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 | 中国先进制造业园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报告 | 中国先进制造业园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21年12月29日 19:19 创邑园区荟
语音播报 缩小字体 放大字体 微博 微信 0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近日,赛迪顾问智能装备产业研究中心通过构建评估模型,对全国218家国家级经开区和168家国家高新区进行了科学评价,并发布了《2021年中国先进制造业园区百强》报告(以下简称《报告》)[1]。

当前,深入研究先进制造业园区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议,对于推动国家级产业园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培育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具有重要意义。

一、存在的问题

(一)从经济实力看,百强园区综合实力呈现“东强西弱”态势

当前我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园区的分布格局仍呈现发展不均衡特征。东部地区仍然是百强园区的主导力量,入围百强园区数量高达66席,占百强园区总数的2/3。而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百强园区的数量总计为34家,仅占百强园区的34%(见图1),由此可见,我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园区的区域分布极不均衡,呈现“东强西弱”的态势。

另外,从省(自治区、直辖市)分布看,今年先进制造业百强园区遍及全国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东部沿海发达省份占据66席,江苏省独占23席(见图2),占比接近1/4。
从城市分布看,先进制造业百强园区入围两席及以上的城市共有21个,沿海发达地区城市占据11席,分别是苏州、杭州、常州、广州、南京、福州、惠州、南通、宁波、青岛和无锡,占比达52.38%(见图3)。

相比之下,中西部地区的省市先进制造业百强园区发展处于落后状态。

(二)从创新能力看,东部园区创新能力明显领先,中西部和东北园区相对落后

从区域分布来看,经济较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的园区创新能力明显领先,榜单上的园区主要集中在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这些园区在政策扶持、资金实力、研发投入、教育资源、产业配套环境等方面具有较大优势,对先进制造业园区创新能力建设起到良好的带动作用。

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由于研发投入不足、创新主体缺乏,使得创新能力与东部沿海地区仍有一定差距。以建设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为例,百强园区中共有10个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广东、江苏等东部发达省份共计拥有6家,占比达60%,中部6省仅湖北拥有2家,西部地区和东北分别拥有1家,地区差距较大。

(三)从绿色发展看,所有园区绿色生态发展水平具有较大提升空间

为便于从具体维度考察园区发展情况,《报告》将先进制造业百强园区归类划分为四大方阵:第一方阵得分60分及以上,排名1-11;第二方阵得分50-60分,排名12-34;第三方阵得分40-50分,排名35-65;第四方阵得分30-40分,排名66-100。

从经济实力、创新潜力、绿色动力、融合能力和产业聚力五个指标各自得分情况看,四大方阵中各园区绿色动力指标得分最低,均低于40分,其中,第四方阵中的园区绿色动力指标得分仅为20多分(见图4),这反映出全国各个百强园区在绿色生态发展方面严重滞后,存在明显短板,提升空间较大。

(四)从产业集聚看,东北地区产业聚集能力明显不足

从区域分布看,华东地区园区的产业集聚水平较高,占据主导地位,入围产业聚力TOP30数量占比高达56.7%,原因在于华东地区在主导产业集聚、产业链协作、品牌建设等方面存在优势。

中南地区和华北地区的百强园区分别以26.7%、10%的占比位居排名的第二位和第三位,西北地区和西南地区的百强园区的占比均为3.3%(见图5),处于相对落后水平。而东北地区尚未有国家级园区入围产业聚力TOP30,排名垫底,其产业集聚发展能力明显不足。

二、对策与建议

导致我国先进制造业园区发展不平衡问题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优先发展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并对东部区域实行财政、税收、信贷等多方面的优惠政策和向东部倾斜的投资政策,使东部地区的园区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

另一方面,从要素禀赋条件看,相较于中西部地区,东部地区地势平坦,交通便利,基础设施领先,文教资源丰富,从而在土地、人才、技术、交通等方面为园区经济发展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条件。

伴随着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区域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未来应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和市场驱动两方面的作用,坚持科学发展理念,多措并举,推进我国先进制造业园区实现均衡协调发展。

(一)加强顶层设计和规划,促进区域先进制造业园区均衡协调发展

1.加强对各地先进制造业园区发展的指导、组织和协调。重点推动区域产业联动发展,建立跨行政区划的协调监督机构和高层协商决策机制,制定跨区域投资合作的税收分享制度、产值考核制度等。

2.引导各地先进制造业园区根据不同的要素条件和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地优化制造业生产力布局,确定各园区的发展目标和功能定位。从全局的角度布局重大产业项目,实现园区产业发展与区域整体利益最大化,加强市场一体化建设。

3.突破集群地理边界和行政边界重合的思维,跳出特色产业园区、特色化城市单一打造先进制造业集群的定式,打破条块分割,实现先进制造业园区所在区域的协同发展。鼓励地理相邻的地市间建立跨区域协同发展机制,推动跨区域资源集聚和整合,促进区域间产业链分工和协作。鼓励东部发达地区积极向中西部地区进行产业转移,以建设产业转移示范区为载体,实现各区域先进制造业园区的均衡发展。

(二)坚持科技创新方向,构建园区先进制造业协同创新体系

1.加强园区先进制造业集群核心技术研发,确定重点产业集群企业亟须突破的关键核心技术、共性技术,采取事前持续支持、事后奖励补助等多种方式,支持企业实施“卡脖子”技术与装备攻关,支持集群核心企业开展自主可控装备研发,加快填补技术空白,实现进口替代[2]。

2.努力构建园区的产业技术协同创新体系,完善新型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机制,以集群的龙头企业为依托,组建先进制造业园区创新中心、产业技术创新中心等新型创新平台,通过“政府+股权合作+成果共享”的方式进行市场化运作,实现产业关键共性技术攻关。

3.探索建立跨区域产业联盟和公共服务平台,协同展开技术攻关、人才交流和市场推广等活动。特别是发挥东部地区技术人才等创新资源优势,加大其对中西部地区技术创新的支持与合作,以提升中西部地区创新能力,实现合作共赢和区域创新协同发展。

(三)夯实技术基础,推进园区先进制造业向绿色低碳方向转型

1.实施园区先进制造业绿色化改造,发展绿色金融,推进园区内企业绿色化改造,按照绿色低碳发展要求,确保园区内“绿色企业(项目)”优先获取所需资金,对主动推广应用节能、节水、节材等工艺和技术推进园区内企业绿色改造升级的企业,用好政府产业扶持政策,予以相应的税费减免,资金支持和融资便利[3]。

2.推进生态化园区建设,促进工业园区的循环化和生态化,通过实施绿色管理模式,形成具有循环系统的产业体系,加快园区循环化改造,推进污染严重的企业或园区的生态化升级、工业废弃物的回收利用、能源资源的分层次和分梯级使用等,构建多层次资源高效循环利用体系。

3.制定法律法规,完善绿色环保的监督体系,加强对园区绿色生态制造的监督力度,建立相应的环境保护机制。

(四)完善集群治理机制,提升园区产业集聚发展水平

1.培育构建先进制造业园区内以自发治理为主、公共治理为辅的集群治理机制,不断优化集群组织网络化结构,增强集群竞争新优势。

2.建立由集群行业领军人才、龙头企业和各主要机构成员参与的、促进集群发展的“第三方”机构,通过沟通交流、协调管理、监督激励和对外合作等方式,形成网络化的集群发展形态。

3.发挥比较优势,重点推进东部产业集聚能力较高的先进园区与西北、西南,特别是东北产业集聚能力较低的园区共建跨区域先进制造业示范园,联合设立重点产业扶持发展基金,建立跨区域融资支持平台。分行业建立跨区域企业发展联盟,吸纳中小企业加盟联合,整合无牌加工企业的生产能力,培育以品牌为纽带的关联产业集群,形成互利共赢的发展局面。

4.着力打造上下游协作紧密、相互关联的产业链,各园区积极发挥产业基础优势,通过龙头企业剥离外延业务带动中小企业发展、优化营商环境加快上下游企业集聚,以提升园区生产效率和先进制造业集群竞争力。

(五)提升服务水平,推进园区先进制造业集群融合发展

顺应当前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需要,推动园区内企业向服务化转型,推广服务型智能制造模式,强化生产性服务业支撑作用,推动园区先进制造业集群迈向高端化。

1.推广先进制造业集群“制造+服务”模式,积极推动园区内具备条件的企业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推动企业向客户提供“产品+服务”的整体解决方案,在集群内企业中推行服务型制造试点示范工程,支持制造企业创新服务模式,发展大规模个性化定制模式。

2.加强生产性服务业对园区内先进制造业的支撑作用,鼓励园区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满足园区内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对工业设计、商务信息、节能环保、融资等需求,通过金融租赁、融资担保等方式创新融资模式,引导基金支持园区内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

(六)提高开放水平,推进园区先进制造业集群开放合作

推进园区先进制造业集群开放发展,加强各园区跨区域合作发展,提升园区开放发展水平。

1.各园区要立足自身区位优势,进一步完善区域合作与利益调节机制,探索共建园区、飞地经济等共享模式,推进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园区建设完善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构建以园区为主导的跨区域协同发展机制。

2.不断增强园区先进制造业集群的“造血”功能,按照资源要素最优配置原则,鼓励文化相似、产业相近、产品和市场互补的集群加强管理、运营、创新等方面的交流和合作,提升先进制造业集群活力,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一体化等国家发展战略。

3.加大各园区对外开放合作力度,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加强科技、创新、人才等国际交流合作,主动嵌入全球产业链,兼顾“走出去”和“引进来”,通过联合开展技术攻关等方式,共同拓展新业务和新市场。

  • 深度 | 一文解读开发区招商引资的产业专班是个什么组织

  • 政府工作报告里的2024年产业园区发展机遇与新动向

  • 新质生产力系列赛道:浅谈人工智能产业园在中国的发展态势

财经自媒体联盟 更多自媒体作者

今日推荐 优秀作者 看点月榜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