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西部片
与狼共舞(电影)

如何评价《与狼共舞》这部电影?

关注者
71
被浏览
145,775

18 个回答

【提示:请确保已至少观看过一次影片,并保持WiFi连接】


全文分为四个部分。

不是人人都具备相关历史社会知识(比如我),所以在第一部分先试着解答一下观影时可能会遇到的问题。

第二部分放一些电影拍摄的细节花絮等,第三部分聊聊这部电影为什么拿了7座小金人,这两部分多数基于相关的((客观的)电影资料。

最后一部分,请一定,答应我,让我抒发下感情,好吗?


以上,祝阅读愉快!


--------------正文-------------


一、影片答疑【尽量不加主观臆测】

Q:开头10分钟是怎么回事?

A:字幕显示,故事始于1863年的田纳西州战场,正值美国南北内战时期。邓巴所在的联邦政府军与南部联邦军相遇交战。

Q:邓巴为什么到了边疆?

A:主流看法是因为邓巴厌倦了战争与政治生活,他之所以能去是因为他前面立了功,主动要求到边疆。

Q:自杀那个人为什么自杀?

A:Major Fambrough(范布鲁少校)在小说中的形容是“长年孤独驻守、无由升迁、酗酒成性和寂寞鳃夫”“他妄想成疾, 已在不知不觉间神经错乱了”。至于“尿裤子”那句,有人解释说是俚语“去你妈的”的双关,我不懂了。

Q:坡上那些洞都是什么东西啊?

A:Dunbar(邓巴)在去Fort Sedgwick(Sedgwick要塞)路上时走着走着,画面一转,一位军官叫下士们都解散回家。嗯,邓巴和该军官是两个人,驻地的人马弃守了。是的,没错,我脸盲发作了。

Q:Kicking Bird(踢鸟)和Wind In His Hair(风中散发)的身份?

A:踢鸟是一名巫医,风中散发是一名武士。

Q:苏族三个孩子是男是女?

A:讲真,这问题困扰了我很久。事实是,都是男孩。只能说我看的不够细致,片中很多细节都能看得出。

Q:为什么片中用了很大篇幅写野牛?

A:野牛曾是美国西部最重要的一种动物,内战结束后,西迁的白人对野牛进行过大屠杀。

Q:为什么有段时间大家冲邓巴喊Loo ten tant?

A:野牛在苏语中是“Tatanka”,所以Loo ten tant是与他发现野牛的事迹有关的族人给他暂时的(?)名字。

*@ 潇蘩评论补充新思路:Loo ten tant个人认为是印第安小孩对lieutenant的不正确发音,因为dunbar的军衔是lieutenant,狩猎出发的时候dunbar也是一身军官打扮,所以小孩子们才这么喊他。

Q:为什么苏族人吃生肉?

A:捕猎后生吃牛肝(不是生肉)是一种仪式。

Q:帕尼人为什么那么凶残?

A:帕尼人在影片中基本以负面形象出现,大概是因为在反抗白人的过程中投降的比较早。印第安人中也有比较不好斗的群族。

Q:十熊的村子后来怎么样了?

A:小说里,军队来时村子已经迁走了,至于苏人的整体命运就是片尾字幕那样,最终失去家园,归白人统治。

Q:电影为什么叫Dances With Wolves与狼共舞?

A:狼出现的次数并不多却有着重要的象征意义,普遍认为狼隐喻着苏族,从最初的防备到熟悉到信任,Two Socks的死亡,及片尾狼的哀嚎都是印第安人命运的写照。


二、影片细节【尽量避开人尽皆知的】


  • 花絮:

1.片方请了二百五十名内战重新参战者再现内战交锋场面。因为该场景被设定在秋天,所以剧组用了一万加仑左右的颜料,把玉米杆涂成黄色,把树上的叶子画得与东达科他的秋天相像,把草染绿。

2.马身上的图案都是取自印第安帐蓬上的古老象形文字,每个符号都有其意义。巫医的马有一个重要的符号和像一场冰雹那样的圆点。服丧的人一只手侧旁擦了一道。帕尼人的符号与苏人的符号也是不同的。

3.所有印第安男演员都戴上他们自己的鹰羽而不是让服装组准备(因为可能会伤到鹰),他们用的多数是从自己长辈那儿传下来的。猎牛片段中倒下的野牛也都是道具,用金属丝制成,覆以牛皮。

4.猎牛这一场景用了三千头牛,拍摄一共用了八天时间,用了一架直升飞机、十辆挖土机、二十四个骑着没有鞍的马的印第安人(他们骑马时用的是印第安传统绁绳),外加二十个牧马人。

5.踢鸟的扮演者Graham Greene比Stands With A Fist(握拳而立)的扮演者Mary McDonnell还小两个月。导演兼主演的Kevin Costner在选角时要求的该角色是一位“妇人”而不是一个“女孩”,他“需要脸上有皱纹的人”,在这件事上还与制片方产生过矛盾。Mary因本片出色的演技获得的奥斯卡最佳女配角提名。此外,她全片中拉科他语的语调和发音都十分准确。

6.十熊妻子Pretty Shield的扮演者是由玫瑰花蕾保留地赛因特·格莱断长学院的拉科他语言文化讲师客串的。她负责翻译剧本对话,还担负语言教学和技术顾问的任务,并为主要演员上了为期三个星期的“速成班”课程。

7.十熊的扮演者可能是当时美国最为人知的土著演员,他的主要身份还包括社会活动家和民歌歌手,他生于南达科他的一个达科他苏族保留地,曾在多部影视作品影中露面,发行过两套民歌唱片。作为一名歌手,为帮土著人争取人权,他到处游说。作为北美印第安人运动的领袖之一,他积极参与为承认条约、土地和宗教权利而进行的社会活动和工作。

8.据说布莱克(本片小说作者兼编剧)是按照基奥尼(另一个印第安部落)首领的原型来塑造影片中的踢鸟的。原型是一个主张与白人和平共处的印第安人,颇具讽刺意味的是现实中的“踢鸟”据说被一个名叫马孟蒂的基奥尼萨满教巫师兼武士毒死了,因为他曾在1875年把主张抵抗白人的族人投进了监狱。饰演踢鸟的Graham Greene因本片获得奥斯卡最佳男配角提名,

9.扮演苏族少年Smiles A Lot,Otter,Worm的孩子也是苏人,但是他们从没有学过土著的语言,这是印第安事务局所禁止的,,直到七十年代宗教信仰自由法令通过后才开禁。印第安人只能偷偷摸摸的进行。

10.“苏”是别的部落给苏族起的名字。苏族名字实际上是一个比“苏”这个字长得多的、以“苏”结尾的词。“苏”的意思是毒水獭,意为任何人插足进来就一定会陷人麻烦之中。苏族管自己叫“拉科他”。拉科他,就家庭而言是“伙伴”的意思。

11.在片中出现的“吸旱烟”是印第安人最隆重的仪式之一。他们相信,当人们分享旱烟时,烟袅袅上升会把思想带到伟大的神灵那里,烟袋锅是人的中心。所以分享旱烟意味着分享的人是你所信任的人,是被接纳进你的家庭并与你生命息息相关的人。

12.原著小说中主要人物科曼契族在电影中被改为了苏族,主要原因并非网传的苏语更普及,而是由于外景的选择(南达科他州前州长罗伊·豪克的私人农场愿意提供三千五百头强壮的野牛出镜)。


  • 漏洞:

1.美国内战史上,南军的枪法是赫赫有名的,所以“南军步兵无法击中离前哨仅五十英尺的骑马慢跑的北军军官”这一场景实在难以让观众信服。

2.东部来的新手邓巴比一伙非常机敏、急于觅食因而非常警觉的印第安人更早发现一大群正在他们的居处附近活动发出异常巨大响声的野牛。

3.一直以来使用棍棒、弓箭和长矛的拉科他人拿起来枪来很快就能使用自如,且这些枪还被埋在地下好几个星期、被一场猛烈的暴雨浸饱过。

4.主演们的印第安日常着装几乎是现实中节日庆典水平。此外,握拳而立在婚礼中穿着的白色鹿皮服也是不符合达科他习俗的。(微瑕之外本片的服装水平还是很高的,提名奥斯卡最佳服装设计)

5.十熊原型是签订1867年梅迪辛洛奇条约的南部平原雅帕里卡的一位科曼契族首领,而影片中十熊变成了北部平原的首领。所以十熊拿出西班牙高盔,解释与南部殖民者发生冲突这一场景是错误的。

6.片中白人军队为追踪十熊的部落而在1864年冬发动了一场冬季战役。事实上,1868年11月的冬季战役是乔治·卡斯特中将的第七骑兵队在感恩节那天在瓦希托河湾对夏安人的一场大屠杀,此前美国军队从未在平原上发动过冬季战役。


三、影片成就【尽量选用主流观点】

3项金球奖,7项奥斯卡(12项提名),不加上演员们的个人成就也足以证明某些事情了,关于影片的解读也已经有很多,不想多说,在这里我就简单总结一下好了。

1.西部片的反叛

一般认为二十世纪初《火车大劫案》是第一部西部片(实则西部背景片),作为美国影坛一大主题,西部片虽几经起落但不曾衰亡。但漫长的西部片岁月中,《与狼共舞》几乎是第一次把印第安人以历史的正面的形象放在在荧幕上(甚至首次使用大批的土著演员饰演印第安人,首次在影片中印第安人全程使用的达科他语)。我特别喜欢一个描述“银幕上凸显了印第安人从‘野兽’到英雄,从群像到个体,从‘沉默’到发声,以及与白人之间的关系从冲突到和平共处关系的变迁”(朱肖红)。

2.观念的更新

90年代的美国似乎已过了“西部金矿”的共鸣时代,相比起来,《与狼共舞》中文明与自然的冲突更令人深省。郜磊在分析影片的历史文化观时总结到:每个种族及其文化都有独特之处,不应因其落后就全盘否定。那种生物学上的“优胜劣汰”理论并不完全适用于历史文化领域。

3.影片的制作

一举夺得包括剧本、摄影、音乐、音响等多个大奖,以及其他提名,可见制作上的用心。作为一个普通的观影人,片中壮丽的西部景色即使放在二十多年后的今天依然美丽,电影原声也常被用在其他媒体中,最让我惊艳的是影片讲故事的能力,我是在看了这部电影才对影评人常说的“节奏”有了一点感受。

4.上映的时机

虽然可能并不是重点,但也有影片相关报道提到,影片上映时正是美国军队(有1/3黑人)在海湾殊死搏斗,奥斯卡颁奖时又恰逢海湾战争胜利,国民爱国情绪空前高涨,开拓精神再次受到肯定,公众的反应超出了原先的估计。


四、终于到(暴露)(真实水平的时候)了!


关注这个问题也有几个月了好像,这问题的关注度与好评简直不像是在聊同一部电影。

算了,不管了,总之,在四个小时的电影里,我没有一分钟觉得漫长,在第一次观看时甚至还要经常(很蠢的)看看进度条,生怕电影太快结束。

尽管我在前面讲到这部影片的成功有部分归功于印第安人形象的重塑,然而并不是这样的。。。像我这样都没看过什么西部片(更别提原本的土著人形象)的人,都会被这部电影深深的吸引。

于我,自然与爱是碾压时空的主题,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观看我都会被震撼到,这无关什么创造性突破。再加上让我泪目的淳朴的感♂情,带有冲击性的历史的残酷,几相交错,我实在找不出让我觉得这部电影无趣的理由。


好了,就先夸到这里。

能写到这里,我的唯一目的其实就只是想抒发点上面一直没地方施展的感情!


1.电影真的很美是不是?世界那么大你想去看看是不是?

不是因为我活在草原才讲它美,是真的很美啊。雨水不好的时候就会想片头那样枯枯的,水源好了就是鲜嫩的绿色,呼伦贝尔草原的草可以没膝,额济纳的秋天就像圣地那样金灿灿的,看见湛蓝的天空了么,有晚霞的时候美的无以伦比。

“I've always want to see the frontier——Before it's gone.(我总想去边境上看看——在它没消失之前)”



2.不论生死,世界上有坏人也有好人是不是?

马夫看着就是个大俗人,可是死前叨念着不要伤害他的骡子,看着领头那个帕尼人吃着他的水煮蛋,心里真是五味杂陈啊。

讲起来,帕尼族似乎是残暴的,但苏族在某些时候也是毫不手软的,我们谴责帕尼族早前投靠美军,但十九世纪的苏族也最终没能逃脱这样的命运。

活着大概就是这么残酷的一件事。


3.电影里有种不动声色的幽默是不是?

据我观测,美国电影的传统好像是无论什么主题(除了灾难片)都一定要搞笑一下的,但是比起近年来走进影院时的哈哈哈,我好像更喜欢本片中的这种幽默。

比如影片中的重要人物Cisco的系列番外——《偷马》,真是看几次都不过瘾啊。第一次偷马的是踢鸟,结果碰到了全裸的邓巴,落荒而逃(还撞坏了人家的围栏!);第二次偷马的是熊孩子们,半夜被吓醒的邓巴打算奋起直追时一头撞到了门上;第三次偷马是风中散发和他的伙伴,吓唬人的人走了后,反射弧长的邓巴中尉才像块木头一样直挺挺的倒在地上。

哈哈哈,笑死我了!


4.影片里印第安人真的很蠢萌是不是?

我最喜欢Wind In His Hair(风中散发)!

吹起牛逼来特有底气,找人家撕逼时就哇哇乱叫,往别人的咖啡杯里甩糖都不看人表情,还有跟踢鸟一起去邓巴家拜访,踢鸟让他挥手打招呼时那个不情愿啊,还有次邓巴都说已经吃饱喝足累了困了他还一直让人家进帐篷讲故事,顺便硬要换(qiang)人家的衣服,真的好烦好烦的,以及他这种事迹我能给你讲一打╮(╯-╰)╭

可是这家伙每次都戳我泪点啊,可恶,比如邓巴结婚前特意跑去讲他前任好基友兼握拳而立的前任老公,他说“But now I think he went away because you were coming(但我现在明白了,你来了所以他走了)”,又比如邓巴和老婆要离开部落时,他又秀了哇哇大叫的技能“Dances With Wolves!(与狼共舞!)”“I am Wind In His Hair!(我是空中散发!)”“Do you see that I am your friend?(你愿意把我当作你的朋友吗?)”“Can you see that you will always be my friend?(我愿意永远把你当作我的朋友!)”这次我再也不能没心没肺的嘲笑他了。

直到影片结束他也没有娶妻,在这里,我衷心祝愿我亲爱的风中散发能嫁个好人家:)

再说说邓巴最喜欢的“安静的人”——Kicking Bird(踢鸟)【哦不对邓巴最喜欢的是握拳而立o( ̄ヘ ̄o* )

踢鸟特别傲娇啊,第一次见到果体邓巴的表情,平时在部落里讲话的表情,和妻子做羞羞的事的表情,看到圣地被白人破坏时的表情,都是一毛一样的啊!真是个气质跟名字一点都不相符的人呢╮(╯-╰)╭

不过每个面瘫的人都有破功的时候,要和邓巴握拳而立分别时,巫医大人在全片中,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发飙了!【哦对了,嫁女儿时他也偷偷笑了还以为别人看不到╮(╯-╰)╭

我也很爱他的老婆Black Shawl(黑披肩),脸蛋逆生长,人还特别灵巧,嫁女儿和送别友人时都给了自己的丈夫关键性的提示。

说起聪明人我还很喜欢部落头领Ten Bears(十熊),这个老头子真不愧为成为首领的男人,充满了沟通智慧和人生智慧。他对邓巴说的“The man the soldiers are looking for no longer exists. Now there is only a Sioux named Dances With Wolves(那些士兵要找的人不在这儿,这里只有一个叫与狼共舞的苏族人)”分分钟升华了主题。

十熊那位喜欢爆他小时候糗事的老婆也很可爱啊,

十熊那位死的有点冤枉的好朋友Stone Calf(石牛)也很可爱啊,

三个苏族少年也很可爱啊!

我是不是有点太喜欢电影里塑造的苏族人了╮(╯-╰)╭


5.你们背着我换过邓巴的演员了是不是?

换演员这种事都敢做,是在小瞧我的智商嘛?以为你是唐僧吗?当导演了不起吗?哼

P.S.我当然不会承认我还把十熊和石牛搞混过Σ(`д′*ノ)ノ


6.所以,你就这么一直看完了我写的五千字是不是?

arigatougozaimasu:) 另外,找到错别字儿了么,笑~


--------------附录-------------


参考文献及推荐阅读:

[1]凯·科斯特纳,沈善. 创作人员的话:谈《与狼共舞》[J]. 世界电影,1991,06:149-158.(主创人员的访谈录,可以搜罗很多趣闻)

[2]爱·卡斯蒂罗,闻谷. 评《与狼共舞》[J]. 世界电影,1992,02:172-188.(观点比近几年国内抄袭狗的影评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3]晓棣. 是他,还是角色?——《与狼共舞》制片导演、男主角科斯特纳[J]. 世界博览,1991,08:49-51.(有兴趣的了解下科斯纳特咯)

[4]李一鸣. 昔日英雄今何在?——美国的西部片和《与狼共舞》[J]. 当代电影,1992,03:120-129.(写得特别好!五分钟入门西部片)

[5]杨瑾. 《阿凡达》和《与狼共舞》的比较[J]. 黄山学院学报,2013,01:127-129.(我就是觉得阿凡达比不上与狼共舞你来咬我啊)

[6]吕超. 悲情印第安[J]. 世界文化,2010,07:30-33(一篇散文,概览印第安的悲惨历史)

[7]喻小雨,杨毅,姚桂桂. 论影片《与狼共舞》中的舞蹈与多元文化主义[J]. 科技展望,2015,09:239.

[8]王勇杰. 情有独钟的电影音乐——《与狼共舞》电影音乐引发的期盼[J]. 电影评介,2006,14:44-45.(两篇艺术方面的小短文,有空可以读读)


彩蛋1:

读文章的时候发现曹元的“奥利弗·斯通电影中印第安人形象的表现——以《与狼共舞》为例”严重借鉴了朱肖红的“从《关山飞渡》和《与狼共舞》看印第安人形象的嬗变”。

先不聊这种明显的借鉴是怎么上得了期刊的,谁来告诉我奥利弗·斯通《与狼共舞》有一毛钱关系么?哭瞎


彩蛋2:

分享《与狼共舞》剧本的两个中译本,不长的,一会儿就能读完。

1991年沈善版:更像小说原文——链接: 百度云 请输入提取密码 密码:awzr

1992年子燕版:妥妥的剧本——链接: 百度云 请输入提取密码 密码:6nnn

翻译略有差异,不影响理解,配合电影食用更佳。


最后,感谢阅读,观影愉快哈哈哈!

这样,晚安。

编辑于 2016-06-16 16:13

30年前横扫7项大奖的奥斯卡电影,4个小时没有一分钟多余镜头

1990年,凯文·科斯特纳执导的处女座《与狼共舞》上映,入围了第63届奥斯卡12项提名奖项,并最终斩获了7项大奖,这一部西部片的出现,为逐步走向衰弱的西部片注入了新的血液,唤起了观众对于西部英雄的缅怀和关注

电影延续了传统西部片的叙事风格,以其独特的视角,全方位的展现了历史,文化,种族等复杂的主题,颠覆了以往西部片中极力渲染的个人英雄主义和美国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赋予了西部片新的内核,它是一个狼啸式的文明,也是一首西进史的挽歌。

01,反传统的西部片

美国国务卿基辛格曾经说过:

“美国人所钟爱的牛仔,是那个率领着一队车马,独自一人骑马走在前面,只有他的马相伴左右,独孤一人走向了小镇,并无其他。”

在西部片中,牛仔所代表的是一种个人英雄主义的精神,是个人主义与社会秩序的对抗,他们总是正义的化身,极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与狼共舞》从表面上看,似乎冲破了以白人为主的个人英雄主义范畴,塑造出了一个以“踢鸟”为代表的印度安人的英雄群像,邓巴所代表的仍然是个人英雄与集体主义的一种对抗。

在电影刚开端,邓巴因为拒接成为残疾人而独自一人策马饮弹,欲求一死;

在电影的末尾,邓巴选择性的留在了西部边陲,一人一马在荒野上独自坚守,甚至是邓巴与苏族人一起捕杀猎牛,携手反抗美国白人的进攻,都可以看作是个体与主题社会秩序的对抗。

从这些层面来看,邓巴身上赋予的荒野孤胆英雄形象和以往的西部片并无大的差异,但因为电影对白人的罪恶感出发,对于他们在征服西部的过程中所犯下的罪恶进行了毫不保留的呈现和检讨客观而公正因此超越了传统意义西部片的范畴。

02,西进运动:英雄责无旁贷的生命道路

“西部英雄并不是在和野蛮的印度安人搏斗之后成为英雄的,而是一种承认少数民族的文化,历史,并且对其进行包容,对弱者付出心血的后现代主义英雄。”

在传统的西部片中,好莱坞电影将印第安人塑造成为野蛮,愚昧,杀人如麻的噩梦,而相对应的是,白人则成为了传播文明的使者。

然而,历史上的西进史,则是“一部印第安人活生生的血泪史”,这和大银幕上的好莱坞电影是大相径庭的,而《与狼共舞》的闪光点在于,它颠覆了好莱坞的传统理念,为被毁灭,被践踏的印第安人和印第安文明给予了客观而公正的肯定。

在电影中,突破了白人为中心的传统,运用写实的手法摆脱了种族的桎梏,用客观而公正的手法呈现了这一段历史,对印第安人的勤劳,质朴给予了肯定和支持,对他们友好和平的民族相处方式给予了赞扬。

在长达四小时的电影时间中,生动呈现了100多年以前印第安人的生活,他们质朴,善良,生活在一片和谐和友好的环境之中,而美国白人的西进运动,他们残忍的弑杀印第安人,毁灭了印第安文化,这一切,在电影中都得到了最直观的体现。

在上古时期,印第安人就居住在这一片广袤土地上,而所有的白人,甚至包括主人公邓巴都是一个闯入者的身份。

邓巴中威,身经百战,在疆场上浴血奋战,几乎丢掉性命,然而,他的骨子里却是一个文质彬彬充满文艺气质的一个青年,随身携带笔记本,记录生活。

伴随着印度安人的出现,邓巴将印度安人“踢鸟”吓得魂飞魄散,这样的见面是极其尴尬的。

也许,在白人眼中,印第安人是和野蛮,愚昧画上等号的,所以内心深处有着天然的优越感;

而邓巴不知道的是,自己作为白人,在印第安人的眼中,他是一个侵略者的身份,只不过因为白人手中有着更可怕的武器,所以争夺了更多的话语权而已。

邓巴是一个有教养的军官,他渴望和平,在融入到这一群善良友好的,勤劳勇敢的印度安人当中时,和他们一起生活,狩猎,庆祝,饮食,他渐渐了解了印第安人的文明。在一次对抗外族入侵的战争中,邓巴更是被封为了苏族人的民族英雄。

作为英雄人设的主角当然是为公义扶弱的一方,他投入为保护拉科塔而抵抗美军与猎头族的阵营,与妻子颠踬跋涉在冰雪漫漫的险峻峡谷中,企求将事实真相公诸于世。这些情节隐喻了人类为追求正义和平的道路的崎岖困难,然而,这也是英雄无法避免责无旁贷的生命道路。

03,狼啸中消失的文明

不管在东方还是西方,不管是伊索寓言中的《狼和小羊》还是中国式的《东郭先生和狼》,都将狼塑造成为一种凶残,狡猾且冷血无情的生物。

然而,在电影《与狼共舞》中,这一只狼却是一头孤独而苍凉的狼,随着剧情的发展,它在片中出现了十几次。

远古时期,人们认为,狼能够听懂人类的语言,如果对狼不尊重,他们就会施加报复。

在印第安人或者某些欧洲的文化中,狼是保护神的角色,是主宰动物的长者,很多的印度安人都佩服狼的优秀特质和勇气智慧。它们具有快捷的速度,过人的爆发力,也有着丰富的体态语言和发达的嗅觉,为了生存和生活能够和万物友好相处。

然而,白人入侵之后,疯狂的破坏这里的生态平衡,当然也包括对于狼的铲除和斗争,于是,移民者便和狼群的斗争从此展开。

电影刚开端中,狼的呼啸声在旷野盘旋,结尾处,印第安文明也在狼啸声中渐行渐远。狼的出现,是电影对于已经消失的印第安文明的缅怀和致敬。

04,荒野:自由与反叛精神的热土

在西方的传统文明中,荒野作为重要的精神象征元素,在基督教文学中,荒野被誉为“被上帝遗弃”的命运写照,而流浪汉更是将它看作是无家可归的活动场地。

在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以来,随着西方人传统价值体系的崩溃,对于传统文明的逃离和排斥,对于传统思想的厌倦,荒野则变成了和现实相对应的诗意空间。

在电影《与狼共舞》中,荒野是最主要的而活动场所,主人公邓巴最重要的活动轨迹都和荒野相关,即来到荒野,居住荒野和离开荒野这三部分。

荒野不仅是邓巴了解印第安人,和他们建立友谊,找到爱情,对于白人行为产生质疑,憎恨到反抗的重要见证场所,也是邓巴实现了自我转变和完成自我成长的生命历程。

在荒野中,他可以伴着篝火和狼共舞,悠闲的躺在草地上看旭日东升;

在个人身份认同中,他逐渐的接受了印第安人的文化氛围,从一个白人战争英雄过渡到了印度安人的救世主,和残暴,自私的白人倒戈相见;

在精神层面上,邓巴对印第安人的防御变成了主动的示好,和他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卸下了文明的重负,不顾生命危险为印第安人伸张正义,用超我的姿态向生存的极端环境发起了挑战。

随着剧情的发展 ,荒野也被赋予了新的象征意义,从刚开始的荒原意境转变为一种蓬勃向上具有反叛意识的乐土,由被放逐式的“悲观姿态”转变成了友善包容,自信乐观的“积极面貌”。

05,结语

“18年后,苏族人被迫放弃了他们世代相传的土地,这个时代对于印第安人来说,是永远呜咽的悲歌。”

伴随着这样的结尾字幕,电影也接近了尾声。

在这一部气势磅礴的电影中,没有传统好莱坞电影所带来的强烈视觉冲击感,没有科幻大片中吸引人眼球的特效和制作,然而,它的大气却是细腻而委婉的,用一个白人来访者独特的视觉,向我们呈现了那个时代,美国西部有关于印第安人的一切。

历史早已经远去,而对已然消逝的文明的怀念,却永不停息。

发布于 2020-03-05 12:59

西部片后期的经典之作《与狼共舞》(Dancce With Wolves)是好莱坞明星凯文科斯特纳自导自演的剧情长片,影片描述在美国南北战争末期,北方军中尉邓巴与拉科塔印地安人的故事,电影的对白多使用拉科塔印第安人语言,配以英语字幕,这在当时的美国电影圈很罕见。

本片获得七座奥斯卡金像奖,票房也大获成功,象征着西部片在好莱坞的复兴。2007年,此片因为它文化上、历史上、美学上的重要价值,被选为美国国家电影保护局典藏。

影片开头是美国南北战争战场。

焦灼之际北方联邦军的一名军官约翰邓巴(凯文科斯特纳饰演)的脚已血肉模糊受伤严重,他忍痛穿上军靴, 犹如壮士赴死般毅然策马奔驰穿梭在南军的枪林弹雨中,他奇迹般毫发无伤平安而归,并强势助力北方军转败为胜。

在众人认为他即将受到提拔赏识,军途一片光明美好时,他却自愿请调到充满危险与未知的西部荒原边疆驻守。这跌破众人眼镜的选择完全缘自他对战争的厌弃与质疑。于是一个孤独寻求生命价值的英雄踏上了一段与世俗价值截然不同的旅程。

但当他抵达边疆营地时,却发现此地早已被弃守,基于一丝希望,于是他单独留守在该营地里,并开始自己在荒野上打理生活,也与一只狼结成朋友(此狼因脚上有两片白毛而被他称为「双袜」),邓巴中尉的营地离一个印第安部落拉科塔部落不远,他也逐渐发展出与拉科塔人的友谊。

在碉堡驻守时,邓巴逐渐认识这群印地安人,学习他们的语言之后,他对印地安人的认识也由原本的紧张陌生转为钦佩、向往。最后,他离开营地与印地安人一同生活。此后,印第安长老「踢鸟」赐予了邓巴美丽的印第安名字 —— 「与狼共舞」。

这段无疑是表达了反战的思想,两种不同文化的人,如何因开放的心胸,善意的互相尊重而彼此帮助,进而成为互相欣赏平等的好朋友,而不是相互攻击的仇敌。

片中邓巴和拉科塔好手捕捉野牛的一场戏,镜头以仰角拍摄硕大的野牛奔驰时中箭倒地朝镜头冲来的瞬间,低沉有力的撞击声和扬起的大片尘土不仅满足渴望刺激的视觉与听觉享受,也衬托出印地安人英勇矫健的身手。而本片也精心安排呈现出许多南北战争时期白人和印地安人的生活文化,让观众能看见当年草原上印第安文化的风貌。

片中没有展示殖民者与印第安人之间的战争,我想是因为导演只是在向我们展示绝美的西部风情与印第安人的豪爽洒脱。

南北战争后,获胜的北方军队无事可干,讨伐印第安人就成为另一场战争。影片中拉科塔部落的长老「踢鸟」不止一次的想知道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白人出现在此地,还会有更多吗。邓巴最后告诉他,还会有更多,因为邓巴知道这场战事迟早会来的。

影片最后邓巴与妻子颠踬跋涉在冰雪漫漫的险峻峡谷中,企求将印第安人的事实真相公诸于世。这里象征人类为追求正义和平的道路是何等的崎岖困难,也是英雄无法避免责无旁贷的生命道路。

现代国家的三个基本要素就是:国土、人民和主权。而这个新国家的“人民”却不包括曾经是这片土地的主人。对于这片土地曾经的主人,这是一件多么悲凉的事啊。

《与狼共舞》是独立制片体系下的作品,虽然没有庞大制作预算,但是呈现的却是一部不输好莱坞电影的杰作。本片有深刻浓厚的人文视野,中心主题严肃的探讨反思了战争、英雄、正义、生命等等重要价值传递表达十分成功。镜头大量摄取美西草原的壮丽开阔自然风光,整体呈现出一部气势磅礴的史诗经典作品。


----------------------------------------------------------------

更多电影资讯,影评,欢迎关注公众号:将军映画 (jiangjunyinghua) 一个热爱电影的极端分子

编辑于 2018-04-19 15:22

1、终于看了这部大名鼎鼎的《 与狼共舞》,名符其实的好片儿,绝对对得起那众多的赞誉。

2、下午17:00开始看,至晚上21:00看完。历时4个小时,除了开篇的30分钟稍显无趣外,其他时候并没有使我感到厄长。可见只要电影内容精彩,节奏把握适度,片长真的并不是太大的问题。

3、整部影片大气磅礴,非常的自然、流畅,该快得快、该慢的慢,节奏控制的相当的到位。

4、情感传递的非常准确、适度,没有特意的煽情,一切皆是情之所至后感情的真情流露。这样一部电影做到这点实在是难得,稍不留神就会给人在处理感情上用力过猛的嫌疑。(我还是流泪了,在告别的桥段,那一句句呐喊“与狼共舞,你是我一生的朋友!”发现自己对这种男人间的友情戏实在是没有什么抵抗力。呵呵)

5、影片摄影异常出色,镜头运用纯熟,传递的画面美轮美奂。

6、一个电影人一生中能留下这样一部作品也算是不枉此生了。 凯文·科斯特纳的能力让人着实叹服,纵使后期开始走下坡路,但能有这样一部影片留世,夫复何求?!(这片儿里的他真帅!)

7、《 阿凡达》的故事确实和本片有类似之处,虽然故事的发展并不一样,但不能否认是本片给了 詹姆斯·卡梅隆基本的故事框架。

8、看电影时忽然想到 金庸先生的《天龙八部》中也有类似的情节出现,萧峰在女真国的遭遇和本片主角真的很像。

发布于 2015-08-29 01:12

如果要选我最爱的十部电影,《与狼共舞》(1990)肯定入围。

如果要选最爱的十部电影配乐,我会把《与狼共舞》排在榜首,因为它有着特殊意义,我对电影配乐的一切热爱都始于它。

上世纪90年代,刚上大学的我对于音乐的认识还停留在有人声的流行歌曲。之后出现了新世纪音乐,我开始喜欢节奏明快或是有治愈氛围的电子音乐。

很偶然的机会,我弄到一盘《与狼共舞》的原声磁带。我有边看小说边听音乐的习惯,而John Barry的《与狼共舞》有着一种神奇的魔力,能让我隔绝外界事物,快速沉浸至文字中。

这张原声专辑并没有改变我的人生轨迹,但它却在潜移默化中指引了我的心灵旅程。我开始爱上电影配乐,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从一个理工男慢慢变成了一个极度感性的人。

时至今日,我有众多的电影配乐CD收藏,大部分是在大学时期与刚毕业后所购,D版为主。《与狼共舞》是这一切的源点。

它很适合在深夜伴读,特别是战争类小说。从金戈铁马的《三国演义》,星辰大海《银河英雄传说》,再到浩瀚无垠的《三体》,作为一部西部片配乐的它毫不违和。

因为伟大的John Barry把它谱写成了一篇史诗,既恢弘雄壮,又不失哀婉绵长。三十多年过去了,电影配乐已走向电子合成的主流,像《与狼共舞》这种老式交响乐专辑越来越少。但岁月并没有淡去它的璀璨,它依然是配音史上的一座丰碑。

好的配乐可以在零旁白中替导演交代故事背景。序曲《Main Title/ Looks Like a Suicide》长达7分半。轻柔小号起始,好似拂晓的军号;紧跟整齐的鼓点,肃杀之气顿起;之后交响齐鸣,硝烟弥漫中一场大战即将拉开序幕。

其实第二曲《The John Dunbar Theme》才是真正的主曲。它奠定了全片的格调……历史长河中的无尽孤独。

好的配乐是有空间感的,即使身处逼仄的男生寝室上铺一隅,深夜里默默聆听它,我却仿佛置身那一望无际的原野与浩瀚深邃的星海。人的心一旦开始变得开阔深远,就能平地建起一个新的世界。

“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杨绛

也许只有这句话才能填得进这一曲,也只有这一曲能配得上这一席哲语。

​在《Journey To Fort Sedgewick》中,我们仿佛越过一座山丘,来到了一个崭新的蛮荒世界。

而在《Ride to Fort Hays》中,我们则看到了一片新希望。

战争与狩猎的进程在《The Death of Timmons》《Pawnee Attack》《Rescue of Dances With Wolves》三曲中依次渐进,从黑暗中的蓄势,到恢弘的进攻,再到寂寥的荣耀。

​间隔穿插的是影片真正的血肉,种族间的握手与拥抱。

从《Kicking Bird's Gift》里相识,建立友谊;

在《Journey to the Buffalo Killing Ground》里相知,共赴水草丰美之地;

在《The Buffalo Hunt》里相融,原野上一起策马奔腾;

在《The Love Theme》里相爱,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

偶尔的,他会一个人坐在那山岗上回忆过往。伴着《Two Socks/The Wolf Theme》《Two Socks at Play》看小狼嬉戏,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一个边缘人的孤独与享受孤独的快乐。

《与狼共舞》是一部西部罗曼蒂克消亡史,在《The Loss Of The Journal/The Return To Winter Camp》中我们能够听到那一曲血性开拓与困兽犹斗交织的时代挽歌。

故事终有结尾,《Farewell/End Title》为这部史诗写下尾注,时而磅礴大气,如雷雨般倾注辽阔大地;时而缠绵悱恻,似清风悠悠荡荡去向那远方……

​影片长达181分钟/ 234分钟(加长版) ,节奏很慢,较当下的快节奏很难想象。但那是一个“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的时代,它需要能沉得下心的John Barry慢慢的想,慢慢的写,用一整支交响乐团慢慢的演奏,才能捕捉那草原上的风、勾勒那山谷里的水,铭刻那硝烟过后的人性善良。

它也需要我们静下心来,慢慢的看,慢慢的听,从中感受画面的壮阔,文字的美好,与那历史长河中的无尽孤独……

PS:附上我大学时音响城买的D版与工作后网购的正版CD,纪念我的电影配乐收藏源点。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阿獠聊电影

发布于 2023-02-15 16:09

恕我拙笔:

与狼共舞《dance with wolves》影评

看完如品一杯香茗,长而不乏,猛而不过,七项奥斯卡奖,到底不是虚的!

本片主体与主题均是文明冲突,涉及文化,包括历史、宗族、和平、其次还涉及爱情,战争,社会,人性等等。在当时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思,今天重读仍有重大意义!.

本片主要讲了邓巴中尉保腿、冲锋、受功、拒功赴西、支身驻扎,融入苏族、抗拒来兵,告别苏族的史诗。成功的不止在于故事本身,而在于故事之上!

其一在于主题丰富。一方面,独创反潮主题——思想境界空前绝后,反思美国西进过程中白人征服者逻辑。逆流主流价值,看后不禁震撼;另一方面,主题综合,登巴和“握拳而立”的爱情,登巴的硬汉精神——十分符合美国精神(海明威就是其代表)(坚信有勇气逆流还自导自演的凯文也是大硬汉)。而恰恰是综合性定格其人文的高度于不朽!

其二在于细节表现深刻独到,味蕴十足。比如狼两只白袜,狼是群居动物为何独居出现只剩一只?狼为什么不做猎捕者而做乞讨者?狼为什么变为登巴的朋友?为什么特写狼的死?这些问题看后不禁冒出而且答案心早明了,什么讽刺啊,细节啊,铺垫啊,留白啊,把人性的好与坏、美与丑展现的淋漓尽致!再如”风中散发”最后质问登巴,你愿意做我永远的朋友吗?连问数次,直击人心。登巴沉默了,狼的哀嚎暗示答案无解。其实这些人物都有隐指,稍想一下便觉震撼。




一般认为这里有两种文明冲突,而我认为还有第三种——登巴所代表的勇士协调者{可能说的不准确}。而这也是我要重点去写去强调的。也许就是有多少读者就有多少哈姆雷特吧!登巴是一个勇士,腿伤为避免截肢而咬牙坚持站起;南北战争中带伤冲锋,振奋鼓舞了士气;不管见了狼还是印第安安人都不畏避。勇士精神在这里体现。但这可不存在丝毫莽的意味,与狼共舞不同于影片中的十熊和风中散发,前者勇中带柔,后者全是硬的,就像十熊自己所说”我认定了什么,不会多加思索,他就是什么,而你就是我的兄弟”。此外,从他与“两只白袜”第一次相遇、决定不扣 动扳机,就能看出此人的心胸,荒郊野外、孤身一人、面对潜在威胁,他依然选择给自己和别人(在这个情景下,是一只狼)一个机会。包容接纳这点和踢鸟相似,踢鸟可以说是一个绅士,这位绅士可能有些许羡慕勇士,而登巴则是把绅藏在里面。而“True human being”正是踢鸟对登巴的评价。由登巴我想到真正的猛士大都是仁的,看斯巴达的反奴隶制起义,曹操从不哭只会笑而只在逝亲才哭的温情,安迪的向往自由,鲁迅的直言实话,孟子的舍生取义,孙少平、根鸟、等等,而重仁的孔子则更不必说。大凡小人或伪勇士都是不仁的,《肖申克》中一向如虎的警卫被逮捕时最终啜泣起来,典狱长假学者真贪婪的无觅处而自杀,《巴黎圣母院》的神父克洛德;《平凡的世界》中的田福堂。人性可能就如此吧。但路遥则教育我们要宽恕,须知事物是发展的,正如笔下闻天龙,起初是个贪鬼粗糙干部,后来通过学习则改过自新,而张有智则退化为一心求名。再如经苏格拉底教育后蜕变的勇士丹斩获奥运会体操冠军。

我认为本片很重要的教化意义便是登巴代表的勇士阶级,他,一个心胸宽阔 的人,知道如何去和外部世界和谐相处,如何在自我和他者之间找到完美的平衡。这是理想,你我所共同追求的,理想可能屈服于现实,正如殖民主义战胜印第安人,此时和解未成;像斯巴达的起义失败,而人权也只是暂时受辱。理想从来不会败于现实。能败给现实的便不是理想。勇士永远受人敬佩,如美国精神代表海明威本人及其冰山理论的笔下《越野滑雪》中的女侍卫。再如大卫·戈金斯第三次成功在17小时内做了4030个引体向上。还有一位学姐说过:””没有不可能”,这是我一点一滴的努力与尝试中获得的认知。而且我相信,这也将会是我终生受益的东西”。

高深的立意,自然地叙事,巧妙的铺陈和细腻的人物。凯尔像一个标枪手,掷远扎深,精准而优雅…

编辑于 2021-05-27 18:34
片长4小时,票房破20亿!上映时影院爆满,有人宁可站着也要看完
18 万播放 · 384 赞同
片长4小时,票房破20亿!上映时影院爆满,有人宁可站着也要看完
发布于 2023-03-02 19:27· 440 次播放

下面说说自己的思考和收获。

1、求而不得,向死而生。也许我们每个人都有来这个世界上的理由,这也许就是我们每个人会跟其他人不同的原因。也许我们的一生,也就是在寻找这些理由。


2、如果你放弃了,我想你的生活和腿也就断了。生活不想让你死去,那就好好的活着。活下来了,就去勇敢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那些还没有来得及做的事情,正在等着你走来。

3、生活中总有各种不顺和烦恼,我们需要勇敢的面对和解决它。要塞的房子需要修缮,饮水的水源地需要净化,已经死去的动物尸体需要清理和火化安葬。不要着急,慢慢来,慢慢改善。

4、你想要的样子,不能只停留在你的心里,还要把它整理出来,改造出来。我们处在自然环境之中,我们本身就是一种环境。在大自然面前,我们有的是时间,可以慢慢整理,就像鲜花一样慢慢绽放,花香袭来。


5、开始改变,总是会有所收获,哪怕这些收获很小。河流更加干净了,水鸟也来了。跑马场也更加牢固了,房子和房间更加整洁有序了,仓库和武器弹药也更加安全了。等等这些都是改变,改变可以一切变好,当然,改变也可以让一切变坏。

6、环境好了,我们也就更亲近大自然了。水源地和河流更清澈了,水鸟和狼也都来了。大自然恢复到了以往的样子,安静、神秘。仔细想想,也许我们人类才是真正多余的。

7、发动战争不是为了保护,而是为了抢夺。肆意杀戮不是为了食物,而是为了毛皮。破坏环境不是为了居住,而是为了占有。此时,我想到了那句老话:打败我们的终究会是我们自己。

8、水源、食物、御寒的衣物,部落与仇恨。这些都是那么的真实。用男主的话,一切从来没有这样真实和朴实过。也许,也应该才是我们人类文明该有的样子。

发布于 2022-11-05 07:37

《与狼共舞》—— 一曲原始部落文明的挽歌

1864年的美国,南北内战尚未结束,“西进运动”却已在浩浩荡荡中推进。越来越多的白人涌向西部边境,为了淘金、也为了土地和资源。世代生活在这片土地的印第安人宁静的部落生活不断被打扰。

对于白人的侵掠和未来可能发生的冲突,印第安苏族的一支部落迷茫又困惑。在这种心情中,他们等来了一位独立戍边的白人,邓巴中尉。

邓巴中尉与苏族人从相互试探、到逐渐接触,他们同吃、同住、一同狩猎和战斗。最终他选择融入其中成为部落一份子,他还有了一个苏族名字——“与狼共舞”。

这部曾一度没人肯投资的电影,获得了当年奥斯卡的大满贯。评委们惊叹于《与狼共舞》角度的新颖和思想的深刻。要知道过去的西部片里,印第安人往往被刻画成荒蛮无知、残暴的野人,正义的白人牛仔则是与他们战斗、拯救小镇和美女的英雄。从来没有一部电影这样为印第安人正名,从原住民的角度、刻画人类曾共同有过的部落文明。

(凯文·科斯特纳处女作导演兼主演本片,获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奖)

《与狼共舞》将这段历史白人与原住民、现代文明与原始文明的冲突的历史,展开成为一幅笔触清晰又大气磅礴的画卷,在长达四个小时里,随着主角邓巴中尉的视角,一笔一笔、耐心又细致地描绘出已经逝去的、印第安部落文明的全貌。

原始部落文明是什么样的呢?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大概就是“简单”;如果再加一个词,那就是“本真”。

苏族人的生活是多么简单、原始啊。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直白而自然,没有文明人的复杂与束缚。他们心里的想法就明晃晃地挂在脸上:不接纳是板着脸,接纳是眉头的舒展和微笑,恐惧时吓得连滚带爬,愤怒时张牙舞爪用拳头说话,战斗和狩猎胜利时他们跳起舞、嘴里发出动物一样快乐的号叫,相爱和结合只需要一对充满爱意的眼神的交汇,他们的语言交流很简单、有时甚至不是必要的。

他们过着集体生活,分工明确:男人们狩猎、为保护家园而战斗,女人们劳作、采摘、照顾孩子。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夏天,他们狩猎北美野牛,作为部落主要的食物来源,冬天,他们迁徙到冬季营地。他们迁徙时走得又快又好,足以让每个现代军队叹为观止。他们能像动物一样隐匿于山林之中,躲过白人军队的追踪。

他们肌肉匀称结实、身姿矫健,那是在长期狩猎、战斗、劳作中锻炼出得好体格。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比现代人差很多,但他们跋涉和狩猎时的专注力和耐力,却让人震惊。当他们骑乘骏马、奔驰于大草原,那种人类物种力量的、生动的美,让男主角邓巴中尉看直了眼。

苏族部落中的每个成年男人都是勇士,他们是猎人、也是战士。他们剽悍强壮、无畏无惧,他们展现的力与美,属于人类心底古老而原始的勇气。他们身上那勃勃的兽性,是现代人唯恐避之不及和惯于用文明掩饰的天性。他们的武器是箭、叉和斧子,使用他们的人不仅要射技精准、身姿矫健,还要有足够的胆识。因为原始的战斗近乎于近身肉搏,往往残酷又血腥,胜利者甚至会割下战败者的头皮、挂在袖口作为装饰。但他们战斗又是如此的单纯,不是为了虚无缥缈的宏大理想、也不是受到大人物的唆使,只是为了保护近在咫尺的家园和妇女、孩子,保卫族人过冬的口粮。

他们对物质占有的极少,只在需要时才猎杀动物。白人可以只为了皮毛、舌头甚至娱乐,随意猎杀这片土地上的生灵,又弃之残骸于不顾。印第安人却把猎下的每一头野牛都分得干干净净:牛肉用来吃,牛骨架做武器、工具,牙齿做装饰品,皮毛御寒过冬。

他们与天地、与自然的关系那么亲近。苏族人信仰的“大灵”不是高高在上的神、也不是写在纸上的经书条文,而是围绕在他们身边的大自然——他们以大地为母,太阳为父,鹿、马、老鹰是他们的兄弟,山林和花朵是他们的姊妹。他们信仰的是自然的广袤与包容。

他们的生活很残酷,但他们却比现代人活得更安心。因为他们对一切生命都有一种谦卑感。他们并不把自己的生命置于其他生灵和自然之上。为了生存,他们屠杀猎物和侵略的敌人。但是他们明白并接受一个事实:自己也会这样死去,一切来自于大地,并最终归于大地。

他们是活的遗迹,他们是现代人类的祖先。而我们的主角——白人邓巴中尉,在命运之神冥冥之中的指引下,有幸掀开历史扉页、突破时光、进入人类原始社会的古老传说,和他们同吃、同住、同狩猎、同玩乐、同战斗,最终找回了纯粹作为“一个人”的简单与平静,这是本就属于人类共同的、古老的精神家园。

但这却是这支苏族部落维持原始宁静生活的最后一年。在那以后,是1000多场与白人的战争、是赖以生存的野牛群被驱赶殆尽、是苏族主力的投降、是“伤膝河惨案”的最后放下武器、是原住民最终被赶到十几个小小的保留地、是不得不放弃世代哺育他们的大地母亲、是永远失去辽阔广漠的精神家园……

(电影结尾,邓巴中尉和妻子离开部落。“十三年后,苏族人的家园被毁,野牛群也消失了,最后的苏族部落在内布拉斯加州的罗宾逊堡与白人签署了拘留地协议。美洲平原的马背文明和神秘的西部处女地很快消湮于历史长河中”)

曾经奔腾的、辉煌的部落文明,最终消逝于北美大地,只留下一抹干涸的印记。

但邓巴中尉仍是幸运的,他有幸在这种自然的原始文明消逝前的一瞬,亲近她、感受她、融入她、回归她。

2.原始人与现代人的前世今生:原始人类是现代人类的集体潜意识

现代心理学鼻祖之一的卡尔·荣格认为:“人类的心灵有着其自身的历史,心灵依然保存着它演进发展的前诸阶段遗留下的大量印迹。”因此,他曾到访北美印第安人聚集区,对原始人类的心理进行考察,以探究人类的前世今生。

(图:卡尔·荣格《寻求灵魂的现代人》。书中探究了现代人“为什么得到了想要的东西,内心依然空空荡荡?”、“为什么即使身处人群闹市,依然孤独到想要死去?”、“为什么一旦停下来,就会体验到强烈的无意义感,甚至对存在本身感到焦虑?”。)

在对原始人类心灵考察的基础上,荣格提出了“集体潜意识”这一心理学概念。荣格认识到:“人类拥有许多他未曾获得过的东西,是从人类祖先那里继承下来。人类不是天生的白板,而只是天生无意识。”人在诞生的那一刻,身体里就保存了百万年间人类世世代代积累的“记忆”。这些“记忆”是人格中最为庞大的部分,是人类集体共同存在的部分,荣格称为“集体潜意识”。

虽然集体潜意识处于潜意识的最低层,但它却无时不在寻求表现。若其内容未被意识显化,就会通过宗教、神话、艺术、梦、幻想等表现出来。荣格在长期的临床治疗和人类文化溯源中发现:在不同古文化的图案中,总是能够找到相似的图像,这些相似的图像在精神病人和幻想症病人的图画也很容易见到。

那么,集体潜意识、原始人类、现代人类之间又存在着什么关系呢?

荣格认为,集体潜意识是被现代人类压抑到意识深处的思维意象,而对于原始人类(如印第安原住民)来说,却是他们的显意识。

因此,不难试想:原始人类和现代人类的相遇,就如同一个人脑子里装的WORD,另一个人脑子里装的是PPT,相互看对方都是傻子,冲突和矛盾就在所难免。

荣格曾用一个故事描述这两种意识思维的冲突:

1924年春天,荣格从瑞士到美国,拜了一位印第安族酋长 “山湖”(Mountain Lake)。荣格问山湖,为什么他认为白人都疯了。山湖回答说:“因为他们说他们是用头来想问题的。”荣格对此大惑不解:“当然了,用头想问题怎么了?你们又是用什么来想问题呢?”山湖用手指了一下自己的心,回答说:“我们在这里思想。”荣格在其传记中记叙了当时的感受:“我顿时陷入了沉思。这位印第安人击中了我们的弱点,揭示了我们全都视而不见的事实。我觉得在我体内有某种莫名其妙却又深刻熟悉的东西,像无形的迷雾一样徐徐升起……”

原始人类的显意识,就是被我们现代人压抑到内心深入的集体潜意识。荣格在其著作《文明的变迁》一书中说:“所有的文明人,不管他们的意识发展如何,在心灵深处他们依然是古代人……我们用自己所受到的启迪和理性的优越感让自己远离原始人类的感官世界。离得越远,这个世界越会消退到内心深处……具有古代心理的不仅只有原始人。这也是现代文明人的心理。”

荣格认为,这种埋藏在内心深处的“原始心理”是深厚而牢固的,相比之下,现代文明的“文化表层虽然光泽诱人,但实则薄如蝉翼。”因为原始文明形成的时间比现代文明要长得多:“通过对历史的简单回顾可以证明。作为文明社会,欧洲的历史或可以追溯到2500年前。在那之前是相当久远的一段史前时期,当时人类达到了一定的文化水平,比如苏族印第安人。再往前就是长达几十万年之久的新石器文化时期,新石器文化之前是一段无法想象的亘远时期,在那段时间里动物进化成人。”荣格毫不留情地讽刺:“哪怕只往前追溯五十代,许多欧洲人也比原始人先进不到哪里去。” 在另一本著作《寻求灵魂的现代人》中,荣格认为,深入探究许多现代人所患的精神分裂症、神经官能症,都与和这种原始文明能量的失联有关。

是啊,那个自然野性、天人交感的世界比现代文明的世界,历史要长得多。我们有300万年智人的历史,我们有5000年原始部落的历史,我们用了不到5000年从部落到国家,工业革命开始于300年多年前,电脑出现在70年前,智能手机和移动网络的普及不过十几年……

所以,《与狼共舞》中原住民身上勃勃的原始生命力无需太多概念,就可以吸引我们。因为我们从基因深处都是自然的孩子,是曾在原野上驰骋、在山野间里休憩的生命。

但现代文明飞速前行的车轮已碾压过那个原始自然的世界,而他们注定代表一个终将逝去的世界。

(图:《与狼共舞》中苏族人狩猎北美野牛。当时美国政府拨款一亿元,用于围剿印第安人主要食物北美野牛,到1880年,北美野牛从原来的1300万头降至不足1000头,基本绝迹。被断绝食物来源的印第安部落最终纷纷放弃了抵抗。)

参考资料:

李剑桥, 竭宝峰《消逝的美洲辉煌:印地安(上)》

卡尔•荣格 《寻求灵魂的现代人》《文明的变迁》

发布于 2020-11-24 21:40

阿凡达的模板。

发布于 2018-03-12 09:45

场面恢弘壮丽,配乐堪称顶级;剧情略显拖沓,鸡汤成分略多,缺乏深度。


科斯特纳好帅!科斯特纳好帅!科斯特纳好帅!

发布于 2016-07-22 23:32

这部电影是我喜欢的风格,观后久久不能平静,想评价一番,却不知如何说起。印第安人是落后的野蛮的,白人是进步的文明的。却是白人侵略了印第安人的生存空间。邓巴中尉融入了印第安人的生活,被认为是叛国。他叛的是哪门子国。印第安人是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的原住民。啥时候成美国的敌人了,与印第安人交好就是叛国,这是强盗逻辑。

发布于 2023-07-11 01:16

一开始就有一种结局要杯具的淡淡感觉,结果后面还不坏。

当邓巴被抓,还以为要被杀或者一直囚禁,为他的不理智和鲁莽造成的和握拳而立不能再相见感到揪心,就像看the english patient,结果不是。就个人来说,对电影成就,好也不好吧。

那三个孩子给我印象很深,演技棒棒的。

能再现到这样的程度简直了不起,值得一看。

发布于 2017-04-30 16:58

这个片子怎么说呢!

它不是一个一般意义上的西部片,作者通过这个片子实际上在批判白人,而很同情印第安人,甚至站在印第安人一边。因此基于这个立意所以这个片子带有很强的立场色彩。而印第安人无论多高尚,他们终究是在这个生存竞争中失败而没落的,片中主角选择和他们在一起,虽然高尚,但未免太高调而不现实了。毕竟人是要活的,要活得更好。按片中主角的做法只有选择隐居了。但这在现代社会是非常不现实的。

因此,这个片子,怎么说呢!不是很各色的一个存在。

发布于 2017-11-23 14:22
不愿同流合污
906 播放 · 2 赞同
用简单的情节场面描写当时的白族人侵略战争,是白人与黑人的一部斗争片
发布于 2022-03-29 11:03· 297 次播放
与狼共舞:这才是好电影,1990年一票难求的电影,美国人不愿面对的黑历史
2477 播放
发布于 2022-11-02 08:19· 47 次播放

非常精彩的电影,配乐、景色都很好。对历史有反思,现在看来有点过于白左了,印第安人生活并不是风俗淳朴的田园牧歌,当然他们有权利抵抗白人入侵。最后出来字幕居然说最后的马背文明什么的,有点无语。北美大陆的马早已灭绝,印第安人本来没有什么马背文明,马是西班牙人带来的,印第安人骑马顶多300多年,是典型的西方传入的而不是什么传统。另外把印第安人部落分成好坏也有点过了,不能因为那个白人加入了哪个部落,哪个部落就更正义吧,代入感太强,典型的屁股决定脑袋。

发布于 2017-04-11 21:32

作为汉------罗马正统论的支持者,这部片子的主角在我看来一钱不值。驻守哨所,闲得无聊找乐子就去通敌,毫无疑问是个不合格的军官。为了印第安部落的一个女人做了叛徒,以来复枪资敌,动机也不值得称赞,不过是一次争夺冬季补给的部落冲突。称消灭野牛的美军“是没有灵魂的”,没有来由的动物保护论。被捕获时不能及时醒悟,又帮助苏人戕害同袍,看得我左癌都犯了,送回海兹堡吊死是最好的归宿。要说他是完全的苏人也不成立,部落迁徙还要回去拿笔记本,致使自己羊入虎口。还有女一号,简直是斯德哥尔摩症候,丈夫孩子被印第安野蛮人杀光,居然还拒绝说英文。真不知道这导演想通过这俩人表述什么想法。

与此相对的,我比较喜欢踢鸟这个人物,从这个人身上我感受到印第安人也有他们的逻辑。或许在90年代这种想法还不多,所以影片有一定开创性意义。配乐不错,离别的时候情景比较感人,不过也就是仅此而已了。目前看过五部西部片,西部往事毫无疑问是魁首,镖客三部曲居中,这个烂片5/10不能再多了。文明征服野蛮是其来有自的,苏人也不过是依靠旧大陆的马匹驰骋大平原,马背上的文明没有原生性,一个强者被一个更强者消灭不值得惋惜。

编辑于 2017-11-10 1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