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十二”刚刚过去,部分电商主体违法违规使用“极限词”广告的情况仍有发生,严重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无论是电商广告还是广播广告,都应进行自纠自查,加强监管治理。

  广告极限词问题成“牛皮癣”:治理短效、反复发作、难以断根

  《广告法》明文规定,广告不得使用“国家级”“最高级”“最佳”等用语。但部分电商平台的广告中“极限词”仍大量存在。

△ 电商广告中出现“zui低价”“国家级”“全球唯一”等表述

  有商户以拼音、谐音、异体字方式使用“极限词”。例如禁用词“最”的谐音体、拼音体,如“蕞低价”“蕞D价”“Zui低价”被用来躲避监管。

  电商直播带货活动中也存在相关问题,例如某化妆品品牌在微博上称,“锁定直播间,面膜今年最大力度”,引导不少网友购买了预售为429元的产品。而在“双11”期间,这家品牌的直播间现货却只要257元。在投诉平台上,该品牌的集体投诉量已超20000件。

  此外,广告中还大量存在“史上”“国家级”“唯一”等禁用词。主播在多条带货短视频使用“史上最低价”等说法;商家称自己出售“国家级野生海参”招揽生意、所售牙膏为“全球唯一95%水萃取蜂胶牙膏”;卖家出售“国家级护眼台灯”······

  违法使用极限词的“吹牛”广告甚至已成为一种“惯例”,一些商家会在网店醒目位置标注“特别申明”,藉此推卸责任:“本店针对在售产品的广告宣传排查整改如有未调整之处敬请提醒,关于此类问题发生的纠纷支持退货退款,但不作为赔偿的理由”“不接受并不妥协于任何形式的极限词赔付,望广大消费者与‘打假’人士知悉”。

△ 一些商家为了规避平台监管使用同音字

  不但违规,还会被坑:2000余商家因“吹牛”被敲诈

  一位电商从业者因不堪网络敲诈烦扰,向当地派出所报案求助。原来,他的网店被人举报涉嫌虚假宣传问题,对方称只要4000元钱就能“撤销举报了事”。

  据了解,举报人在多个平台网店中搜索包含“最”“永不”“环保”“无毒”等极限词的广告,并以广告用词违法为由向12315平台投诉举报。一旦商家通过投诉单留下的电话号码与举报人联系后,就以“如不私下解决,市场监管部门会对商家处以巨额罚款”等理由威胁商家,索要财物。

  警方表示,这样的“敲诈勒索”行为在不到一年时间里已涉及全国2000余商家,涉案金额超过200万元,此类案件发案势头有所上升更与电商广告领域存在使用“极限词”的问题密切相关。

  难治也要根治:迎难而上搭建多元共治系统

  广告行业各平台对相关商品宣传时违法违规使用广告“极限词”都应持零容忍态度,更应设置一系列甄别、处置规范及办法。如持续通过人工管控和技术手段进行交叉识别、在针对相关商家或创作者的管理规范中添加“广告禁用词”类详细的明文规定等,一旦出现违法违规,平台对商家或创作者处以收回权限等处罚。

  相关专家表示,广告的“极限词”问题治理依据存在效力低、漏洞多等问题,亟待广告行业各个主体升级监管水平,从源头上杜绝将有害信息传递给受众,这既是对消费者和广告人的双重保护,更是维持行业“天朗气清”的责任所在。

编辑:王铮
原创版权禁止商业转载 授权>>
转载申请事宜以及报告非法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010-56807194
热榜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
    专题
    更多>>
    大时代
    声动中国
    2022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