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
文学
文学理论

什么叫做“诠释学(解释学)循环”?

关注者
396
被浏览
173,226

14 个回答

尝试来答。

按照伽达默尔的说法,一个诠释过程的发生,首先是“前见(Vorurteile)”、“前把握(Vorgriff)”和“前理解(Vorverstaendnis)”等传统意识,如海德格尔所构思的那样,我们的生存本质上是语境化的,我们被“抛入(Geworfenheit)”一个先在的世界,我们的理解过程则取决于这个世界的先在传统。浪漫主义学派高扬理性,将前见视作为诠释过程中的阻碍,不加怀疑地进行排除和丢弃,而这恰恰预设了一个自文艺复兴以来的前见,如今理性又反过来否认自造的传统,使得理性和传统中出现两难选择。伽达默尔试图说明的是,正是在“前判断”中,理性和传统达到了二者的统一。传统与此在世界在效果历史中双向互动,一方面,此在世界根植于传统和历史,另一方面,传统作为前见进入此在世界以及此在世界存在者的视域中,参与了此在世界的建构,使其意义得以延续。一个诠释者需要经过与文本相关确切的“前理解”过程来处理文本(参见伽达默尔,2016:第377-383页)。“谁想理解某个文本,谁总是在进行一种筹划。当某个最初的意义在文本中出现了,那么解释者就为整个文本预先筹划了某种意义。”(伽达默尔,2016:第379页),还原前见的合法性,是伽达默尔诠释学的特点,也是进入诠释过程以前,为“传统”、“前见”正名的过程。

而在浩如烟海的前见中,诠释者需要判断其正确与错误,合理与不合理,这都不是解释能够进行把握的,而要“时间间距(Zeitenabstand)”的参与。“时间间距”不是传统美学或浪漫诠释学理论中,在客观时间上给予的设定,也不是某种必须克服之物,而是此在世界能够对传统之物进行解释的根基,非但没有对理解和解释带来阻碍,反而提供了创造性和想象力发挥的可能。“时间间距不是一个长着大口的鸿沟,而是由习俗和传统的连续性所填满,正是由于这种连续性,一切传承物才向我们呈现了出来。”(伽达默尔,2016:第418-420页)这表明,在时间间距中,前见依旧具有合法性,它并不否定前见,而是甄别、鉴定其中正确的、能够继续在此在世界生存的前见与传统。

从“时间间距”出发,就必然进入到“效果历史(Wirkungsgeschichte)”的视域中。这是伽达默尔诠释学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只要尝试从我们所处的此在的诠释学境遇出发,追溯历史时间间距去理解某一现象时,效果历史就已经参与其中了。因此,效果历史就其本质而言,是诠释的场景。为了解释效果历史是如何作用的,伽达默尔重点阐述了自己的“视域(Horizont)”理论(参见伽达默尔,2016:第426-434页)。视域“是看视的区域(Gesichtskreis),这个区域囊括和包容了从某个立足点出发所能看到的一切” (伽达默尔,2016:第349页),视域决定了我们在视野范围内能看到的内容。因此,一个作者的文本可以比作者本人的意图表达更多(参见伽达默尔,2016:第432-434页)。相反地,一个后来的诠释者或者历史学者在处理文本时,她会带有她自己的视域或者情景。效果历史的作用就是在时间间距中不断进行这样的“视域融合(Horizont verschmelzung)”,让我们意识到,文本或者被理解之物的意义真正充盈是在其不断理解的变迁之中。

故而,在一个完整的诠释过程中,前理解为诠释者提供了一个先见。而具体“理解(verstandigen)”的任务,是基于前理解在历史时间间距中进行广阔的视域融合,视域融合中,纵向的时间间距与横向的不同诠释主体和此在世界已有的传统交汇在效果历史中,形成统一的整体,或者说,“理解按其本性乃是一种效果历史事件”(伽达默尔,2016:第372页),而“解释(Auslegung)”就是在效果历史中表达理解的具体途径,所理解的东西必须在被解释出来才具有实在性,才能实现。而理解与解释之间也是双向运动,解释源于理解,这是海德格尔在生存论上的澄清,解释并不是凭空将其臆想的意义强加于对象之上来解释对象,理解自身是无意义的,但理解中蕴含着一种“完整性期待(Vorgriff der Vollkommenheit)”,诠释的任务就是把理解中所蕴含的、筹划的完整性期待展现出来,把各种可能性展现在解释中。因此回过来,理解在解释中也并未消失,而正是成就了其自身。这就构成了自理解和解释之间的双向运动。

最后我们还要对应用(Anwendung)概念给予关注,方法论诠释学所主张的“应用”,是将理解和解释得到的产物特殊化,对应的实践中的某个现象中去。而在本体论诠释学中,应用是将明确了的存在意义和诠释意义进行实践。理解本身就包含了将意义应用到此在世界中的任何处境,并应用于诠释之物和诠释者自身上的意蕴,理解活动也受到不同传统下创造性工作的推动,这其中就有应用场景对理解提出的新的要求;同时,应用的发生也不靠自身推动,同样是效果历史下理解和解释的综合作用。因此,理解、解释和应用在时间上既有先后发生也相互循环,最后形成“诠释学循环(Der Hermeneutische Zirkel)”。

搬运过去文章中自己做的图。仅为个人对伽达默尔的理解。供参考。

编辑于 2018-04-15 14:02

谢谢邀请,请读:

Jean Grondin,

What is the hermeneutical circle?

(如果还有更加晓畅明晰的专文,也请告诉我~)


(下载链接:

academia.edu/attachment

编辑于 2015-07-16 06:33

解释学循环讲的是解释的部分和整体间的关系。

对文本解释的时候,文本某个部分的理解和解释要依赖文本整体;

但是对文本整体的理解又建立在对具体的部分的理解和解释的基础上。

这就形成了部分和整体是互为前提的解释学循环。

也就是说,我们的解释总是有个前提,没有无前提的解释。

这个应该好理解,我们再怎么说自己客观和中立,我们的理解总是基于一些前提的,没有这些先入的前提,理解是不可能的。

解释总是有前提和语境,我领会才能解释,但是我的领会又必然有个前领会的结构,前领会、前理解是我们领会的一个前提,可是前提有前提,前提也有前提啊,这不是恶性循环吗?

海德格尔则认为这种追溯是不会导致恶性的解释学循环的,因为解释学循环有最后的根基,也就是此在的生存论结构。此在对存在的追问内在地包含理解和解释。

关于此在自身的解释学正是通过理解和解释使得此在当中的东西释放,意义从晦涩变得明朗。人的一生都在不断地塑造自己,一切皆可改变,这一过程将持续到生命结束。

伽达默尔进一步提出理解的历史性,解释是表达理解,而理解的东西必须要被解释出来才能实现,解释表达理解但是却源于理解,因为解释前,我们不可避免地置于世界中,有前理解。

理解和人一样,都是不断发展的,人不可以脱离历史去理解历史,真正的理解不在于克服这种历史性,而在于如何适应这种历史性,淘汰旧的不合理的对象,容纳新的合理的东西,这是一个开放的过程。

伽达默尔在这里说的历史不是黑格尔所说的绝对理解的展开,也不是狄尔泰所说的生命体验,他意图化解主客观的对立,认为历史是主客观的交融统一,他用效果历史去描述历史和理解之间的动态关系。

那么,我们会有一个疑问,就是解释学到了这里是不是说所有人的解释都是同样正确的呢?

不是的,他主要想说的是,把文本的解释当做一个我你关系的问答逻辑,而不是认识论的主观-客观关系,对话首先是相互倾听,对话者可以是“你”、是人,也可以是文本,不要把这个文本看作是一个认识对象,而是把它看作和我同样地位的语言性的存在者,它向我们这些解释者提问。

我们的答案会等待新的问题,不断突破原来的界域,向着更大的界域去开放,我们不断地在解释当中创造新的意义。

所以,我们对于解释学循环的理解一开始是部分和整体的一个矛盾,但是整体和部分又是互为前提的,这些哲学家关于解释学的论述可以让我们发现解释不仅仅是关于文本的,这个整体不仅仅是文本的整体,甚至可以是一个更广泛的背景。

因而,解释不仅仅要遵守一些原则,去获得一些客观的答案,重要的是理解和解释本身就是去获得存在意义的途径。

放到人与人的交互里,就是一种平等的对话,彼此在对话中得到开放的共识。

理解的可能性在解释中显现,解释阐明理解,通过被阐明的理解对存在产生更深刻的理解,再对此在进行解释......

理解→解释阐明→更深的理解→再解释→新的理解,理解是一种存在方式。

编辑于 2021-10-02 15:18

我倒是觉得,这就是海伽俩人在复读克罗齐的“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如果能够深刻挖掘这个命题,那么这海伽俩人唠叨那么多,也没有什么能够超出这句话的地方……

编辑于 2024-04-27 22:08

Grondin 的文章 收于 The Blackwell Companion to Hermeneutics

最好去读这本书上的,可以引用而且属于“最终稿的模式”,高票匿名答案给的链接虽然没有版权问题而且也是作者发的,不过是没法引用的第一稿。



我没比较其文字内容的改动情况,不过应该是有的。

德文,请参考HWph中(第12卷)的相应的诠释学循环词条 Zirkel,hermeneutischer,具体看Grondin 上面那篇文章的参考文献。

伽达默尔的论述,参考GW 2.5,S65-73,中译,《诠释学》商务版的第二卷。

补充性的文章,我正在写,原语德语,写完了再翻成汉语发表。目前答案就这样吧。

编辑于 2017-02-15 15:43

参考张隆溪《阐释学与跨文化研究》一书中的第一讲《阐释学的基本观念》(1-45页)。

编辑于 2016-10-09 22:32

解释学循环是解释学的中心问题。是指整体只有通过理解它的部分才能得到理解,而对部分的理解又只能通过对整体的理解实现。

编辑于 2015-07-16 07:41

解释学循环问题是施拉依马赫提出的解释学中心问题。

理解,从方法上看,基本上是一种推理过程。人总是用已知比较未知,从已知推出未知。对一个文本的理解,也是由理解文本的语句开始。必须从文本的个别词语及这些词语的结合,才能理解文本的全体,同时,在另一方面,要完全理解各个词语,又必须以对文本的全体理解作为前提。这样就出现了一个貌似不了解决的两难现象:理解必须有局部开始,而理解又只能在把握整体时才得以实现。因此解释者不可能理解整体,因为他无法由理解局部去把握整体。

事实上,理解发生的过程不是逻辑上的演绎过程,它是比逻辑远为复杂的认识运动。在解释文本的过程中,不断出现局部到整体、整体到局部的循环,在循环的过程中会出现一种顿悟现象,顿悟发生之时,便是局部和整体都得到理解之时。

摘自梁慧星《民法解释学》第一百一十四页第二段。

编辑于 2016-05-28 23:18

解释学循环是解释学中的一个中心问题,它是指“整体"只有通过理解它的“部分”才能得到理解,而对“部分”的理解又只能通过对“整体”的理解来实现。

法律解释受解释学循环制约:

1.解释学循环对法律解释而言,是必不可少的

2.解释学循环的存在,要求在进行法律解释时必须从整体考虑,不能从局部断章取义

理解必须从局部开始,而理解又只能在把握整体时才得以实现。因此解释者不可能理解整体,因为他无法由理解局部去把握整体。事实上,理解发生的过程不是逻辑上的演绎过程,它是比逻辑远为复杂的认识运动。在解释文本的过程中,不断出现局部到整体、整体到局部的循环,在循环的过程中会出现一种顿悟现象,顿悟发生之时,便是局部和整体都得到理解之时。

编辑于 2021-08-16 01:38

对整体的意义把握必须建立在对部分理解的基础上,而对部分意义的理解又必须以对整体的把握为前提,这是一种解释学循环。

发布于 2021-01-02 18:45

人类的本质就是复读机。

发布于 2018-11-01 17:42

给自己马一个位置整理听课笔记。

诠释学即诠释的艺术与准则,以解释宗教文本,新教改革为开端。浪漫主义兴起后,施莱尔马赫建立起了诠释学的中心传统。(认为每一个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诠释表达对宗教的虔诚,结合浪漫主义与宗教传统)

其中,诠释学循环(hermenutic circle)以Gadamer和E.D Hirsch为代表可分为两类。总的来说,Gadamer认为文本为媒介,看重读者和文本的关系,E.D Hirsch更注重作者与文本的关系。阅读是不断循环的程式,reference back and forth,从整体到部分,从过去到现在,从social gulf到cultural gulf,是循环往复的奇异过程。

Gadamer提出“prejudices”,指读者面对文本具有先行的感知与判断。“The reader projects before himself a meaning for the text as a whole as soon as some initial meaning emerges in the text.”

但海德格尔对此提出了质疑,这样“建设性”的眼光,会不会让我们忽略文本本身,而专注于自身的“prejudices”呢? Historicism说人们可以将preconception放置一旁,Gadamer却认为,这并非实用历史主义的眼光,相反的,我们应该利用历史教会我们的进行判断和解读。一位得把自己剥离出文本追求所谓“客观”其实恰恰影响理解文本的准确性。(个人觉得比较像historical criticism)There‘s always sth of “me” in the interpretation.

海德格尔在being&time里又说了,just looking?illusion!(不行不行Gadamer你做不到。。

而E.D Hirsch与追求meaning be true的gadamer不同,他在乎的是文本意义本身。“There’s nth of me in the interpretation”.只有这样,不带入自己主观的猜测臆断,才能准确得诠释文本。文本本身是不会变的,变的只是人的理解。

有错望斧正(///▽///)

编辑于 2020-04-04 08:05

假设一本书或者一首音乐为B,你反复的看这本书或者听这首音乐,渐渐的你有了自己的理解,假设这个理解为C,突然你很像将你的理解C给表达出来,于是你讲它写成了一篇文章又或者弄成了音乐的形式,我们假设你实际写的文章或者音乐为D,那么你的朋友甲来看或听你的作品,那么它的理解假设为E,当他像你讲述他的理解的时候我们假设为F,那么至此就形成了一个循环。BCDEF,F其实就是你最先看到的那本书或者听到的音乐,于是就形成了一个循环

发布于 2017-05-08 09:54

理解好局部才能理解好整体。

理解好整体才能理解好局部。

发布于 2018-10-01 1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