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黄河宁,天下平。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重要的经济地带。近年来,黄河流域九省区胸怀“国之大者”,践行“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使命与担当,扎实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共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书写中华民族黄河治理史上的崭新篇章。央广网黄河流域九地频道记者从三江源出发,自西向东,沿着母亲河的足迹,走进大河两岸深处,带您一起领略新时代黄河流域的发展之美、人文之美和生态之美。

央广网兰州11月25日消息 九曲蜿蜒的黄河水一路奔流而下,自西向东入境兰州,穿过兰州主城区,来到了皋兰。

皋兰县城航拍图(央广网发 张科举 摄)

初冬午后,暖阳洒在皋兰县什川镇的黄河岸边,几名兰州鼓子爱好者聚在一起,弹唱起了他们心中最美的旋律……汤汤黄河,哺育了皋兰人民,也孕育了民歌、民俗等文化,让这里的人间烟火在新时代显得更加璀璨。

“‘山是和尚头,沟里无水流,十种九不收,滴水贵如油。’这是以前皋兰人口口相传的顺口溜,那个时候自然环境不好,很多人都离开了这里。为了改变这一窘境,县上一声号召,大家便纷纷自备干粮,带着铁锨和背篼,从四面八方涌来,投身到工程建设当中。”回忆起50多年前西电工程建设时的情景,81岁高龄的张昭铭老人依然历历在目。

虽在河边,曾经的皋兰县城和北部山区却经历着常年缺水的困境。如今,大河奔流,万物生长,皋兰正在显现城河相融、安居乐业的新画卷。

皋兰县什川镇航拍图(央广网发 皋兰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打通生命线 黄河水福泽万千百姓

地处甘肃中部的皋兰县,自然条件严酷,年平均降水量只有260毫米,蒸发量却高达1800多毫米。据皋兰县志记载,近百年来,皋兰大旱就有32次。

“我们在黄河边住,却被‘水’限制了发展,北部山区缺水,粮食欠收,当时很多人都背井离乡。不服输啊!大家伙决定一定要把黄河水引进北部。”张昭铭回忆道,皋兰人曾不断尝试压沙保墒、地下钻井取水等方式,但收效甚微。为了从根本上改变干旱缺水的历史,“砸锅卖铁也要引上黄河水”成为呼声,“西电工程”就此拉开序幕。

西电工程的全称是西岔电力提灌工程,始建于上世纪70年代初。这一工程从黄河什川段的河口村取水,用四级泵站把取来的黄河水提至皋兰县三川口,再以东、西两条干渠分两路提灌,使黄河水抵达皋兰县黑石镇三和村和兰州新区西岔镇段家川村,最大水位落差达600多米,通过支渠、斗渠、农渠、毛渠,使皋兰15万多亩干旱农田得到浇灌。

西电工程至今仍承担着皋兰县5镇42个行政村的供水任务(央广网记者 李红军 摄)

在经历了近20年的建设后,1989年60座泵站、2.37万座建筑物拔地而起,此刻起,黄河水,连通皋兰四方。

皋兰县西电管理局副局长王锡荣介绍,在倡导管灌、滴灌、微喷灌等节水型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同时,不断提高供水服务质量,由周期循环供水变为按需求供水,将供水范围从农业灌溉扩大到生态绿化、工业用水等多领域,让更多土地和人群享受到母亲河的润泽。

如今,西电工程总有效灌溉面积18.08万亩,灌区国土面积1686平方公里,仍承担着兰州新区和皋兰县5镇42个行政村的农业灌溉、人畜饮水、企业和生态供水任务。

除了引水,黄河水还以另一种形式“流”进皋兰。开车进入皋兰什川百年梨园时,便能看到坐落在黄河边的小峡水电站。

“黄河水养育了我,用自己所学让母亲河更好地造福于家乡一直是我的理想。”今年43岁的国投甘肃小三峡发电有限公司集控运行中心副经理刘飞是土生土长的甘肃人,2004年,大学毕业后他毅然决然回到甘肃,来到小峡水电站工作。

小峡水电站(央广网记者 张羲轮 摄)

刘飞告诉记者,小峡水电站是一个把水能转化为电能的生产单位,水电站生产原料为水能,产品为电能,没有其它附属产品生成,为清洁能源项目。小峡水电站安装4台水轮发电机组,4台机组每小时发电量可达23万度,年发电量为9.56亿度。在汛期,黄河水量大时每天有400万度以上的电输往兰州市城关区,冬天水量小时每天也能输出200万度电。

“我们投入资金建设了黄河上第一个大型漂浮物清除工程,同时每年投入约200万元资金进行清污工程的运行、维护和管理,对漂浮物进行拦截、打捞,清理出的垃圾做到无害化处理,防止二次污染。”刘飞说,在发展的同时保护好母亲河使青山绿水产生更大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才能更好地造福百姓。

传承技艺 非遗文化源远流长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造就一方文化。

兰州太平鼓的传承为何能流传600年?兰州鼓子的唱腔源自何处?在黄河流经的皋兰县或许能找到答案。

“小时候我就跟着父辈在农闲的时候打太平鼓,但真正让我爱上太平鼓却是1990年,太平鼓出现在了亚运会上,那可真是太震撼了,那时候我就下决心要把太平鼓一直打下去。”今年53岁的兰州太平鼓非遗传承人李建刚回忆说,当兰州太平鼓代表中国登上了亚洲舞台,鼓声不仅响彻了亚洲,也让他的内心为之一震。

皋兰县是兰州太平鼓之乡,2006年,起源于明代的兰州太平鼓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关注非遗文化,兰州太平鼓打出了黄河奔流的豪迈气势,更打进了年轻人的心里。

兰州太平鼓非遗传承人李建刚正在教学生打鼓(央广网记者 李红军 摄)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孕育了五千年的华夏文明,被誉为中华文明的摇篮。黄河流域文化艺术的保护与传承对延续历史文脉有着重要的意义。

皋兰县文化馆馆长杨涛介绍,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黄河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皋兰县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引进校园,让非遗传承人走进校园,传承和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

“每周我会到皋兰各中小学给学生们上两回兰州太平鼓舞课,目前有200名孩子开始学习这项技艺。”李建刚说,让年轻一代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也是主动传承的一种体现。

黄河滚滚而去,黄河的故事依旧生生不息,植根于皋兰大地的技艺不止兰州太平鼓,还有以其独特地域特色和浓郁乡土气息流传在这片古老黄土地上的兰州鼓子。

“兰州鼓子被黄河浸润久了,好像也有了黄河的性子。在兰州鼓子曲调中,不仅可以欣赏到如水的细腻温和,也可以感受风沙般的粗犷豪放。”65岁的八盘峡电厂退休工人谭成华告诉记者,她与兰州鼓子有着和黄河水一样割不断的情谊。

梨园中的兰州鼓子表演吸引游客驻足欣赏(央广网记者 李红军 摄)

7岁跟随父辈支援大西北来到兰州的她,性格中沉淀的早已是西北带给她的朴实、坚韧。2004年,谭成华无意间在兰州金城关听到了兰州鼓子表演,从未接触过音乐的她却被这唱腔奇特的曲子吸引。自此,她拜师学艺,用3年时间系统学习了兰州鼓子。

关于兰州鼓子的起源主要有宋代商调鼓子词说、宋词元曲说、敦煌变文说、明清说、清代北京八角鼓子说等多种说法。

“退休后,我们致力于兰州鼓子的传承和创新工作,在不改变曲牌的情况下,我们根据现在大众喜闻乐见的故事和城市变化,创作出了新的唱词和曲目,让兰州鼓子也跟上时代的步伐。”谭成华说,与其他艺术形式一样,兰州鼓子非一人、一时之力所创制,而是经过了长期的群体性创作才能走进大众生活,让要兰州鼓子在历史的长河中经久不衰,必须不断创新,让更多的人了解这门艺术。

2011年开始,兰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实施散点保护的方式,确认和命名了兰州鼓子什川传习所、水阜传习所、七里河传习所、安宁传习所、榆中南山传习所和金城关传习所,每个传习所聚集了十几到二十多不等的鼓子行家,构建起了布局相对合理的兰州鼓子传承网点。

一代代非遗人的精神风貌,也为皋兰发展注入了力量。如今,随着非遗文化的不断普及与创新传承,传统艺术也随着浩浩荡荡黄河水滋润着皋兰大地,在黄河两岸不断交融,拥有了更加绵远悠长的文化底气。

润物无声 涓涓暖流润人心

“一代代的皋兰人依水而居,繁衍生息,我想让这份幸福也能留在新一代皋兰人的生命里,在这里工作会让我倍感亲切和熟悉。以前总想着离开这里,于是去外面上了大学,但是离开家乡后发现心中始终牵挂着这里。”喝着黄河水长大的皋兰县石洞镇城南社区的“00”后干部成洁,2022年毕业后选择回到家乡,投入到基层工作中。

皋兰县石洞镇城南社区“银龄俱乐部”(央广网记者 邸文炯 摄)

“这里是我们社区所创建的26度服务大厅。之所以取名为26度,是因为社区是民生建设的‘最后一公里’,26度为人体能够感知到最舒适的温度,大厅便以此命名,一方面我们希望打造一个有温度的为民社区,另一方面也是在时刻提醒我们工作人员为前来办事的群众提供家一样舒适的办事体验和服务感受。”成洁向记者介绍展示着社区为居民规划设置的各类功能服务区域。

作为辖区内为数不多的“00后”基层干部,成洁说,初来乍到,大家得知她是“00后”时都会发出一声惊叹,其中也不乏有些质疑的声音。毕竟“00后”代表年轻的同时,也包含了“新人”“业务不熟练”“不够成熟”等标签。

面对质疑,成洁学着做讲解、筹划活动、主持等,她从刚开始的不熟练到不断进步,大胆尝试,再到现在乐在其中,享受着进步带来的充实感,她逐渐将他人的质疑变成赞许。

皋兰县石洞镇城南社区的“小南积分超市”陈列着各式各样的物品(央广网记者 张羲轮 摄)

2023年10月,通过成洁和同事的共同努力,皋兰县石洞镇城南社区的“小南积分超市”开始运行,社区居民可以通过参加社区志愿服务等活动累计积分兑换相应物品,“小南积分超市”获得了社区居民的一致好评。“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便民项目,进一步倡导社会文明风尚,打造和谐幸福社区,为社区发展带来更多的正能量。”成洁说。

“我们的‘小南积分超市’创办的立意特别好,可以通过参加社区志愿活动获得相应积分,周末只要有公益活动我就会带着孩子积极参与,我也会给孩子报名社区举办的绘画活动,我认为这种活动有利于孩子成长。”今年37岁的许小桃是皋兰县石洞镇城南社区居民,她告诉记者,现在随着社区不断发展,网格员和物业配合起来,挨家挨户为大家解决问题,是真正的为社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黄河水的滋养让皋兰县城更加灵动(央广网发 皋兰县委宣传部供图)

近年来,随着社区规模的扩大,社区管理和治理就变得尤为重要,城南社区推进网格化管理,新增劳动者驿站、书画室、“舞动空间”“银龄俱乐部”等活动室,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好的服务和环境。

如今的城南社区正以自己的方式讲述着“黄河故事”,绘制着安居乐业的画卷。

城南社区并非个例。近年来,皋兰县坚持党建引领,实施“便民”工程、“助民”工程、“安民”工程、“爱民”工程和“育民”工程,在建强体制机制、发挥村(居)民自治组织作用、创新服务载体等方面下功夫,着力提升基层治理效能,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黄河时而“漫步”时而“疾行”地流过皋兰,这里已从“城河相伴”走向“城河相融”。

总策划:张军 于锋

总监制:伍刚 宫歆慧

策划:陶玉德

统筹:胡苗苗

编审:李红军

记者:邸文炯 张羲轮 鲍娜好(实习生)

编辑:逯文婕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专题
更多>>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
第六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
2023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