当时是副导演,因此与郑丹瑞结缘。后来郑丹瑞执导的《喷火女郎》《黄蜂尾后针》《姊妹情深》等作品,林超贤都是副导演或制片人,这次《紧急救援》算是两位老友多年后再次合作。




彩蛋4:四场事故的原型

《紧急救援》是以真实事件为背景,电影中四场事件,大致上都有原型,但说实话的,你要不说基本没人知道,我也是看了他们的文章才知道,所以这里简单提一下。

★第一场钻井平台,原型是墨西哥钻井平台“深水地平线”的爆炸。

这就是完全的“原型”了,仅以此为事件基础,而且电影也是在墨西哥的摄影棚拍摄完成了,不再多提,有兴趣的可以看看美国电影《深海浩劫》。

其实国内也有类似事故,就是“ 9·7山东东营胜利油田平台倾斜事故 ”,但感觉片中爆炸的钻井平台还是参照前者多一些。


★最后一场,源于2018年举世震惊的“桑吉”轮救援。

2018年1月,载有11.3万吨凝析油的巴拿马籍油船桑吉轮在长江口以东海域发生碰撞,导致起火燃爆,救捞系统紧急调集239名救援人员,9艘各类船舶进行救援。1月13日,4名救援人员冒着生命危险登上燃爆中的桑吉轮,发现并带回2具遇难者遗体,并取回了船载航行数据记录仪。最终桑吉轮在1月14日爆炸沉入海底。



其中救援步骤完全按照真实来拍的,包括四名敢死队成员,电影中也是四位救援人员,现实中,四位英雄进入桑吉号之前是写了遗书的。

★第二场,没有原型,但暗指内陆救灾。

毕竟救捞系统还多次前往内陆执行重大抢险救灾任务,尤其是救助飞行队,曾经奔赴汶川执行抗震救灾任务,还多次前往辽宁广西等地执行抗洪救灾任务。比如南海第一救助飞行队在汶川时一共救了225人,其中绝大部分人是在如片中那样的山区和峡谷里救出。



★第三场,客机营救,没有案例,但并非完全虚构。

但中国救捞确实有过打捞失事飞机的案例,包括2004年11月,烟台打捞局应急小分队在包头成功打捞“11.21”空难失事飞机黑匣子;还有2005年2月,东海救助局、东海第一救助飞行队出动多艘船舶和飞机,在长江口联合搜索打捞坠江的引航直升机,成功打捞起飞机黑匣子和其他残骸,但如片中这样现场救助形式的(非事后打捞),确实没有。

我找遍了资料也没有查到相信息,只能脑洞了。个人观点啊,这段内容大概是以马航马航mh370为灵感。联系起电影筹备和开拍的时期,正是满世界找370的时候,保不齐编剧就把这个事件写进剧本了。


编辑于 2020-12-21 1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