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7月4日消息(记者王晶)近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主办的“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成就、挑战与路径选择”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来自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生态环境部等政府部门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等十余家国内科研机构和高校的近60位专家代表参加会议。会上,专家学者围绕共建“一带一路”的成就与挑战、共建“一带一路”的可持续性及机制建设等议题展开深入讨论,并对未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实现路径进行展望。

国家发展改革委一带一路建设促进中心主任翟东升指出,要大力开展贴近民生的“小而美”项目合作,有效利用我国的援外资源,充分调动共建国家的积极性主动性。他表示,要扎实统筹好发展和安全,牢固树立底线思维、极限思维,压实企业主体责任和主管部门管理责任。

资料图:当地时间6月29日,老挝万象,中老铁路列车从老挝万象开往中国昆明,一名列车乘务员推着餐车

重视民生工程 推动迈向包容性全球化新时代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刘卫东认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本质是探索一条新型全球化道路,核心是通过改善互联互通来促进发展。在共建“一带一路”过程中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重视民生工程,推动迈向包容性全球化新时代。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政治理论研究室主任徐秀军认为,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新阶段,要统筹政府引导和企业主导,政府要强化服务功能,为企业参与共建“一带一路”提供信息、创造条件和解决问题,让共建“一带一路”充分体现其市场属性。

“建设项目的可持续性是未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核心。”在刘卫东看来,共建“一带一路”已经进入平稳期和追求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期待未来新的模式、新的抓手持续助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翟东升表示,十年来共建“一带一路”实现了良好开局,书写了辉煌成就,在提升全球全方位互联互通水平、释放经贸投资合作潜能、拓展国际合作新空间、增进共建国家民生福祉、提升我国对外开放水平等方面取得积极成效,成为了最大的国际公共产品并逐步形成了共建“一带一路”理论体系。

资料图:浙江湖州,工人们在赶制一批发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精品真丝

防范投资风险是未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面临的挑战之一

谈及机制和规则建设,国家开发银行研究院研究员曹红辉指出,共建“一带一路”十年实践表明,如果没有必要的机制化建设,跨境投资者的权益就难以得到有效保护。为了推动共建“一带一路”行稳致远,有必要稳步制定与各国发展相适应的各类规则和机制。

北京师范大学一带一路学院执行院长胡必亮认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取得成功的原因在于形成了基础设施引导型的发展模式,构建了以开放包容为特征的制度体系,能够满足共建国家在基础设施、产能合作以及改善民生等各方面的需求。他同时指出,防范投资风险是未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面临的挑战之一。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袁正清表示,政策沟通不仅涉及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同共建国家就发展倡议与发展计划进行对接,也涉及同国际组织有关发展倡议的对接。中国同国际组织围绕共建“一带一路”互动的宗旨,就是将共商共建共享理念及相关发展理念嵌入到国际组织之中,并转变成国际组织的议程与行动规范。

资料图:6月18日,重庆,铁路工作人员对一列即将发出的中欧班列(渝新欧)国际铁路货运班列进行安全检查

为推动全球共同发展提供了对话与合作平台

在总结回顾过去十年来共建“一带一路”丰硕成果的基础上,与会专家还就未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实现路径进行了展望。

“中国是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最关键变量之一。”徐秀军指出,十年来,共建“一带一路”取得了诸多成就,特别是在机制建设方面,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不仅加强了现有机制的协同联动,更创新提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等平台机制,为推动全球共同发展提供了对话与合作平台。

在深化共建“一带一路”同国际组织对接方面,袁正清指出,要增加中国自身在国际组织中的制度性话语权,从扩展现有国际组织的职能范围、推动关键节点组织采纳政策倡议等方面入手,进一步提升中国与有关国际组织共建“一带一路”政策对接水平。

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院长李向阳指出,当前学术界围绕推动“一带一路”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各方面议题开展了大量的研究,但是在许多问题上还没有取得共识,需要积极加强学术交流。“一带一路”的理论研究仍然滞后于实践,应该积极加强“一带一路”的学术体系、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